主頁 > 熱點專題 > 宏觀經濟形勢與改革走勢座談會 > 2015年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

張思平:宏觀經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需要與時俱進

時間:2021-07-24 01:01

      今天來參加宏觀經濟形勢和改革走勢座談會,聽了各位專家的發言,我受到很大的啟發。我講兩點感受,供大家參考。
       第一,宏觀經濟分析的傳統方法和思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完善。上午幾位同志用發電量、貨運量、投資額等指標分析和預測經濟形勢,對國內未來的宏觀經濟走勢都持悲觀態度。我覺得這些工具和指標對分析傳統產業結構,分析全國傳統的支柱產業的發展,應該比較切合實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近幾年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在一些地區層出不窮,用傳統的分析方法未必能夠真實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
      以深圳為例,這些年深圳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用電量增長一直不高,甚至在負增長;運輸量和港口吞吐量也沒有明顯增長;萬元GDP的能耗、水耗都在下降;投資規模比內地相同規模的城市小得多,只有天津、武漢、重慶的幾分之一。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濟卻出現了可持續增長,而且稅收、利潤反映經濟質量的指標也不錯。究其原因,這與深圳的新興高科技產業發展密不可分。近些年來,深圳的互聯網產業、生物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新興產業通過商業模式、技術等的創新,帶來產品消費的快速增長和相關產業的高速發展。這樣的經濟增長,未必需要消耗多少電量、多少水量、多少貨運量,也未必需要多大規模的投資。當然,我講的是深圳,全國不一定都是這樣。因此我建議大家在分析宏觀經濟形勢時,起碼要分地區、分行業、分層次,這樣才可能有比較準確的預測結果。
       第二,對改革走勢我有一點擔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出臺之后,全國歡欣鼓舞,理論界也十分振奮。2014年,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習總書記任組長,協調各個方面改革。在總書記的領導下,中央頂層設計,出臺了上百項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績,這都應當充分肯定。我相信,未來幾年國家出臺的各項改革會在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推動下不斷前行,一步一步落實。
       但是從地方或者基層的角度來看,我對改革的未來有點擔心。中改辦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內容分解成300多項改革項目,又把300多項改革項目分解成900多項任務,具體到每個部門、每個季度、每個月、甚至每一天的完成時間。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去年幾次會議已經審定通過了100多項改革方案。這些改革方案一旦通過,全國都要遵照推行。這種方法我覺得可能會帶來幾個問題:第一,可能影響地方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剛出臺時,各個地方的積極性都很高,但現在很少能聽到地方的聲音了。為什么?因為中央要求地方的改革不能越位、不能突破,要按照中央的部署一項一項來做。中央設了7個專項小組,省里、市里直到區縣也都設7個專項小組;中央出臺什么方案,地方也出臺什么方案,上行下效。去年中改辦穆虹主任到深圳時,我跟他講了這個問題,提出了如何調動地方,尤其是像深圳這些地方的改革積極性,后來在中央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的公告也提到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但是實際上地方的積極性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第二,改革方案標準全國統一,可能會脫離部分地區的實際。中央出臺的改革方案非常細,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如果全國上下都遵照一個方案來改革,比如車改都是一個標準,戶籍改革都是一個原則,只有一個標準、一個方案,中國這么大,各地情況差別很大,全國各地一個方案、一個標準,對一部分地方來說肯定會有脫離實際的。第三,改革力度不夠,缺少有影響力的改革方案。據我所知,中央近期出臺的一些改革方案基本上先由中央各部門提出,由中央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協調,最后由中央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這些方案的創新性、可行性、改革的力度等,決策者們可能未必都清楚。我看了幾個改革方案,比如電力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等,改革的力度遠沒有預想的大。為什么?中央一些部門不敢“向自己開刀”,不愿讓渡既得利益;有些部門雖然主觀上支持改革,但陳舊的觀念理念和部門利益都降低了方案的創新性和突破性。目前的改革缺少一些能夠統領全局的、有影響力的方案,黨和國家要讓老百姓能夠切實感覺到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
      最后,我提一個建議——抓住重點改革,激發改革熱情。1998年朱镕基同志擔任總理時提出了“一個確保、三個到位、五項改革”,這“五項改革”就把全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體制框架搭建起來了。我們現在在幾百項改革中,也要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使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通過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激發全社會的改革熱情。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