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11月2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將老齡事業發展納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隨著“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如何進一步轉變觀念、確立標準、強化管理,對深入貫徹落實《意見》精神,推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走出認識誤區,營造老齡事業發展良好氛圍。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我國今后較長一段時期的基本國情。要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立足我國國情和新發展階段對其全面系統的概括。為此,還需要走出以下認識誤區,形成社會共識。一是消極的“老人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不斷提高,很多老年人進入老年期到失能階段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健康老年期,但目前社會上依然存在淡漠老年人、遠離老年人,甚至輕視、歧視老年人現象,習慣性地把老年人視為“負擔”或“壓力”,與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理念相差甚遠。二是傳統的“人口紅利”觀。傳統的“人口紅利”觀認為,少兒撫養比與老年撫養比都比較低的人口年齡結構帶來勞動力供給充足、儲蓄和投資增長,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但傳統的“人口紅利”觀忽視了老年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應,導致龐大的老年人力資源處于一定程度的閑置狀態。政府應更加重視低齡老人再就業問題,在老年人退休返聘、老年人從事公益性崗位、老年人自主創業或自謀職業等方面,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三是滯后的“老齡產業”觀。我國是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人口、高齡老人、孤獨老人、病殘老人和空巢家庭數量的不斷擴大,意味著我國將擁有一個巨大的養老產品消費市場。盡管未來市場巨大,但由于目前對老齡產業的認識不足,再加上商業模式不清晰,周期長、投入大、回報率低,“銀發經濟”作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尚未完全開啟。
確立相關標準,促進老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深刻持久的。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為此,要進一步加大對老齡領域科技創新、基礎理論和政策研究的支持力度,還需要進一步界定標準。一是老齡學科界定標準局限。目前,很多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基于老年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等學科背景,但由于老年人不僅具備社會屬性,還兼具政治和經濟屬性,促進老齡事業發展急需拓展學科視野,利用管理學、政治學和醫學等學科優勢,加大對專業技術、社會服務、經營管理、科學研究人才的培養,并加大對老齡領域科技創新、基礎理論和綜合性政策研究。二是老齡政策對象標準單一。目前出臺的絕大多數老齡政策都是針對當前老年人整個群體,一方面忽視了現有老齡政策在城鄉、區域等方面的異質性和差異性,降低了政策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另一方面,已有政策對老年人的發展趨勢、需求變化等預判體現不多,降低了現有老齡政策的前瞻性和預見性。三是老齡事務評價標準落后?!兑庖姟访鞔_提出進一步規范發展機構養老,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要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清單要明確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和支出責任,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進行動態調整;各地要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標準和規范,指導各地結合實際出臺家庭適老化改造標準等,目前這些標準制定總體滯后,亟待完善。
創新治理體系,拓展老齡事業發展的新境界。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在時間上基本同步,并伴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過程。為此,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僅要創新治理體系,推動實現老齡事業發展的新境界,還要加強黨對老齡工作的領導,形成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一是創新治理理念。要繼續堅持黨委領導下的“多元”“協商”“透明”“法治”等治理理念。在黨委領導下,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老齡事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全面加強各級政府在提供基本公益性產品和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和家庭的作用,形成多元主體責任共擔、老齡化風險梯次應對、老齡事業人人參與的新局面。二是推進機制創新。目前,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部門密切配合、群團組織積極參與、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老齡工作機制盡管已初步形成,但黨委領導下的老齡工作協調機制、共治機制、經費保障機制、考核評估機制等還未完全建立,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以醫養結合為例,由于涉及政府職能部門、醫養機構等諸多主體的利益分享機制、責任共擔機制、資源整合機制等不健全,導致目前職能部門間合作難度大、醫養對接難、專業醫護人員匱乏,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資源的“醫通、財通、人通”目標還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三是完善治理政策。由于我國老齡政策的定位從單純社會政策向老齡經濟政策和老齡社會政策結合的轉變,導致老齡政策體系解決本區域問題的政策多、區域間(包括城市群)協同治理的政策相對少,涉及城鎮的政策相對多、農村的政策相對少,關注“老年人”群體的政策多、“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相對較少等情形,目標一致、功能協調、銜接配套的老齡政策體系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