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2月27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辦的“中國改革(2018)年會暨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高層研討會”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行。本文為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的演講內容。本文為現場錄音整理,未經演講者本人審核。

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 高尚全
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的覺醒”,“改革開放鑄就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什么是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從40年的改革實踐看,我認為首先要有敢為天下先,敢闖敢試的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改革搞不起來的。同時要有不斷創新的精神,如果沒有創新的話,還是老體制、老思想,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不敢說,那還搞什么改革?所以改革要勇于探索,不斷創新。譬如,公有制跟市場經濟怎么結合?以前沒有經驗,教科書上沒有,教師爺也沒有講過,就是靠我們在實踐中努力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正因為有了這樣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第一個變化,改革開放促使國家從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第二個變化,改革開放使得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三個變化,改革開放使我們國家從封閉轉向全面全方位的開放;第四個變化,從人治轉向法治;第五個變化,從溫飽不足轉向全面小康。這五個變化是改革開放偉大精神的結果,使我們國家出現了“奇跡”。這個奇跡總書記講得很全面,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增長到2017年的82.7億人民幣,年均增長達到9.5%。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8%增長到15.2%,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以上。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4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增長到兩萬億美元。我們國家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的第一個大國,外匯儲備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貧困人減少了7.4億人。聯合國很在意中國在貧困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所以40年的改革成就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家給予的,而是靠我們全黨各族人民,用勞動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是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筑就出來的。
40年來,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也是下一步改革再出發的重要路徑。從計劃經濟一統天下,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從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每次突破、創新都是解放思想的結果,都是弘揚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
一個重要的改革案例,就是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商品經濟要不要提出來,引起一些爭論。有人認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計劃經濟。但是,實踐證明,計劃經濟效率低下,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不能明顯改善。廣東人吃魚的實例,很能說明問題。廣東人愛吃魚,但搞了計劃經濟,把價格管死了,養魚的人沒有積極性了,因此魚就少了,價格就貴了,愛吃魚的廣東人就吃不上魚了。后來價格逐步放開,調動了養魚人的積極性,魚就多了,價格下降了,廣東人高高興興地吃上了魚。這件事在改革者的推動下,召開了座談會,及時上報中央,中央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把商品經濟的必要性寫進了《決定》。鄧小平對這個決定評價很高,他說:“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我看講清楚了。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異端”。我們用自己的實踐回答了新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此外,勞動力市場的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許多突破和創新等等都弘揚了改革開放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