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11月28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中國改革(2015)年會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高層研討會”在四川省內江市舉行。本文是國家發改委農業經濟司副巡視員邱天朝的演講全文,未經演講者審定。
很高興來到內江參加中國改革年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我覺得這個題目選得很好。近期國家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出臺了專門的意見,我有幸參加了這項工作。我就相關的工作談點認識和體會,供大家參考。
我主要講三個問題:一個是農村產業融合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抓手。第二講一講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模式和途徑。第三講一講怎么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確定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到十八大以后,正式提出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主要任務,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制度,十八大三中全會、五中全會強調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最根本的途徑。
城鄉發展一體化實際上包括六個方面:城鄉規劃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勞動就業一體化、社會管理一體化。產業是整個經濟的基本形態,產業發展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最核心的內容。如果沒有產業發展一體化的支撐,就不可能形成真正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村產業融合。所謂產業發展一體化,指縣域內的一二三產在發展結構和發展布局上要統籌協調,融為一體。
農村產業融合這個詞最早出現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以農業、農村為基礎,發展一二三產業,超出一般的市場交換關系和商品交換關系,形成項目融合的整體。我們國家農村產業融合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正式用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融合概念。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建議中,強調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去年以來,總書記、總理和汪洋副總理在相關的農業農村經濟產業中,多次強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本內涵是通過要素集聚、技術滲透,以及產業組織方式、商業模式的創新,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農村新型業態,并實現農工商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形成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城鄉一體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目前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重要途徑,是打造我國農村經濟升級版,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在經濟增速放緩情況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動力。
第二個問題,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模式和途徑。我覺得農業產業融合的主要模式和途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考察:第一從產業形態的角度考察;第二從融合主體的角度;第三從利益分配機制的角度考察。從產業形態的角度,農村產業融合可以分為5種類型:第一是農業內部融合,同屬第一產業范疇的重工業等領域的結合;第二個是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接二(產)連三(產),由生產環節向產前產后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流通、物流等環節延伸;第三農業多功能性拓展。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等產業的融合,實現農業功能從生產向生態、生活,從物質向精神生活的拓展,主要是觀光旅游等等之類;第四是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包括互聯網農業、物聯網農業,人文創業農業等;第五種是農村產業集聚發展。依托縣城和重點鄉鎮,建立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促進產業合理集聚。
從融合主體的角度有三大類型:農民主導型,以家庭農場為融合的主體,在農業基礎上發展二三產業,包括農家樂等等這些。有一些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企業,如果利用自身的優勢,從事農業的同時,從事二三產業,屬于農民主導型的融合方式。
第二是龍頭企業主導型。龍頭企業在二三產業的基礎上,向第一產業拓展,基本模式是公司加基地,高級形態是產業聯盟,就是相關的企業、農民合作社、社會科研院所組建產業聯盟,成員之間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第三是區域市場帶動型。在一定區域內,通過區域市場的帶動,形成產業鏈和環節相對緊密的利益關系。
從利益分配機制也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利益連接的天然一體型,對應前面講到以農民為主導的產業融合方式,這個方式中,由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本身就是產業融合的主體,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主導地位,利益分配天然的就歸農業生產所有。
第二是訂單農業型。以龍頭企業主導的融合模式中,龍頭企業與農民、農村合作社等通過訂單的方式收購農產品,形成穩定的供銷關系。
第三是股份合作型。農民以土地為資金入股企業,按利益分紅的機制,讓農民工分享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風險共擔。
企業到農村租用農民的土地,農民在企業打工取得工資,這個方式是不是利益連接機制,各方面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應該不屬于產業融合中利益連接機制的范疇,實際上就是農民實現自己的土地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的一種方式。因為農民無論在企業當中,還是在別的企業打工,總是要給工資的。土地無論如何總是有價值的。
第三個問題,我介紹一下如何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首先強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主要是市場主體的事情,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主要由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相應的政策引導。
從政府角度來講,我覺得主要是六個方面需要做的事情:第一優化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有力銜接,促進產業合理分工,科學布局農業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完善基礎設施條件。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強區域特色農產品營銷,鼓勵發展不同產業形態,不同融合主體,不同利益連接機制各類融合模式。重點扶持農民主導型的,以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為融合主體的農產品。
第二努力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需求。這是我們調研過程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具體的建議是,積極探索在地方年度建設用地計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專門用型新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設施建設。通過農村宅基地整理等新增的用地用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需求。
第三引導形成緊密的產業連利益聯結機制。第一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在訂單基礎上,鼓勵流通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贊助訂單農戶參與保險。第二鼓勵發展股份合作。探索由土地入股農村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制,明確資本參與、利益分配的比例上限,保證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收益。引導工商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包括建立健全工商企業租賃農地的風險防范機制。
第四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重點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多種資源發展農村多種經營,安排財政金融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投入。研究通過PPP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產業領域。最近國家搞的第三批和第四批專項建設基金已經專門設立了農村產業專項,安排了一些項目。這個事情下一步可能還要繼續做下去。
第五創新和加強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主體建立合作的關系,建立全產業鏈金融模式,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產業融合主體提供擔保服務。
第六加大財稅等支持力度。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的發展,健全農產品供銷體系,在社區建立鮮活農產品試點。
注:本文由《改革內參》記者賈存斗、實習記者趙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