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12月17日,中國改革(2106)年會暨創新驅動高層研討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本文是科技部戰略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王元的演講內容,未經本人審核。

科技部戰略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 王元
我主要講講對創新型發展戰略的思考。講三個板塊,首先是未來科技發展到底發生什么事情?第二個問題我們怎么看中國科技水平。第三個關于創新驅動,特別是關于體制改革的一些想法。
科技革命、工業革命包括顛覆性技術大家耳熟能詳,我一直不太同意大家頻繁用革命這兩個字。所有科技,當影響產業、影響人類的時候,技術已經深入到產業各個環節,影響我們生產和消費的時候,我們才定義它是一個革命。英國工業革命大概70年之后大家才認為是工業革命?;ヂ摼W革命,包括信息革命也是20年之后大家公認才是革命。我們談革命,暴露出了全球戰略焦慮,包括中國的戰略焦慮。30年前的一本書引起了高層的重視,我本人接到總理幾次指示要求解讀,確確實實大家尋找能夠激發未來經濟新增長重大的技術發明。有意思的是,我們更多從技術角度觀察,包括新材料、生物、信息技術、新能源,所有這些東西在平臺技術上都有非常多的創新空間。而且現在在這一方面各國進行戰略部署都有共識,各國都朝這幾個方面下大力氣。工信部李司長介紹了美國再制造的戰略,我們國家非常關注這些方面的變化。
同樣,我們對未來15年20年的科技發展做了一些貿然的預測,現在很難看出在某些領域當中真正出現像互聯網這樣一些重大的技術發生。但是它有一個現象,21世紀前十年科技產出遠遠快于上一世紀任何一個10年,而且它呈現出兩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個是各個科學技術領域所有技術產出都在齊頭并進,增長速度都很快。但是沒有出現像我們科學史所表現出來的,在一段時間內突然出現某一領域產出的蜂擁現象,預示著大的突破。第二個所有的技術前沿和科學的前沿都是交叉的,沒有像過去一樣,單一學科可以自己的發展。因此這樣兩個現象其實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未來科學技術發展具有更多不確定性,你不知道哪個領域出現了重大的東西。
我們習慣從技術領域來觀察,但是我認為還是從產業領域觀察,因為到最后,無論多大的技術突破,最后影響的還是產業和產業之間的競爭關系。一個就是基本動力。我們看到基本動力的變化,它是一個競爭性的行業。我們認為光伏等一些新能源會逐漸起到很重大的作用,是國家重點的高新技術領域。但是從大的能源行業供給來說,我們判斷這樣一些新能源行業,到底在未來能源二次供給當中處于什么地位?是依然處在替補性的地位,還是補充性的地位,還是處在逐漸替換性主導性的地位,這需要我們用大宏觀思維來進行判斷。不能盲目說新能源將是替代傳統能源和化石能源的過程,實際上這兩者都是在競爭。
第二個角度就是從新材料的角度。從基本材料的角度,我們加工什么?材料變化非常大,我們現在熟悉的材料鋼材、塑料、玻璃、陶瓷等在我們身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第三個角度是基本工具,裝備,你用什么加工這些東西。郭臺銘講到3D打印時候,他認為3D打印替代不了過去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實際上如果3D打印購置價格降到較低的時候,我購置一百臺上千臺3D打印機能同時生產同一種產品,你認為不是大規模生產嗎?從生產工具和生產組織角度來看可能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我們不管從技術角度來看,還是從產業角度來看才能真正把握所謂產業變革的大趨勢。
我認為未來最關鍵的發展就是定制化,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背后的技術支撐無非是智能和物聯網。但是我們沒有關注到的,實際上就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這種電商的平臺。我們看到電商對實體店的打擊,但是電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我們過去銷售無非是批發零售,在實體店中方便消費者,消費者尋找自己消費需求的時候成本非常之高的,在互聯網平臺上我們可以非常快速鎖定和發現有特殊需求的消費者,所以很大程度上為一些創新創意的產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臺,這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種機制。我們恰恰忽視了這些方面的東西。
但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就是,就未來的發展來說這其實是宏觀價值觀、發展價值觀的變化,我們更多強調是綠色、可持續,強調所謂的泛在等非常重要的觀點。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小時候畫北京天安門后面沒有煙囪冒煙你打不了高分,必須煙囪冒煙然后你再畫幾個和平鴿才能得5分,這是滑稽的繪畫。
第二我講講中國科技水平,一個從更全面角度來看,另外從歷史過程來看。其實中國科技發展發生過兩個根本性的變化,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就是有效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不管怎么說,研發強度也就是RND占GDP的比重是客觀的一個反映。為什么我們2000年之前中國政府的投入非常之大,但是這個研發強度很難超過1%?而到了2010年開始以成規律每年大概1個百分點的速度逐漸提升。其實我認為這種研發強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僅僅是反映了科技投入增加,客觀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結構高級化的過程。日本幾十年增長都很低,但是它一直研發強度到3.0以上,非常高的研發強度,為什么?只有這樣的研發強度才能維持這個國家經濟結構的運行。
第二個根本變化就是總體跟進能力很強。也就是說,國外在做什么,只要被中國人知道,中國人還會跟進,跟進能力強,不是跟蹤能力很強,這是非常大的區別。我們做了國家863計劃的14個領域和美國對比。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結構,在實驗室層面上,將近20%中國是領先的,30%是并行的,50%是落后的。除了這樣一個新格局出現以外,其實在技術成熟度角度來看,其實美國53%的技術已經進入了產業化階段,而中國這樣的技術只達到了35%,差距主要在這。
我覺得除了科技發展以外,我們還要看一些優勢,因為中國確實用創新活動產生了自己的一些規模化的效應。大家都說論文和專利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大家認為專利是垃圾、論文也是垃圾。我們先不去爭論這些東西,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關注從事這樣一些產出的這種創新活動人口的總規模,這種產生的規模效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不知道什么地方它會出現一些新的突破?
第二個就是我們有著一個結構非常豐富,而且多層次的產業結構,這種產業結構不管在多低的水平。你說我們長期鎖定在低端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和自主能力一直在提高。如果和我們的創新能力很好結合起來,我覺得中國在創新上確實還是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再加上我們確實有很大的市場,任何少部分的消費者需求確實能支撐起規模企業的創新活動。同時我們又有上下動員的能力,哪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樣,不斷召開論壇討論落實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關于制度創新,第一我們需要有一些新目標。我參加了十三五規劃的一些討論。我們十三五提出了創新戰略的核心,問題在于我們沒有拿出相對應的宏觀指標和目標。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是我們這一階段真正要強調勞動生產力的持續提高。我們要觀察我們經濟的活躍程度,我們看到整個產業結構如何向智力型產業轉型,這是我們的一些宏觀指標。第二個政府的作用,關于產業政策調整那是偽命題,實質上都在討論政府與企業的作用。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也好都有大量的灰色地帶,這個灰色地帶跟每個國家的體制剛性、治理傳統、一個國家發展階段有很大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問題,是非常復雜判定的過程。但是我覺得從創新角度來說是政府要成為積極風險的承擔者,我們政府不能僅僅通過可靠的計劃,非常明確的公關目標,嚴格的產出考核來推進創新,這僅僅是創新的一個方面。我覺得政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應該有相當部分的資金能夠支持或不放棄任何可能的全社會的創新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創新機會越來越多的時候,那種突破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第二進一步調整配置結構。我們要試錯,要仰望天空,不怕失敗。我們的整個資源配置機制不允許讓大家仰望天空,不允許失敗。為什么?因為所有人的項目都是用課題爭取才能保持一個機構的生存。為什么我們的科學家拼命地競爭課題,是因為我們所有資金的配置都是按課題這種方式進行的。當有這種機制的時候,你怎么保持一個科學家的創新能力?我們的時代產生不了陳景潤。
第三個政府應該既要建立干預機制也要建立退出機制。我不認為一下子誰都能說清楚政府該干什么,政府不該干什么,誰都說不清楚。我認為最重要你可以干預,你必須同時建立定時的退出機制,這種機制的建立某種程度上客觀培育了一種市場機制。
最后還有政府的改革,我們一定要重視的就是數據的開放和一些知識的開放,包括政府支援和司法部門的支援。我去過美國,深刻領會什么叫做車庫現象,什么是車庫咖啡。我們學車庫創業,美國人改造自己車庫的時候,從相關技術廠商獲得技術咨詢,獲得同樣感興趣技術達人的硬件支持,這是美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改造一個自動的卷簾門,我有些技術不懂就問相關廠商,他們非常主動給你咨詢。我缺一個什么固件就去咨詢,有的人就可以收到需要的固件,車庫咖啡形成了這樣很重要的方式,這個需要大數據的支持。美國創新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大程度和創新驅動有很大關系。真正公司法、破產法對創新過程有很大作用。我們也要注意70年代初美國對于公司部門數據開放的強制性的法律,使得大量基礎數據發散到社會上,導致更多小企業可以通過這種數據庫,通過數據的脈絡獲得創新的創意,能夠自己開創自己的企業,這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