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月13日,中國改革(2017)年會暨深改五周年高層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文是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的演講內容,未經演講者審核。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 陳立
各位會議代表,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題目前半部分我今天在這里就不講了,因為這是一個實踐問題。我重點講后面。
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對全黨、全國提出的明確要求,是我們謀劃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借此機會我講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 準確把握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2004年以來,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到服務型政府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深化了服務型政府的科學內涵。
轉變政府職能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前提,公共服務職能應當成為政府的核心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方法。著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強化責任擔當和落實。人民滿意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根本目標,我們要著眼于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黨的十九大對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作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部署,為我們謀劃推動新時代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 充分認識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迫切性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各級政府部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是基本公共服務依然存在短板:
1、社會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產品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成為新階段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主要短板。一方面,住房保障、醫療衛生、義務教育和生態保護等局部缺口較大。比如養老方面,預計2025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2億人,占比由現在的10%將上升到13.5%,遠遠超過了7%的老齡社會標準。但是,養老服務產品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個性化產品短缺的問題短期內依然難以解決。另一方面,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的程度較低,公共服務供給的總體不足與局部浪費現象并存。城鄉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覆蓋面差距明顯。
2、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較大。十八大以來,放管服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是政府服務水平不高,制度交易性成本種類多、彈性大、變化快、總量偏大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成為困擾企業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據全國營商環境報告,對全球190個營商環境的排名來看,2016年、2017年中國的排名均在第78位,與我們經濟總量世界大國的地位不太相襯。比較而言,俄羅斯則保持了較高的排名,從2016年的第四十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35位。印度的排名上升幅度比較大,從第130位上升到第100位。
3、公共服務在精準扶貧和生態保護中的作用還沒有完全顯現。公共服務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來看,既要體現為貧困人口的兜底保障,更要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目前來看這一方面工作還顯得不足。其實,精準扶貧要從教育、醫療、文化、社保,還有資金投入方面共同發力。據我們調查,因病反貧的現象在不少地方存在。
4、國內外的社會變革給我們傳統的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當前,全球化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新的特點,要求政府加快政策制定,積極應對國際合作交往與國際沖突之間的處理。在這一方面,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對政府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主要任務
1、堅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到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之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優先的理念,管理與服務之中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體現人民政府為人民。
2、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更加突出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四分開,健全政府和公共服務的職責體系和職權配置;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以寬放促釋放,激發市場活力,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更大的力度減政、減稅、減費;在集中審批模式的基礎上基于統一高效和服務便民的原則,精簡整合重構審批權利和審批機構;推動互聯網+政府服務,建立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平臺,打造一窗受理并行服務的模式,提高政府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3、深化機構改革。在統籌各類機構改革的實踐中,要針對公共服務供給碎片化這一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軟肋,加大公共服務機構整合力度,進一步統籌公共服務的供給資源;用好全國各類編制資源,合理充實基層,使基層更有條件服務民眾;加快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既要激發活力又要彰顯公益屬性。
4、要完善公共服務的供給,加大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力保障和改善公共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環境保護、養老保險等民生重點,更加惠及人民群眾的民生改善;全面深化供給側服務改革,改進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從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出發,引導市場主體創新公共服務的產品供給,增加服務產品豐富服務內容,改進服務質量。最大程度地提升公共服務生產和需求的耦合度,營造進入便利、透明、開放、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推動互聯網+公共服務的發展。鼓勵市場主體搭建互聯網+公共服務的平臺,集約化管理醫療、教育、養老、就業等公共服務的供給資源,對接需求平衡;提升扶貧的質量,不僅扶貧而且要扶智、扶能。
最后我再講一點。深化改革的五年中,我們認識到要確實加強部門間的協同。我當年在體改委工作的時候,委領導去見了朱總理,那時他剛從歐洲訪問回來。他說了一個問題,說他到歐洲去訪問的時候,歐洲的社會保障實行的是現收現付制度,我們為什么要搞社會統籌+現收現付。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也沒有想到應該怎么辦?后來我從體改委調到人口計生委沒有半年的時間我就明白了這道理在哪里。因為歐洲的人口結構已經進入了一個平衡期,出生死亡大體相當,而且他們死亡人口比出生人口還略多一點,所以他們搞現收現付一點問題沒有。中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搞現收現付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當時對于這個事情我們沒有從人口的角度去考慮。所以我想,推進改革要處理三件事:一是首先要處理好經濟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二是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三是要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百姓的關系。
我就說這么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