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王昌林
針對加快創新驅動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這一主題,我講三個觀點。
一是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是當前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緊迫任務。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國家是我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什么是現代化?現代化的英文所表達的含義就是要不斷的變革,廣義上是指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根本上要靠創新,這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比如科技發展研發,我們的專利申請量現在已經超過了美國,我們有全球第一的論文發表數量。又比如,我國在重大產品超級計算等方面也有很多新的突破。我們現在已經形成新一波的創新創業浪潮,出現了新的“四大發明”,這嚴格意義上也是創新。再比如,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在快速崛起,亮點紛呈。
但現在也存在一些問題,體現在創新對引領還不夠,創新軟環境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創新國家的核心實際上是創新型的企業、創新型的產業。研發投入我們現在占GDP的比重是2.1%左右,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但是我們的產業工業研發投入只占0.9%,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醫藥工業研發投入比例是1%,美國是多少?17%。英國等一些國家是10%以上。
再看我們的創新型企業。一個比較權威的統計,美國39家,日本34家,中國僅有一家。我國現在有一百多家跨國企業,規模很大,但在創新能力環節差距很大。
另外,看創新還要看三方專利,即,同時在歐盟、美國、日本專利局申請的專利。我們的數量應該說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我國2015年不到1700件,僅占了全球3.3%,日本15000件,美國14000多件,我們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們研究問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我們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關鍵階段,經濟發展進入到一個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總體上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大的轉型。我們傳統的人口紅利低成本的優勢弱化、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環保壓力很大。全球范圍內圍繞著企業產業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無論是發達國家搞制造業再工業化,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的招商引資,吸引產業轉移。我們的重化工業也逐步進入到后期階段。在這樣的階段下,傳統的動力都弱化了。
總體上中國經濟進入到高成本的時代。我做過一些調研,發現很多地方現在勞動力成本加上五險一金跟臺灣差不多,比東歐還高。我們的成本跟美國比較,除了人力成本,其他都更高。
面對這一些壓力怎么辦?核心一點是要加強創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重塑中國經濟新的競爭優勢,只有這樣才能振興我們實體經濟,才能不斷創造新的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從長遠來看,也只有創新才能破解中國的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除此之外,我看別無選擇。
二是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要實現三大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要把科技發展從注重數量為主轉向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第二個轉變是,要把創新驅動發展從以科研導向為主轉向振興實體經濟上來。
第三個轉變是,要把創新環境的建設從注重硬環境建設轉向創新生態建設上來。現階段,我們的創新科技發展的硬基礎設施和條件已經不是問題。核心的問題是我們的一些軟環境,比如創業的融資、知識產權的保護,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監管機制等等,以及從長遠來看,我們的創業教育、創新教育,這一些應該說是我們的一個短板。所以,我們必須確實轉變思路,不要再把大量的錢投在一些硬的條件上建設,而要加強軟環境的建設。
三是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關鍵在改革。
第一、推進大型科研院所制度的改革。一種方案是要堅持增量帶動存量改革的思路,按照現代大學、現代科學院所的制度模式,在全國支持一批新的大學和機構,通過這個來帶動存量的結構調整。另一種方案就是要改存量,通過分類改革,在大幅精簡人員的基礎之上,加大對其中一部分大學、科研機構的支持,真正建立我們的現代大學制度、現代科學院所制度。主要是三大制度:薪酬制度、評價制度、流動制度。這些制度可以使我們的教師和科研人員能夠潛心的教學、做科研。
第二、改革科研人員的評價機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從根本上轉變績效的考核機制。對于科研來說,要減少對科研人員評職稱、發文章、申請專利的數量要求。另外,要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考核分開來?;A研究要注重論文這樣的考核,應用研究實際上應該注重應用的效果。
第三、要加快建立適應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審慎包容的監管機制。培育新動能其中很大的一塊就是要發展新興產業。
第四、調整完善創新政策,適應轉型發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對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生產技術改革的支持。我們現在的政策偏重于新的這一塊,對傳統這一塊的支持不夠,比如輕工、紡織實際上還有傳統的優勢。我們如何支持這類企業邁向中高端,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些領域又是我們就業比較集中的領域,應該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政策一定要轉向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F階段發展跟之前不同,以前是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一些東西?,F在總體上要采取一些重大的政策,總體上還是要改革。
【整理:《改革內參》記者方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