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21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長春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不忘改革初心、牢記改革使命——中國改革(2019)年會”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本文為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孫福全的演講內容,未經本人審核。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這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有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性,特別講到“科技領域是最應該不斷改革的領域”。總書記還指出,“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目前,我國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仍然不夠完善和成熟,只有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才能落實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
一、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大家并不陌生,兩彈一星、一汽建設等都是依靠舉國體制推進的。新型舉國體制“新”在: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需要運用計劃、財稅、金融、政府采購等多種政策工具;組織實施包括公共部門、私人部門等多個主體;資金來源包括財政資金和民間資金等多個渠道。新型舉國體制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現在我們搞市場經濟為什么還需要新型舉國體制?這是因為,一些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不僅存在市場失靈,而且存在組織失靈,離開政府的組織很難去實施,例如探月工程、三峽水利工程等。當然,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新型舉國體制只有在市場失靈和組織失靈的情況下才能適用,競爭領域的科技項目一般不適用新型舉國體制,不要把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無限擴大化。二是要注意政府和市場作用的有機結合,政府不要“包打天下”,而且要遵循國際規則,根據重大科技項目的性質發揮不同功能。三是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要完善管理模式,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和項目監理制,對于具有產業發展前景的科技項目可采取項目法人制。
二、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有成功經驗,也有值得反思的不足,今后的改革要進一步樹立三個導向。
樹立符合科研規律的管理導向。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受到區位、基礎、教育、人力資本、市場、金融、文化、政策等多個因素影響,是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首先要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推動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和創新治理轉變。要培育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型文化,運用好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創新的一面,吸收西方文化中張揚個性、質疑權威、敢于冒險的一面。教育是科技的基礎,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轉型,把創新教育貫穿到教育全過程,建設學習型社會。
樹立符合科研規律的計劃導向。2014年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進行了重大改革,把國家科技計劃整合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地和人才專項五大類科技計劃。這一改革有利于避免項目不必要的重復設置和資源配置碎片化問題,有利于解決研發成果和需求脫節問題。但從改革實施情況看,根據專家們的反映,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當前,我國科技的原創性不足與基礎研究薄弱和關鍵核心技術缺乏有很大關系。
完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的重點,一是重點支持加強戰略科技力量,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對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給予穩定支持。二是大幅增加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未來5年把基礎研究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特別是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同時健全引導地方和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機制。三是支持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在新興技術領域部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既要解決當前“卡脖子”問題,更要考慮長遠發展,把補短板和強優勢相結合,打造先發優勢,勇闖科技“無人區”。
樹立符合科研規律的評價導向?!秶覄撔买寗影l展戰略綱要》提出,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提出,構建科學、規范、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體系,推進分類評價制度建設,發揮好評價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形成中國特色科技評價體系??萍疾俊⒔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也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梢哉f,我國的科技評價制度和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當前科技評價工作中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評價工作“一刀切”,不考慮評價對象的特點;沒有完全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缺乏有效的評價實施機制,現有的評價制度沒有完全落實。為此建議:一是堅持實施分類評價,根據不同類型項目、機構、人才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二是根據評價對象的特點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既要看數量指標,更要強調質量指標,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三是明確評估主體,實施第三方專業化評估,完善評估流程和機制,確保現有評估制度落實。
三、建立企業主導技術創新的機制
科學創新的主體是高校和科研機構,而技術創新因與產品創造和產業培育直接相關其主體一定是企業?,F在的問題是,我國的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還不夠強。《福布斯》雜志發布的2018年世界最具創新力企業百強榜顯示,美國有51家企業上榜,中國7家企業上榜。日本經濟新聞社與日本一橋大學創新研究中心聯合發布全球主要企業“創新力”排行榜顯示,阿里巴巴集團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中國企業,其他進入前十名的企業都來自美國。有一組數據能夠說明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水平:中國汽車產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合資品牌利潤外方占80%;機床產量占世界38%,而高檔機床95%要靠進口;鋼產量占世界的52%,但是圓珠筆鋼球要進口;蘋果手機幾乎都在中國生產,但是利潤分配是美國50%、日本30%、韓國10%、中國3.63%。這些情況與我們企業研發投入比重低有很大關系。我們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投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此外,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不夠。存在的問題還是“三多三少”:行政主導多、市場主導少,形式合作多、實質合作少,項目合作多、戰略合作少。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一是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繼續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設立研發機構;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提高自主可控水平;吸收更多企業家參與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決策;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重大科技項目。二是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明確產學研等不同主體的定位,找準合作的切入點;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主體融通創新,形成創新生態鏈;深入推進職務發明成果所有權改革,強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落實;以利益機制為紐帶鼓勵產學研開展戰略層面的深層次合作,如聯合設立研發中心、研究院、組建技術創新聯盟等;建立更加開放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開展國際產學研合作。
四、完善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和激勵機制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是當前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近些年這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探索,如對科研人員選拔任用、出國交流、兼職、離崗創業等實行有別于行政人員的分類管理政策,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中央、部門和地方上下聯動統籌推進各類科技人才發展等,都對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激勵機制中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對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穩定支持的比例較低,這是很多科研機構普遍反映的問題。即使一些純粹搞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80%左右的經費也要靠項目和課題爭取。財政科技項目經費除少量用于績效支出的間接費用外,不能用于支付科研人員的工資,對科研單位設置工資總額限制,無法解決科研人員工資待遇偏低的問題。
為此建議:增加對科研機構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公益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穩定支持的比例;探索與我國現階段相適應的薪酬制度,比如,設置彈性工資總額。擴大科研機構科研項目經費使用自主權,提高科研人員待遇,靠一流待遇加精神激勵吸引一流人才。
要使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和定型,實現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科技依法行政,堅持更高標準的市場化改革,堅持更高水平的科技對外開放,這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