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年會 > 2019年中國改革年會

郭福華:信息化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時間:2021-11-02 12:57 來源:中國改革網

  【編者按】:12月21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長春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不忘改革初心、牢記改革使命——中國改革(2019)年會”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本文為工信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中國智慧城市論壇副主席郭福華的演講內容。


  尊敬的陳昌智副委員長、尊敬的彭森主任、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受邀請參加中國改革(2019)年會。會議組委會給我的發言題目是《信息化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我下面主要講三個方面的內容。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方向。信息化賦能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關鍵舉措。

  一、信息化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體現了信息化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精神。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2015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們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信息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據,要發揮其在這個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科學決策。

  ——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2018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我國治理體系主要是指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體系,以及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適應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必然選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信息化賦能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最重要的支撐手段,可以全方位提升國家治理體系水平和治理能力。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正在加速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信息技術是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雖然信息化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非常關鍵的促進作用,但主要發揮的還是支撐賦能作用。自1997年我國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以來,我國信息化建設已經邁過二十余年,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環節。推進信息化賦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要更好地貫徹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安定有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

  總體而言,今后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方位的。特別是在政府管理方面將是以建設數字政府為主,而不是單一的電子政務信息化。今后應該是綜合整體的數字工程,主要圍繞完善宏觀調控的需要,能夠促進國家對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經濟運行、金融交易、商貿活動、企業運行等全方位的精準掌控,提高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等能力;加強社會管理,提高對人口、交通、市政、安全、網絡等重點社會管理領域的精準管理能力;改善公共服務,增強政府公共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能力;強化綜合監管,構建部門協同聯動、線上線下一體的綜合監管模式,提高事前預防、事中監管和事后處置能力。

  二、信息化推進我國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黨和政府高瞻遠矚,緊緊抓住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歷史性機遇,加速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推廣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廣泛應用,使我國不但在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及社會各領域得到了迅猛發展,也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加速了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進程

  今年,我國隆重舉行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70年來我國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很多專家認為新中國70年最偉大的成就應該是我國工業化的進程。我們花了70年時間已經接近西方國家花了200多年實現的工業化目標。我認為正是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成就奠定了我國今天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的基礎。

  一方面,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目前,我國制造業擁有世界門類最齊全、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聯合國宣布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包括41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從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躍居全球首位,到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30萬億元,約占全球的24%,繼續穩居全球第一。經過多年努力,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創新能力日益強化,先進制造業發展勢頭良好,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高速發展造就了我國第一貿易大國地位。目前我國工業增加值比重已超過全球的四分之一,在全球500余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已經形成了體系化的產業鏈和全球化的供應鏈,建成了一批規?;漠a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三,中國制造業不少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雖然我國制造業從總體上還是處于大而不強的階段,但在一些重要領域也實現了不少重大突破,而且都是世界先進水平或領先水平。比如我國的高鐵、航天、工程機械、船舶制造、海洋挖沙設備、發電設備、特高壓輸變電、北斗導航、新能源汽車等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我國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是世界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全、用戶數最多、對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最大的國家。

  我國工業在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之所以發展速度這么快,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緊緊抓住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機遇,除了加快推進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化發展外,還把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黨的十五大首先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進信息化;十六大提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十七大提出“兩化深度融合”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八大和十九大在繼續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并進一步提出利用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智能制造、建設制造業強國和網絡強國等重大戰略目標。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既是重大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增強的集中體現。

  (二)著名的“金系列”信息化工程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效果十分突出

  在20世紀末,我國在抓住信息化浪潮機遇的同時,還推動實施了涉及金融、教育、科技、財政、稅收、貿易、海關、農業等一系列信息化發展和管理工程。這些信息化工程在我國各個領域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我們當時把這信息化工程稱之為“金”系列工程。特別是當時中央確定以“三金工程”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信息化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科技、社會以及軍事的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們今天的信息化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其中著名的“三金工程”都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抓的。

  1、當時的“金卡工程”也就是金融電子化工程,為現在的金融信息化、金融體系建設、支付體系建設、銀行卡、手機支付等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現在金融支付系統和功能全球領先,這與當時實施金融電子化工程是分不開的。

  實施“金卡工程的背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正處在加速發展中,民營企業發展迅猛。但我國的金融體系和管理手段非常落后。銀行轉賬都是用手填寫的支票,民營企業做生意和繳費大多用現金,有些企業甚至用麻袋背著現金去交易,既腐敗又危險。而西方發達國家當時已經有60%的人用信用卡了,我國當時全國只有20多萬張通過衛星結算的銀行卡。面對這樣的狀況,當時的中央領導“心急如焚,朝思 暮想”要下決心解決我國金融十分落后的問題。一方面加快推動金融體制改革,一方面讓當時的電子工業部牽頭,中國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實施金融電子化工程也就是“金卡工程”。“金卡工程”實施后,我國幾大銀行都實現了電子化。后來為了打通銀行之間相互結算和支付功能,國家又成立了中國銀聯結算支付體系,不僅在國內任何銀行或者商場進行結算和支付,也在全球進行結算和支付。極大地改善了我國金融的支付能力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國持有各類銀行卡估計有幾十億張,利用手機和其它終端進行支付的更是不計其數。“金卡工程”的實施不僅促進了我國金融高度發達,也對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了巨大作用!

  2、當時的“金稅工程”也就是稅收電子化,實現了我國財政稅收領域從傳統落后的方式轉向先進的電子化,不僅徹底封堵了過去偷稅漏稅和騙稅的嚴重漏洞,也建立起了先進的稅收體系。

  實施“金稅工程”的背景:在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前十多年,經濟發展每年都是以兩位數的百分比快速增長,但由于稅收體系和手段比較落后,造成大量的稅收流失和偷稅漏稅,給國家的財政收入造成了巨大損失。特別是在當時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深圳等地區,利用假發票偷稅漏稅和利用出口退稅政策進行騙稅的問題十分嚴重。不但稅收沒有完全收回,而國家還要進行大量的財政補貼,造成國家財政空虛。當時中央領導要求電子工業部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盡快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稅務落后的問題。通過實施“金稅工程”,在全國所有稅務體系建立起了信息網絡和計算機系統,利用計算機發票比對的 辦法,干凈、徹底的堵住了偷稅漏稅和騙稅的漏洞。在新的稅務體系實施的當年,國家財政收入就增加了數千億元。我記得當時國務院領導在“金稅工程”總結講話中非常興奮地說:由于“金稅工程”解決了稅務的最大漏洞,國家財政收入猛增,我現在才體會到“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的感覺。所以“金稅工程”不但解決了當時我國偷稅漏稅十分嚴重的問題,挽回了國家巨大經濟損失,還統一規范了稅務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建立現代化的稅務體系和稅務管理發揮了根本性作用。

  3、當時的“金關工程”也就是海關電子化,為我國的外貿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實施“金關工程”的背景:當時我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需要大量的貿易出口賺取外匯,但我國在世界各海關通關手段很落后,還是用傳統的傳真進行通關。而發達國家都實現了電子通關,也就是EDI。而發達國家在通關方面優先處理電子通關,傳統的一等就是幾個月,非常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外貿往來。當時的國務院領導也是讓電子工業部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共同完成海關電子化通關工程。當“金關工程”正式使用后,立即打開了我國海關通關的大門,迅速提高和擴大了我國貿易往來和規模,我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金關工程”功不可沒!

  (三)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全方位提升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

  我國信息化已有20多年的發展經歷,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也全方位地完善和提升了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

  首先,各級的政府管理已全面實行信息化。電子政務、自動化辦公、信息網絡、信息公開、信息窗口、信息查詢、一站式服務等信息化手段已基本覆蓋全國各級政府。既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施政水平,也方便了人民群眾,減輕了社會負擔,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了解和信任。

  在大數據、云計算的推動下,一些省市開始著手打造數字政府。特別是廣東省積極探索“數字政府”改革建設,通過大數據為政府科學決策、精準施策提供有力支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把公安、工商、社保、稅務等多個部門打通后臺、共享數據。我想,廣東的“數字政府”建設將會帶動和促進其他省市和地區加快“數字政府”建設。

  二是信息化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我國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成效是非常顯著的。剛開始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是在電子政務、信息公開、社區服務等基礎服務方面開展。后來隨著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和建設,信息化的應用從管理、服務延伸到城市化的各個功能范圍。智慧出行、智能交通、智能公安、智能安防、 空氣污染監控、環境衛生監控、社會治安監控以及在購物、餐飲、娛樂、查詢、叫車、導航等全方位實現了信息化。如果現在的城市管理沒有信息化手段是不可想象的,特別是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超大城市,可以說離開了信息化就無法正常運轉,甚至會癱瘓!

  三是信息化促進各行業治理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斷完善和提升。

  除政府管理和城市管理外,信息化在行業應用與管理效果也非常突出。

  ——產業信息化。信息技術在產業領域應用最早、也是最多的。最早是信息技術在產業領域推廣應用,以提高企業管理和生產效率,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性能和質量。經過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和企業信息化、產業信息化的不斷完善和升級,現在已開設向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制造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轉型。同時也創新了產業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新模式。

  ——科研信息化。信息化助力我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在信息化條件下,我國科研在信息獲取、交流溝通、國際合作等基本與國際同步??梢哉f,信息化為我國科研工作增添了翅膀,使我國科研迅速達到國際水平。

  ——國防信息化。這里就不多講了。信息化戰爭是今后的主要戰爭方式,信息化使我國的武器裝備全面現代化。

  ——金融信息化??梢哉f,在當前各領域中,信息化在金融領域應用程度最深、智能化程度最高,也是最成功、帶動性最強的領域之一。特別是金融行業的支付體系可以說是全球領先的。同時信息化完全改變和強化了金融行業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資金的進出、流向、風險、安全等全部都實現實時管控。

  ——交通信息化。在交通領域也是信息化應用最深的行業之一。智慧交通是我們每個地區、每個城市都十分關注的事情。我們的民航、高鐵和其它運輸方式,沒有信息化是不可想象的。精準的飛機航班、高鐵車次的調度、運行,以及安全飛行和行駛的掌控,沒有信息化是不可能實現的。城市的海量汽車、公共汽車、地鐵、軌道交通沒有信息化的智能疏導和管控,會亂成一鍋粥?,F在我們開車出行,幾乎沒有靠自己記路線的,包括天天開車的出租車司機,都是靠導航。我們發展到這個程度,如果沒有信息化、沒有智慧交通,會是什么樣子?我們真的不敢相信,更別說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了。

  當然,還有教育信息化、文化信息化、旅游信息化、經貿信息化、法制信息化、食品安全信息化、生態文明信息化等 等,這就無法都能講到。

  三、新時期信息化支撐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新時代。實施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標志著我國經濟已經邁入了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信息化支撐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將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擔負新的戰略任務。

  (一)兩個“一百年”和實現“中國夢”還需要信息化做更大的支撐

  人類已經從工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我國已處于后工業時期,正在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已經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信息化將扮演更加重要的支撐作用。不但要用信息化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還要在支撐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化要支撐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進程影響深遠。中國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正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現在數字經濟已經不是概念了,而是實實在在的大發展趨勢。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4.8%,發展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位。另外,數字經濟帶動就業已成為主力軍,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71億人,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2.1%。2018年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9億人。今年到現在全國就業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了,已提前完成了全年就業目標。尤其是過去幾年來,我國在面臨較大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全國就業不但未降,反而呈現增長之勢。應該說數字經濟發揮了就業的‘穩定器’和‘倍增器’的作用。之所以我國能連續出現就業形勢大好的勢頭,就是因為我國企業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呈現出非?;钴S態勢,廣泛地帶動了就業的增長。數字經濟在我國發展成效非常顯著,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特別是今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20國領導人會議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我相信,5G的正式商用將加快我國數字經濟飛速發展。

  那么,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會不斷地完善和提升,信息化的支撐作用也將更加突出。

  (三)智慧城市創新發展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會更高

  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正在從城市管理、社會服務向生產制造、交通運輸、智能家居、智慧農業、研發創新等多領域不斷深入發展。也會在城市總體發展上賦予智慧城市新功能。比如,以后在城市發展和管理中有兩個城市。一個是真實的城市,一個是數字化孿生虛擬城市。這在今后城市發展中都會朝這個方向發展。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地下管網、地面樓宇布局、城市交通網絡等都將應用數字孿生和虛擬現實技術形成數字孿生城市,以便于智能管理、智慧運行、智能調節、智能維護等。這就需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揮核心作用。

  5G將構建全新的網絡體系結構,將是高速度、低延遲、大覆蓋、廣連接,主要承載大容量、大視頻、超高清、虛擬現實、泛在網等數據流的傳送。所以5G將為智慧城市發展全面賦能,帶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性發展。

  區塊鏈也將在智慧城市創新發展發揮重要作用。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并指出區塊鏈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技術支撐。區塊鏈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特別是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將會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推動金融變革和金融創新,發展金融數字貨幣將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四)從長遠看,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從信息化轉向智能化

  智能化的提出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大突破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形成的一個重大發展的新趨勢。智能化在十九大報告中幾乎覆蓋全面,可以說方方面面都提到要實現智能化問題。不但在新發展理念、創新型國家等經濟領域,也在科技、教育、社會、政府管理、軍事諸多領域都提出了要實現智能化。而且在黨建、司法、反腐等多方面都要實現智能化。在中央正式把智能化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之前,一直提的是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發展,后面又提出兩化深度融合。那么兩化融合的最終目的和最終結果是什么呢?毫無疑問就是智能化。所以智能化是我國今后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必須全面實行的重大戰略目標!

  智能化也是高科技產業競爭的新戰場。智能化的機遇和市場空間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尤其是中國的互聯網科技和人工智能,將會創造無法估量的市場應用。在智能化的推動下,今后五到十年將出現巨大的跨界融合機遇,智能化革命是其關鍵主題。全球的新興科技會有巨大的跨界融合,智能產品與智能化服務的增量可能會成爆發式增長。在服務領域可能率先實現智能化,在實體經濟領域,會在智能制造、智能汽車、全屋智能、智能機器人等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我國的智能化開始嶄露頭角。金融系統智能化程度已經非常高,大部分人群,特別是中青年都利用手機和智能終端辦理銀行業務,而不去柜臺。智能港口、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旅游、智能體育都在應運而生。據了解,北京大興機場智能化程度相當高,機器人幫助智能停車、智能搬運行李、不用登機牌直接刷臉登機,機場底部地鐵、高鐵、區域鐵路連接北京、天健、保定,只需一小時就能分別到達三座城市。 當然,隨著智能化的高度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撐,也將由信息化邁向智能化。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