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是嚴謹科學的理論體系,是共產主義者的世界觀。馬克思和恩格斯以革命家和理論家兼具的情懷,總結和繼承了19世紀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的優秀成果,為人類文明開創了最為重要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學說,它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是可以根據具體的實踐不斷演進的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當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必然且必須產生與這樣偉大的時代相匹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
一、馬克思主義的每一次理論突破都標識著一次歷史的進步
縱觀馬、恩創立馬克思主義以來的世界革命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與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具體國情和具體實踐相結合所產生的理論突破,都促成了革命的勝利和歷史的進步。可以說,各個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創新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又指導各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進。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那種發展過程的闡明” 。近現代的歷次革命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在國家層面的革命勝利。與“十月革命”的勝利緊密相連的,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時,在分析資本主義現狀后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會在西歐、北美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先取得勝利。列寧沒有拘泥于具體的文字,而是從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的具體情況出發,得出社會主義將首先在資本主義的薄弱環節首先取得勝利的新思想,最終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人類歷史由此進入新紀元。除了這一根本性的突破外,在后續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列寧還提出了諸如新經濟政策、以及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等創新,都有力地促進了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
繼“十月革命”之后,在世界范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的革命勝利,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吸收蘇俄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可以在落后國家先取得勝利的經驗,把無產階級革命和中國的土地革命合二為一,撇棄教條的城市中心論,創造性地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以土地革命來廣泛發動中國人民,依靠工農聯盟來取得勝利的全新道路。在中國革命的進程中,逐漸發展成型的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突破,它秉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緊密相連,是指引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最重要的理論武器。
中國革命的勝利后,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頭等任務。在一個飽受殖民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盤剝的貧窮落后的國度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其難度不可謂不大。中國共產黨人既取得了極大成就,在極短的時間內建成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也因為教條主義和急于求成的原因,導致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錯誤。但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自我糾錯能力矯正了歷史的航向,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安徽小崗村農民包產到戶的實踐被吸收總結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推廣,農業生產迅速得以恢復并獲得豐收。1984年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長期以來的禁錮,要求尊重價值規律,并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概念,回答了長期困擾社會主義改革前進的理論問題,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提供了理論和政策依據,為我國的改革指明方向。 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了這個報告:“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鄧小平還說:“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我看講清楚了。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在改革開放這一前無古人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這一指導我們改革前進的重要理論創新。從1978年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這三十多年來的不同時期的改革實踐還相繼產生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指引我們具體實踐的理論進步。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理論必有新的創新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發展和變遷,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國內而言,三去一降一補成為過去幾年來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聯網共享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國有企業改革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混合所有制改革初露端倪;國家專門建立知識產權法院,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央再次強調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平等地位并專門出臺保護產權文件等等。在國際方面,我國已經成長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國,并積極倡導全球化,提出“一帶一路”等加強國際合作的新戰略。而一些原來主導國際經貿的國家,卻因為部分產業受到國際貿易的沖擊而轉向貿易保護主義。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把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混同,圖謀通過政治施壓來獲取經濟利益,特朗普上臺以來,這種特征變得愈加明顯。面對這樣的新情況、新變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理論必須要在改革開放近40年來所取得的實踐和理論成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新,以應對新的挑戰。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以下幾個方面可能會有新的演進。
第一,階級斗爭從國內向國際轉移。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曾經認為:工人沒有祖國,但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治統治以后,把自身組織為民族。而且“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 馬、恩時代,全球化尚未真正到來,資本主義也沒有像現在這么成熟復雜。數百年后,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結果表明,階級的確有成為整個民族的可能,但是,不僅無產階級通過獲取政權成為民族,資產階級同樣也會發展成民族。這是因為,雖然資本主義不可調和的內部矛盾仍然存在,但是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在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下已經廣泛應用宏觀調控的策略,資本主義自身機制也在不斷調適,其內部的矛盾的激烈程度和爆發周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另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民族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極力調和國家內部矛盾,改善國民待遇,通過操控、濫用國際貿易規則等方式將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這種態勢日積月累,國家內部的階級分化逐漸演變成為國家之間的階級分化。在國家內部,政權機構從階級統治的工具更多地向公共服務的機構轉變。南北方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則日漸成為階級斗爭的主要形態,全球化成為階級斗爭的主戰場,爭奪國際貿易的主導權和國際貿易規則的話語權成為階級斗爭的主要內容。階級斗爭的主體、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實現路徑向社會所有制邁進。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資本家對這種勞動的異已的所有制,只有通過他的所有制改造為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滅。” 《共產黨宣言》中提及:“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備的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與社會化大生產不協調的私有制,既是資本主義的基本內在矛盾,又是剝削產生的根源。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是這一矛盾運行的的基本軌跡。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打斷這一運行軌跡來解決問題的方案是“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馬克思把“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歸納為“社會所有制”,“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所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所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實現“社會所有制”的現實路徑則是推行“公有制”。這意味著,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所有制”本身是比由“國有”和“集體素有”所組成的“公有制”更進一步的概念。
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暴力革命風起云涌的時代,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的國有化,實現路徑則是剝奪、沒收等暴力途徑。我國建國后的三大改造則更多地采取了和平的贖買等方式,但實際都是比較直接地以行政干預的方式實現公有制改造。但是,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實踐表明,在當前及可預見的時間里,完全“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既不符合生產力水平也不符合人們的思想狀況。通過權力人工制造的過于超前的所有制模式不僅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而破壞了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面,今天足以毀滅世界的武器的存在也標識著暴力革命已然不能成為實現公有制的主要方式。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取代孤立的私有制必然是通過新的路徑去實現。
這一新的路徑主要呈現為股份制,股份制是包括“國有”、“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在內的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邁向“社會所有制”的主要路徑。從近百年來的實踐來看,股份制具有直接通往社會所有制的屬性。股份制是資本主義本身所孕育出來的應對社會化大生產的資本組織模式。但是資本主義所孕育的不一定就完全是資本主義的果實,資本主義會因為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而孕育出自己的掘墓因素。資本主義所孕育出的股份制,包含著諸多社會主義的元素,在其發展過程中一步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恩格斯指出:“猛烈增長的生產力對它的這種資本屬性的反抗,要求承認它這種社會本性的這種日益增長的必要性,迫使資本階級本身在資本關系內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內,愈來愈把生產力當做社會生產力看待。無論信用無限膨脹的工業高漲時期,還是由大資本主義企業的破產造成的崩潰本身,都把大量生產資料推向如我們在各種股份公司中所遇見的那種社會化形式。”恩格斯的話表明,股份制在其早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所有制的特征。當然,恩格斯也指出,“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接觸生產力的資本屬性”。 這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的性質是一樣的,資本屬性并無不妥,關鍵是為誰服務,被誰所掌握。作為一種潛在的社會所有制,股份制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也是巨大的,馬克思曾經指出:“假如必須等待積累某個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通過股份公司轉瞬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這充分表明,股份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
股份制本身還演化出員工激勵期權計劃、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黨的十五大報告曾經明確提出,股份合作制作為“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尤其要提倡和鼓勵。”股份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到了相當的高度,它不僅能夠為投資大、期限長的大項目組織資金,還能夠為創業項目乃至某個想法提供風險資金。更為重要的是,制度化和法治化股份制的登峰造極,實際上發揮出了“化私為公”,把原來的“私有企業”轉化為“社會所有”的功能。一些國家的資本市場日臻成熟,股份制吸收了各類退休金、保險金計劃等機構投資者的投資,且成為市場主力,而這些退休金、保險金的最終持有者很多是普通勞動者,就其本國范圍內,其股份制的社會主義屬性越來越多,與公有制要達到的目標越來越接近。實際情況表明,對于社會化大生產而言,在貨幣化的生產資料形態下,勞動者未必要直接占有其勞動的生產資料,通過資本市場的相互交叉占有,也未必不是公有制的演化路徑之一。這種通過資本市場的相互交叉占有,實際上能夠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從而達到了國有和集體所有所要達到的目標。而且通過法治化的資本市場運轉,其規則更加健全。國有企業采取這樣的形式則公司治理更加完善、公有制形式更加鞏固。因此,完全可以通過國有資本控股平臺、集體經濟投資平臺以及各類社?;鹜顿Y主體通過市場投資行為將更多的股份制企業納入到公有制經濟的范疇中來,這必將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第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映照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印刻在中國人民血脈中的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征,是能夠兼容并蓄,將外來文明有機融合于中華傳統之中。以佛教為例,它從古印度傳來,卻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從精神到外在都融合到中華血肉之中,還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儒學和道家都曾從佛教文化中汲取思想,形成儒釋道交融的文化格局。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已近百年,與制度、經濟乃至哲學思想層面對國家的影響不可謂不大。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伊始,即是以大同學說的名義推廣傳播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前無古人,外無借鑒,因此必須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三個源泉,一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二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三是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先進成果。要將馬克思主義以及其他世界文明的先進成果與中華文明有機結合,極其重要的一點是要用中華文化來與馬克思主義相互映照,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能夠與中國傳統文化并行不悖。為此,必須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通之處,善用中華文化來闡釋馬克思主義。
首先,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諸多共通之處。與唯物主義而言,在古代科學并不昌明的時代,儒學先師就敬鬼神而遠之。與辯證法而言,老子《道德經》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維,《道德經》指出的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相互轉化以及按規律辦事的主張等樸素辯證法思想都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不謀而合。在歷史唯物主義方面,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也暗含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思想精華。這些共通之處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互映照提供了基礎條件。
其次,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最終理想滿足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社會理想的追求目標。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學說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是“大同”?!抖Y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共產主義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最終理想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預測,是生產力和社會化大生產不斷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最終形態。這與小農經濟下的大同社會有本質區別。但毫無疑問的是,共產主義社會與大同社會,其美好理想的出發點基本是一致的。共產主義的最終理想完全能夠滿足中華文化對大同社會的追求。
最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經世濟民的思想有互補的功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是洞察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階段的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在傳統文化更注重心性修養的中國知識分子要入世去經世濟民則必須有作為探究經濟社會運行治理的學說支撐。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同理,沒有對歷史長河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也就難以對當下作出正確的判斷。中國知識分子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應成為中國知識分子修身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后才可以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實現這一人生價值的重要武器。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理論創新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進一步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又將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供指引。其指引作用體現在解釋新的世界、指導新的實踐、引領新的潮流三個方面。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能夠解釋新的世界。當今世界已經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迥然不同,如果以刻舟求劍的方式用馬、恩著述的表面文字來描繪和判斷當今的世界,則難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前文已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民族主義的滋生,以及資本主義對內部矛盾的一再調試,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充分,內部的貧富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表面看來似乎比社會主義還社會主義。只有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去評判,才能從其在國際貿易不平衡的原因中認識到其資本主義的屬性,這樣的國家仍屬于資本主義國家。另一方面,同樣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評判,一些過去的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也已經轉化為社會主義國家,只是歷史和國情不同,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不一致而已,有什么比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大更能振奮人心呢?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還能夠有效詮釋,我國為什么要推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為什么要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廣泛地開展南南合作,這都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屬性所決定的。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能夠指導新的實踐。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要發揮好國家的公共服務職能,有效解決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既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大特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讓經濟成果惠及全民,使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黨的重要工作任務。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指引下,源于基層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迅速推廣,極大地便利了人民群眾,彰顯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的呼聲、回應人民的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調整歸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些都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在實踐中的體現。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指引下,更加崇尚公平又嚴格依法運行的個稅改革、房地產稅立法等等都已經蓄勢待發,將成為下一階段改革的核心特征。
自覺應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針對股份制改造后的國有企業,管理層面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并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這更加符合了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繼而使國有經濟能夠為整個經濟社會提供更優質的基礎產品和服務,這是改革的正確方向。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通過股權激勵向股份合作制方向發展或者上市成為公眾公司,都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的發展,符合企業本身的利益,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屬性的增強。就前者而言,華為在這方面已經成為典范。與后者來說,還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對資本市場的合理監管,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鼓勵養老金計劃等機構投資者進入股市。此外,對共享經濟的這一產品本身就蘊含著社會主義因素新的中國經濟社會潮流的支持也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個重大展現。凡此種種,都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給實踐帶來的新的方向。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能夠引領新的潮流。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8年是中國改革40周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必將是以中國風范、中國精神來引領新的潮流。從中國文化的綻放到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指引下,中國人民可以從世界文明中吸收一切優良成果,更將傳承五千年文明果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體系,引領世界文明新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