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已經成為全黨全國共識,成為指導和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遵循。
2021年8月30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強調,要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成果,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解決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處理好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關鍵在于深化生態建設體制機制改革。
一、生態環境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事關發展大局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歷年來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身體力行親自推動落實。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統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處理好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親自推動生態建設任務落實。比如察看秦嶺自然生態,考察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成果,提出要保護好賀蘭山生態;多次赴長江流域考察,5年時間內3次主持召開座談會,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心系黃河,一年時間內4次考察黃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等等。還有河北塞罕壩林場、內蒙古阿爾山林區、云南洱海湖畔、黑龍江黑瞎子島、廣西漓江等,都留下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足跡。
(二)作為國家大政方針已經寫入中央的多個重要文件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的行動綱領,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正式寫入國家根本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統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專設一篇(第十,35、36、37、38四條)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三)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重要內容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會議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早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即強調,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于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
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四)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要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要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
(五)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內容
2021年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反對奢侈浪費,鼓勵綠色出行,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要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面對百年變局、全球疫情和極端氣候變化等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和沖擊,解決好環境問題,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全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堅強生態環境建設意義重大。
二、生態環境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正如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會議指出的,近年來,我們推動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
比如“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超額完成。
從空氣質量看,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2.5個百分點;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達到37微克/立方米,累計降低28.8%,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10.8個百分點。
從水質看,地表水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由66%上升至83.4%,提高17.4個百分點,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13.4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由9.7%下降到0.6%,降低9.1個百分點,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4.4個百分點。
從污染排放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25.5%、19.7%、13.8%、15.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15年降低18.8%,均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
從森林覆蓋率看,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十三五”期間,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從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看,“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鹮、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從國際責任看,近年來我國主動踐行大國責任,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動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目標承諾,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任重道遠,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短板、漏洞和弱項。“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污染防治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也更高。突出表現為“五個艱巨”:
(一)解決高耗能、高排放任務艱巨。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鋼鐵水泥等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改變起來困難重重。當前我國距離實現碳達峰目標已不足10年,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也僅有30年,時間很緊、任務重。要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口,推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培育綠色低碳新動能。
(二)根本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任務艱巨。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成效并不穩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部分地區、領域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要統籌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推動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擴大環境容量的同時,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三)健全法律法規、嚴格執法任務艱巨。生態環境領域法律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亟待修訂,需要提高相關標準,加大執法力度,要加強系統監管和全過程監管,大幅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決不手軟,對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嚴懲重罰。
(四)嚴格履職、抓好落實任務艱巨。一些部門、地方、企業存在模糊認識,履行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意識不強,有的地方污染治理壓力和責任逐級遞減,基層生態環境執法監管能力與工作要求還不相適應。
(五)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任務艱巨。綠色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多元化投入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還不夠,環保產業支撐體系不健全。
所有這些問題集中起來都可歸結為體制機制問題。因此也必須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來加以解決。
三、生態環境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鍵靠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會議指出,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快構建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全面強化法治保障,健全環境經濟政策,完善資金投入機制。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也強調,要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生態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需重點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把握好改革的方向、目標和著力點
發揮好改革在實現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抓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十四五”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期、窗口期。體制機制改革要推動落實以下一些重點任務。
一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二是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推進鋼鐵、水泥、化工等工業領域綠色制造;提升建筑領域節能標準。
三是交通領域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四是推動環保節能、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
五是建立完善綠色發展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六是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能源“雙控”制度。
七是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購等政策。
八是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九是倡導環保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鼓勵綠色出行,營造環保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十是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此外,要加強環保、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進國際規則標準制定,建設綠色絲綢之路。
從上述重點任務看,個個重要,個個不簡單。都涉及到權力利益格局的復雜調整。可以說,生態環境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二)要重點處理好幾個關系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生態環境建設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在處理好幾方面關系。
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需要處理好的最基本的關系,也是生態環境建設需要處理好的最重要的關系。核心問題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二是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處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經濟關系是大國經濟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從生態環境建設的角度看,主要是如何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在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財權與事權的劃分,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的調配,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調動,建立統一大市場與打破市場地域分割封鎖等方面關系。集中講,中央主要負責頂層設計和全局性部署,地方主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行動方案并明確責任推動落實。
三是處理好國內和國外的關系。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實現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有機結合。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動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僅有國內體制機制的改革不行,需要充分考慮并體現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四是處理好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堅持系統觀念推動改革系統集成
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生態環境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在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具體講:
一是堅持體制機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系統觀念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個原則之一。堅持這個原則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的客觀需要。推進生態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系統集成,就是要加強改革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系統集成,重在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各項改革舉措產生聯動效應。
二是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系統集成,最根本的是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角度考慮和推進生態建設改革的目標和任務。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扭住生態建設目標任務,做到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改革和發展有機統一、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相輔相成、深化改革和黨的領導協同推進。
三是堅持辯證思維解決改革重點難點問題。推進生態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系統集成,面對各種十分復雜的利益關系,有許多矛盾需要有效解決,有許多關系需要正確處理,有許多難題需要積極破解,做到這些,離不開辯證思維。只有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來制定改革的主要措施,同時立足各領域改革的耦合性制定配套措施,使各項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
四是堅持正確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立場。推進生態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系統集成,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主動識變求變應變,強化全局視野和系統思維,加強改革政策統籌、進度統籌、效果統籌,發揮改革整體效應。發揚釘釘子精神推動改革舉措任務落地見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要堅決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