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高水平開放有著鮮明的特征,其中一個就是以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為重大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重要方向。“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是我國加快建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偟膩砜?,我們要牢牢把握好服務貿易發展的三大趨勢,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上下功夫,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趨勢一: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于關鍵時期。首先,進入工業化后期,產業結構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升級。從國際經驗看,進入工業化后期,服務業將呈現較快發展態勢。預計到2025年,我國服務業占比有望從2019年的53.9%提高到60%左右,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其次,我國進入消費新時代,消費結構正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轉型升級。預計到2025年,我國消費規模將達到60萬億至65萬億元;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占比有望達到55%左右,城鄉居民服務型消費需求占比有望達到52%。我國開始進入服務型消費社會。再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服務貿易發展業態。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突破和廣泛應用,數字經濟發展迅速。預計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有望突破60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5%左右;到2035年,數字經濟總量有望超過百萬億元。
要看到,經濟轉型升級對服務貿易需求明顯加大。一方面,消費結構升級對服務貿易需求明顯增強。到2025年,我國服務型消費占比將達到52.5%左右。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升級對服務貿易的需求明顯加大。我國服務業發展仍存在較大空間。未來5至10年,我國服務業占比有可能提高到55%以上。此外,我國產業升級與服務貿易發展將深度融合。比如,服務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服務化,有助于推動服務貿易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過去幾年,我國服務貿易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預計到2025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占外貿總額比重將由2019年的14.6%提升到20%左右。“十四五”時期,我們要順應發展趨勢,著力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新格局。一是要進一步優化服務貿易結構。爭取到2025年,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的比重提升至40%以上;保險、計算機和信息、知識產權等高端生產性服務貿易占比提高至30%以上。二是要明顯提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如,到2025年,估計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占服務貿易額比重將下降到15%左右;在保持制造服務、建筑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等優勢的基礎上,明顯提升我國知識產權、金融等生產性服務貿易以及旅游等生活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三是推動形成數字服務貿易發展新優勢。爭取到2025年,在進一步擴大電信、計算機、信息等服務貿易優勢基礎上,實現知識產權與數字技術等服務貿易順差。此外,還要提升數字相關服務貿易出口比重,爭取到2025年提升至30%左右。
趨勢二:服務業市場開放推動服務貿易較快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當前,我國服務業市場開放進程呈現加快的大趨勢,不僅開放程度不斷深化,而且重點領域開放實現重大突破。
“十四五”時期,推動服務貿易較快發展,一方面,要著力實現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要突破。一是推動服務業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發展服務業,并在打破服務業市場壟斷方面實現實質性破題。二是加快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進程。爭取在近兩年,率先實現教育、醫療、養老、旅游等服務業市場全面開放;按照外商投資法的相關規定,基本完善外商投資的服務體系。三是清理并大幅削減服務業領域邊境內壁壘。建議在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引入相關發達國家對旅游娛樂、體育養老等重點生活性服務業的管理標準,并實現資格互認;建議全面推廣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允許負面清單外的境外企業在我國提供相關服務,逐步在人員流動、資格互認、市場監管等領域實現與國際接軌。
另一方面,還要以制度型開放推進制度性變革。一是強化服務業領域的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比如,全面清理服務業領域妨礙公平競爭的產業政策,減少行政力量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全面實施普惠化的產業政策;減少選擇性補貼、投資補助等舉措,建議將產業政策嚴格限定在具有重大外溢效應或關鍵核心技術的領域;更多采用普惠性減稅、政府采購、消費者補貼等手段,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加強服務業領域的公平競爭審查,重點強化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的公平競爭審查;等等。二是推進服務業領域內外標準對接。要加快推進與發達國家在相關服務領域的職業資格互認,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管理標準體系,推進與服務業市場開放相適應的監管變革。
趨勢三:服務貿易在推動自由貿易進程中的作用提升
當前,服務貿易發展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點、焦點。2010年至2019年,全球服務貿易額年均名義增長4.8%,是同期貨物貿易增速的2倍;服務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0.3%提高至23.8%,提升了3.5個百分點。有報告預測,到2040年服務貿易在貿易中的占比將提升到50%左右。整體上看,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更高水平開放環境的支撐,我們既要著力打造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制度型開放新高地,還要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區域性自由貿易進程。
著力打造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制度型開放新高地。一是對標世界最高開放標準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海南自貿港建設,要充分學習借鑒國際自由貿易港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和制度安排,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建立與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政策制度體系。建議對標世界最高水平的經貿規則,借鑒并率先實施國際最新投資貿易協定的相關條款,盡快開展電信、環保、政府采購等領域的先行先試;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標準,全面實施自由企業制度,建立嚴格的產權保護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全世界投資者、創業者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此外,建議率先在服務貿易領域實行自貿港政策與制度的“早期安排”。比如,加快推進教育、醫療健康、文化體育等領域的更大開放政策,取得自貿港產業發展的早期收獲;建議對醫療健康、文化娛樂、旅游、教育、科技研發、會展等服務業行業發展所需原材料、基礎設施配套的用品設備的進口實施“零關稅”,并免除進口環節增值稅。
二是加快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隨著廣東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港澳拓展發展空間的需求日益迫切,粵港澳服務貿易互補性明顯增強。加快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在拓寬港澳服務業發展空間的同時,將帶動廣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要推動粵港澳服務業產業深度合作。在這一過程中,建議將廣東自貿試驗區內的開放政策擴大到整個大灣區,實現廣東對港澳服務業開放的重要突破;賦予廣東在負面清單制定中更大自主權,實行更加開放的市場準入政策;加快實行與港澳在旅游、金融、教育、文化娛樂、醫療健康等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政策。另一方面,要推動粵港澳服務業市場體系直接融合。比如,可考慮逐步建立與港澳對接的、以信用機制為基礎的市場管理體系與資格互認體系,允許符合港澳標準的服務業企業、具備相關職業資格的人員,在廣東備案審核后直接開展相關業務活動;加快推進產權保護制度化、法治化,并逐步加強粵港澳產權保護規則的對接,形成產權保護的合力和法治基礎。
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區域性自由貿易進程。一是盡快實現中日韓服務貿易發展新突破。在疫情沖擊下,以共同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為目標,推動形成中日韓服務貿易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新機制,其迫切性、現實性全面增強。一方面,建議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率先打造中韓自貿區升級版。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進一步降低貨物貿易關稅,還要逐步推進雙邊服務標準的對接、服務市場的融合。另一方面,還要率先實施服務業項下自由貿易政策,取得中日韓服務貿易發展的“早期收獲”。比如,適應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大趨勢,積極開展旅游、教育、文化娛樂等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積極推進醫療、健康、養老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適應數字經濟引領產業變革大趨勢,開展智能制造產業項下的深度合作。二是要抓住機遇,以服務貿易合作為重點形成中歐經貿合作新局面。
總之,推動服務貿易發展,不僅適應國內服務型消費需求,而且有利于形成與各國、各地區合作共贏的巨大市場空間,成為推動雙邊多邊自由貿易的重要引擎。我們要找準關鍵點,不斷推動自由貿易進程,從而更好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