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歷經極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點上,如何邁好第一步、走好新征程至關重要。思客特別策劃《預見2021》,邀請多位智庫專家圍繞他們心中的“2021關鍵詞”,談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發展之路。
本期專家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他的“2021關鍵詞”是:高水平對外開放。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國將迎來“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從制造業領域為主的開放到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從要素市場開放到制度型開放,走出了一條新型開放大國之路。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新型開放大國,中國的市場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堅持推進以內需為導向的高水平開放,不僅能夠有效釋放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而且有利于全球共享中國市場;不僅有利于推動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將對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復蘇產生重要影響;不僅有利于中國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而且有利于全球分享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紅利。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高水平開放有著其鮮明的特征: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基本要求;以推動自由貿易進程為戰略目標;以服務貿易發展為重大任務;以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為重要突破;以制度型開放為突出特點;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重要保障。
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基本要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而實行的戰略轉型。這一戰略轉型與未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相適應,并且是長期戰略。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具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基礎和條件。從產業結構升級來看,2019年我國服務業占比為53.9%,預計未來5至10年還有10個百分點左右的升級空間。從消費結構升級來看,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服務型消費占比為45.9%。預計我國未來10年左右服務型消費還有15至20個百分點的升級空間。從城鄉結構升級來看,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還有10個百分點左右的升級空間。
以推動自由貿易進程為戰略目標。推進合作共贏、合作共擔、合作共治的共同開放,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是各國的共同責任。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沒有改變,各國走向開放、走向合作的大勢沒有改變。中國堅持高水平開放,主動推進雙邊多邊自由貿易進程。目前,RCEP已經正式簽署,中國政府表示積極考慮加入CPTPP。未來幾年,以主動加入CPTPP為契機,加快推進服務業領域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更大程度與國際接軌,不斷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例如,率先在醫療健康等社會需求強烈的服務業領域引入國際先進管理標準;加快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限制等。中國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堅定不移推進全球自由貿易進程,堅定不移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將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以服務貿易發展為重大任務。進入新發展階段,釋放14億人消費潛力的重點是服務型消費,關鍵是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和加快服務貿易發展。從經濟全球化趨勢看,服務貿易已經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焦點。2010-2019年,全球服務貿易額由7.8萬億美元增長至11.9萬億美元,年均名義增長4.8%,是同期貨物貿易增速的2倍。從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看,服務貿易開始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2014-2019年,中國服務貿易額年均增長7.8%,是貨物貿易的2.2倍,是外貿整體增速的1.9倍。適應經濟全球化大趨勢與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關鍵是加快補齊服務貿易發展的突出短板。“十四五”要同步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服務貿易開放進程,爭取到2025年服務貿易額占外貿總額的比重由目前的14.6%提高至20%以上。
以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為重要突破。深圳經濟特區、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等,是中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肩負著服務貿易和服務業市場開放的歷史使命。一是以服務貿易發展為主導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要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盡快打造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在引領區域經濟合作中扮演新角色。二是以服務貿易一體化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突破在于能否加快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未來幾年,需要加快推動建立三地互認銜接的服務業管理標準與人才資格要求,實現粵港澳服務業產業深度合作、市場體系直接融合、服務體系全面對接。三是以服務貿易項下的自由貿易分步推進自貿試驗區轉型發展。要以新的思路推動自貿試驗區探索,分類推進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開放。例如,推動上海、廣東部分自貿試驗區率先對標全球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賦予其“零關稅、低稅率、區內流轉免征增值稅”等某些國際自由貿易園區通行的相關政策,并加快在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等新興貿易領域的規則探索。
以制度型開放為突出特點。推進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制度型開放,是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高水平開放新格局的基本需求,并成為服務業領域制度性變革的重大任務。“十四五”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需要在服務業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和制度性變革上實現重大突破。一方面,要推進服務貿易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更大程度與國際接軌。例如,率先在醫療健康、教育等社會需求較大的服務業領域引入國際先進管理標準;一方面,要實質性推動服務業領域市場對內對外開放進程,盡快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各類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由此,既為釋放民營企業的強大活力創造市場條件,又為外資企業拓展更大投資空間。
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擴大高水平開放和深化市場化改革互促共進,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一是以制度型開放推動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制度型開放對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具有重大影響,以高水平開放倒逼深層次市場化改革,有可能推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取得實質性突破,進一步形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新格局。與此同時,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依賴于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深化市場化改革是擴大高水平開放的重要基礎,有助于推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建立。二是適應高水平開放要求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例如,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要素市場;著眼于釋放人力資本活力,加快改革人才管理體制,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行以身份證代碼為唯一標識的居住證制度,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潛能等。三是以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進程,實質性地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各類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