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改革是一場涉及13億人前途命運的深刻革命和偉大實踐。正是40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40年來,改革者始終站在時代前線,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新時代繼續進行這場偉大革命,開啟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推動改革領域更廣、改革舉措更多、改革力度更強,才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勝利。為此,我們一定要總結好改革4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改革經驗。
一、關于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階段劃分
改革開放階段的劃分采用不同的標準會產生不同的結論,但都需要遵循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選擇黨的某一次全會所作的重要決定作為標志??傮w來看,過去40年我國改革開放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是中國改革起步、探索階段(1978年12月-1984年10月)。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撥亂反正,糾正文革錯誤,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決策。特別是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所以以此作為改革的開始點。這個階段改革的重點在農村,廢除人民公社制度,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城市改革則主要是在一些國企進行承包制試點。對外開放從1979年批準設立4個特區,到1984年擴大至14個沿海城市。
二是改革開放的整體推進階段(1984年10月-1992年10月)。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改革開始由農村轉向城市和整個經濟領域,1985年中央還發布了教育、科技改革的有關決定。因此,習慣上以此作為第二階段的開始,由探索試驗轉向整體推進階段。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特別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不是計劃經濟,而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一項重大的理論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
三是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1992年10月-2002年11月)。標志性事件是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再一次掀起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改革開放的浪潮。1992年秋召開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1993年11月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內容包括十個部分50條,全面確立了上世紀90年代改革的目標和各項任務,提出20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目標。這個時期的改革重視總體規劃,提出“四梁八柱”的基本任務框架。在這一時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逐步建立;國企改革從放權讓利承包轉向經營機制轉換,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消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推進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分稅制為重點的財稅體制;推動金融外匯、涉外體制改革;成功加入WTO,等等。其間,1997年召開的十五大,改革理論有了新突破,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本經濟制度理論(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政治體制改革,民主、自由、人權第一次寫入憲法,依法治國邁開新的步伐。
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調整階段(2002年11月-2012年11月)。改革的第三階段一般不以2000年為結束標志,而是以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新一屆國家領導集體產生為標志。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正式宣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提出“五個統籌發展”,股份制是公有制有效實現形式;提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出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出“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等,為十七大提出科學發展觀、十八大強調改革的價值取向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奠定了基礎。其后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2年-2012年這十年不是改革的停滯期,而是改革的完善調整期。這10年先后出臺很多文件:兩個毫不動搖、非公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統一內外資企業稅制;完成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解決資本市場股權分置問題;取消農業稅,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實行最低收購價,推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止,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五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深化改革階段(2012年11月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果斷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向推進的嶄新局面,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所未有,改革的廣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
五個階段的劃分是在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在40周年時回顧總結,也可以進一步從理論角度歸納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在改革發展實踐中重新認識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探索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和目標的階段。這一階段重要的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包括社會主義的本質、三個“有利于”、計劃與市場的關系等。時間是從1978年至1992年,共14年。第二個階段即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并以此全面推進、初步建立、調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階段。時間從1992年至2012年,共20年時間。第三個階段即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從2012年開始,至今近6年時間。
中國改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試驗,是黨領導下的第二次革命,也是黨帶領人民群眾開啟的新長征。中國改革以上世紀70年代為發端,開始的設想是進行8-10年,80年代后期搞“三五八”改革規劃,也是寄希望再用5-8年時間完成改革任務。但是從1978年到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就用了14年。改革發展歷史和實踐證明,發展無止境,改革亦無止境。改革與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相伴共生的,要一以貫之,堅持始終。
二、關于改革的主要領域和主體框架
對于改革的回顧和總結,還有一個維度,就是各個階段改革的主要任務。這是一個橫軸上表現的事件。按照這個思路回顧總結,首先要注意改革的推進方式是分為兩類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改革初期各項改革任務都是按問題導向提出的,“不改革死路一條”,什么問題阻礙了發展就對什么領域進行改革。所以第一、二階段,農村改革、國企改革、價格改革都是按照這個原則提出來的。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起,改革開始重視總體規劃,如1986年價、稅、財聯動改革,1987年“三五八”規劃。但真正按照目標導向籌劃改革是第三個階段,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規劃確定改革的重點任務。到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已形成“四梁八柱”的改革任務框架。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對此有全面具體的闡述。形象地說,“四梁”是指農村改革、所有制改革(包括國企和民營經濟的改革發展)、市場體系建設(包括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建設)、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八柱”是指宏觀調控體系改革(財稅、金融)、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改、房改)、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以及對外開放。如把開放單列出來,具體改革正好是8項。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上的改革缺一不可。從90年代中期開始,每年制定改革要點、改革中期規劃基本是按這個框架來寫的。不同的時期改革重點任務不同,多是按問題導向提出的,如上世紀70年代末農村改革、80年代國企改革和價格改革、90年代分稅制改革、2000年加入世貿組織,以及2013年以后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是目標導向的改革可能更重要。按照“木桶理論”,一些關鍵環節的改革過于滯后,就會成為體制性短板。如果不能根據目標導向的原則積極推進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攻堅突破,就難以完成建立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的目標。
新時代改革任務紛紜復雜,包括方方面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個頂層設計包括60個改革方案、336條改革舉措,過去5年得到很好的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和突出改革重點的關系,必須以重點改革突破帶動面上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國企國資、壟斷行業、產權保護、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基礎性關鍵性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這抓住了當前改革的關鍵。產權制度是所有制的關鍵,要素配置方式是一個經濟是否有效率、效益的核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先進的基本經濟制度與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結合。
現代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是現代產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們既要繼續探索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真正落實支持非公經濟的改革舉措;又要努力完善產權的保護制度,加強對各類產權的司法保護,推動涉產權冤錯案件甄別糾正工作盡快取得突破,以糾錯的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在產權有效激勵上實現突破。
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真假改革的試金石和分水嶺。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堅決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壁壘,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優化要素配置的關鍵驅動力是制度創新。喬布斯曾指出,市場競爭是創新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不僅是指技術創新,更要重視體制機制創新。要堅定不移地推動一些標志性的市場化改革步伐,如落實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強化反壟斷執法,建立統一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通過制度創新將更多優質資源配置到有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上,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三、關于40年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關于中國改革的基本經驗,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時,中央從理論方面總結過10條,近年社會上也有很好的歸納總結。作為改革的親歷者、見證者,我認為以下幾條尤為重要。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思想不解放,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橫行,哪來的創新?哪來的改革?40年來,每一次改革的深化、每一項重大改革方案的出臺,首先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為條件。改革時代之所以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不是這次會議正式確定改革方針,而是決定從思想上撥亂反正,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把黨的中心工作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1978年11月10日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主題原本是農業問題和后兩年計劃,一連開了36天,主題轉到真理標準的討論和歷史重大問題評價,這才有了小平同志總結講話,就是著名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是開辟新的改革時代的宣言書。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到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會議才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又經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探索,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才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把改革的重心轉到城市改革。第二次思想解放,背景是1989-1990年期間有人提出“蘇東劇變是和平演變的結果”,黨報發表文章重提階級斗爭。高層也有人認為和平演變最嚴重、最危險的領域是經濟,改革開放引入資本主義,農村承包瓦解公有制,股份制改革是私有化,引進外資是賣國。社會上也有人提出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行,要再加一個中心,“以階級斗爭、反對和平演變為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對,只能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個基本點。針對這種思潮,1991年春節小平去上海重申計劃、市場都是手段,皇甫平在《解放日報》發四篇評論,要第二次解放思想。此事爭論很大,還是小平南巡講話解決了問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實事求是,堅持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二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改革的本質就是變革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只是工具,只是路徑選擇,改革是為發展服務的。改革初期,最大的阻力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小平同志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爭論”、“發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條”。正是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改革的評價關鍵是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40年改革開放才會克服和排除來自左的和右的各種干擾,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農村改革是最突出的例子。建國時,我國5.4億人,糧產只有一億多噸,人均208公斤;國民經濟恢復后,到1958年公社化時,人口6.6億人,糧產2億噸;后來搞學大寨,歷經文革動亂,1978年9.6億人,糧產3億噸;20年僅增長1億噸。包產到戶后,到1984年10.4億人,糧產4億噸,人均390公斤;1996年糧產5億噸;2013年6億噸,人均450公斤,遠超全球人均320公斤水平。中國解決各種問題的關鍵在于依靠自己的發展,而改革是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發展無止境,改革就無止境。當前中國進入新時代,面臨新矛盾,開啟新階段,但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論斷沒有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變,只是我們說的發展是高質量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新的發展理念。
三是堅持走漸進式改革的發展道路。中國作為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各項改革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而絕不可能照搬任何外來的模式。改革初期,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重大改革要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開,這種漸進式改革之路也成為中國改革的最為人稱道的基本經驗。漸進式改革的關鍵在于重視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尊重和保護改革的首創精神,支持和保護廣大干部群眾滿腔熱情地投身到改革事業,鼓勵和保護理論工作者對改革理論和實踐的總結,也支持和保護企業家等新的社會階層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作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價格改革。改革初期,100%生產資料、90%生活資料價格是政府定價。那時上調肉蛋禽價格需要國務院常務會決定,職工工資調5元還是4.5元爭論很久。1986年國家統一定價的商品由113種減到25種,農副產品的65%、工業消費品的55%是浮動價或市場定價。1986年、1987年擬放開生產資料價格,搞“價、財、稅”聯動方案,但考慮到諸多風險,方案沒出臺。1988年搞價格闖關,放開肉禽蛋價格,但遭遇到嚴重通脹的沖擊。因此,雙軌制一直延續到90年代中期,糧食價格1993年才全面放開,走了一條雙軌并存、調放結合、以放為主的漸進路子。實踐證明,漸進式改革是中國的哲學、中國的智慧,證明了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主人。即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許多改革如自貿區、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還是要先行試點,取得經驗,才能全面推開。
四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40年來,中國改革的核心問題一直是計劃與市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1982年十二大前對商品經濟爭議很大。根據黨內理論工作負責人的意見,黨刊直接發文批商品經濟,重申計劃經濟為主體,市場調節為補充。小平同志1980年會見外賓時提過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1983年收入鄧選時也改為“在計劃指導下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因此,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模式的變化,反映了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三個有利于”標準檢驗后的結果,更是人民在改革實踐探索中達成的共識和正確選擇。實踐證明,市場經濟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只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讓一切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的活力競相迸發,才能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競相涌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改革的一大發明。對市場化改革,國內外曾經有許多不解和疑惑。1991年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時曾經提出質疑,我國中央領導人回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我們把計劃和市場看作工具,什么有利于發展,我們就用哪種體制機制。剛剛去世不久的中國改革先行者、百歲改革老人安志文同志曾經說過: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誠心誠意地學計劃經濟,誠心誠意地改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搞計劃經濟時我一馬當先;搞市場經濟更要義無反顧。
中國改革的基本經驗還有很多,例如正確處理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和法治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關系,等等。最后還要強調的是,中國改革基本經驗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堅持黨的領導。40年來所有重要的改革都是在黨的會議上作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改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基本的經驗。
40年的改革實踐創造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代表著中國改革智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這些經驗仍然散發著真理的光輝。近期,習總書記特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高峰期,必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多推有利于增添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的改革。這四個有利于實際上也是40年改革積累的寶貴經驗。改革實踐也證明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本文節選自《見證重大改革決策 ——改革親歷者口述歷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