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資料庫 > 改革歷史

當前地方改革評估存在的六大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1-07-24 00:59

截止目前,中央深改組在2016年召開的8次小組會議中,有6次提到改革評估、改革督察對改革落實的重要性,強調改革要堅持公平正義、要以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評判標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改革第三方評估課題組在調查研究了湖南、湖北、安徽、廣州等十一個改革評估方案后發現,當前改革評估存在著重視程度低、文牘主義泛濫、指標體系落后、評估形式和方法傳統、報告形式常規、省市縣一套模板等問題,亟需通過引進科學、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評估機制,推動改革評估方式、方法的革新,實現對地方改革的真評估。
    一、重視程度低,“自選動作”成了“應付動作”
    中央深改組召開多次會議,強調要重視對改革方案和改革落實的評估,但是到了某些地方,由于沒有法律的強制性,改革評估“分了層”、“走了樣”。省一級改革評估整體上還是按照傳統老套路,中央強調必須辦就照辦,若建議實施,那就是自選動作,可辦可不辦。在當今改革評估還不是規定動作、必選動作下,地方重視程度不高,有些還把“自選動作”變成了“應付動作”。
    今天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計劃式改革,中央、省一級(包括省直單位)重視程度高,但市縣一級更多的是執行上級命令,自主動作少,以應付動作為主,改革效果和評估的科學性可想而知。重視程度低、官僚主義、應付上級等傳統老頑疾必須加以解決,課題組建議適時出臺《關于推進改革第三方評估實施方案》,用法律的強制性、權威性保證改革評估的真正落實;另一方面,建議中央、省級改革領導小組加快推進利益關聯機制建設,加大對改革評估結果的應用,把評估結果與年度綜合績效考核體系掛鉤,并向社會公開,通過獎懲、激勵、監督機制倒逼改革評估的有效落實。
    二、文牘主義泛濫,謹防改革評估“空轉”
    評估目的是為了發現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了解群眾對改革效果的滿意度,更好地指導、服務于今后的改革,但在調研中發現,地方改革評估尤其是市一級改革評估,更多來自于上級政府即省一級政府的考核評估,考核內容和形式只要有相關文字材料就算考核通過,對于工作有沒有實際開展、效果如何不在考核范圍之內。這也就逼著地方尤其是市縣一級的改革工作“文來文往”,天天寫材料、時時寫材料,有地方改革班主任抱怨:“由于工作進展和成效只看材料,我們的工作就是天天寫材料,上級喜歡什么寫什么,胡編亂造,沒有的寫成有,都明白這是不科學的啊,但上邊就是要這樣的材料也沒辦法,強烈建議改革評估要避免文牘主義。”
    “文牘主義”是不愿擔責、不負責任的表現,是不重落實、虛空浮躁的形式主義,是不愿作為、不想作為的封建官僚主義,必須力戒文牘主義泛濫,切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真正做到務實不務虛,真抓實干,把工作落實在具體行動上。課題組建議在改革評估中,降低政研室(改革辦大都設在政研室,而政研室擅長的就是起草文件和提出政策建議等文字性工作,作為高度綜合性的改革讓政研室來組織評估,形式主義、文牘主義泛濫也就不奇怪了)的直接干涉,減少以材料匯報為主的行政性評估方法,加大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大數據等市場化機制的評估,當然,文字材料也是重要的評估方法,重點是通過實地調研等方式驗證文字材料的真偽,一旦證實是編造的或是有夸張成分,實行一票否決。
    三、指標體系落后,回應性、目標性、科學性不足
    通過對十一個改革方案評估指標體系分析、研究發現,雖都堅持了改革方案、改革推進、改革效果的全面評估,符合頂層設計層層推進的改革機制,但在具體二級指標上存在難量化、模糊性、不科學、針對性不足等問題,不能公正、科學地評估改革實際效果。習總書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才能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盧坤建在《回應型政府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中提到,要建設回應型政府,建設一個追求回應、公平、效率、效能、責任、自由、法治、服務的政府。課題組認為,改革評估中要有回應性、目標性、科學性,這樣才能抓住改革評估的“牛鼻子”。
    回應性。評估指標具有引導和激勵作用,是推動改革工作的“指揮棒”,增加改革評估指標中回應性,以迫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問題、風險和挑戰為導向,真切回應、響應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和中央頂層設計,而不是根據改革難易程度、喜惡程度而隨意自選動作,督促改革部門重視回應性和問題導向,進而檢驗成果、發現問題、改進工作。
    目標性。改革方案和改革評估指標設計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目標的導向,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堅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堅持政治民主化建設,推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通過對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評估,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科學性。在改革方案設計、推進以及效果評估的全過程,要堅持科學性導向,改革方案評估要堅持走中央頂層設計與地方實際、地方政府與社會意見相結合的個性化路線,避免抄襲、模仿;改革評估全過程堅持信息公開和評估主體多元,聽取公眾意見、社會各群體意見;補充對改革參與單位的配合度評估,突出加大對改革效果的評估權重,以社會公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評估改革效果的標準。
    四、評估形式、方法傳統,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是時代所需、大勢所趨
    從收集到的案例和地方實際調研來看,地方上的評估方式還是以改革辦評估、自報材料為主,雖然實現了多元評估主體,但還是不能吸收社會各群體的意見,評估對象只對牽頭單位和市縣進行評估,并沒有對配合單位的配合度進行評估,評估方法上以傳統的文字匯報(文牘主義現象)、問卷調查、專家打分、單位互評(同行評估)為主,并不能全面、客觀、公正評估改革。
    在中央、國務院的多次會議上,強調引入第三方對改革進行評估,在個別省份(如湖北?。┑母母镌u估實踐中,第三方評估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得到中央深改辦和其他省份的稱贊和認可。第三方評估作為國際流行的評估模式,能有效克服政府現有自我評估、內部評估固有的弊端,完善政府改革工作考評體系,顯著提高政府改革工作考評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通過第三方評估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對改革效果的滿意程度,有利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在當今改革污名化、公眾參與度低的今天,引入權威、科學、公正的第三方對改革進行評估是時代所需、大勢所趨。
    五、報告形式常規,引入大數據實現動態化、可視化
    當下的改革評估還是以年度評估為主,不能夠實現對改革評估的實時評估和實時呈現,且還是以電子文檔、紙質書籍為主的報告呈現形式為主,對大數據的信息采集、報告形式應用整體上處于淺層空白期。在10月9日中央政治局就實現網絡強國戰略進行的第三十六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要以電子政務和智慧城市為抓手,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課題組提出了用多元數據融合的新方式對改革評估進行革新,也就是在傳統定性與定量評估方式的基礎上,引入網絡大數據,用大數據收集地方電子政務、市民論壇、百度貼吧、地方新聞網站等信源間接利益群體的意見,對數據進行篩選、分析、呈現,在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利益關聯、角色扮演、評估成本問題同時,對傳統評估進行顛覆式革新——任何層次的受眾,通過下載APP、關注微信公眾號在PC和移動端就能實現改革評估的監測動態、可視化呈現,并打破以往年度評估固有形式,根據需求進行月度評估、季度評估,還可以對某項改革方案進行實時跟蹤評估,及時對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警告,通過推送國內改革優秀案例。引入大數據應用,能實現更全面、更新潮、更科學的改革評估,并給用戶更人性化、方便化的體驗效果。
    六、省、市、縣評估統一模板,科學設置評估體系有待加強
    按照中央的規定,改革評估要根據省市縣特點,有側重、有層次進行評估,但課題組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省市縣一套評估體系的現象還很嚴重,一套模板只會使改革評估流于形式,沒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根據省市縣的改革特點、改革方案的實施進程科學設置評估體系,不僅在指標權重方面有所區別,還應該吸收社會公眾意見、專家意見對指標體系進行優化完善。
    除了上文提到的改革評估六大問題,在實際評估工作中,還應避免民粹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落后意識形態的影響,同時加大對    改革評估結果的應用,真正使改革評估做到科學、公平、公正和有效。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作為研究改革、對改革和評估有多年研究和實踐經驗的國家級智庫,時刻關注著當今的改革和改革評估,中國體改會打造的改革第三方評估也已定版成型,希望能夠為中央和地方改革做好評估服務,推進改革發展,助力改革落實!

    (馮楚軍 王招)

    (文章發表在《改革內參》2016年10月28日)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