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12月7日報道,2021年不僅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因此,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會聚焦當下的熱點經濟問題,更將致力于推動長遠的歷史性變革。
多位專家學者指出,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有四大看點:
助企紓困政策如何退出、
促消費擴內需如何加碼、
財政貨幣政策如何配合、
重點領域改革將有哪些突破。
1.助企紓困政策如何退出
2020年各類超常規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救助與經濟紓困政策必將在2021年陸續退出,也就是說,經濟反彈的政策支撐力逐步減少。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無論是基于中國經濟領先全球的修復進程,還是保持經濟政策正?;闹卫砝砟?,2021年疫情救助與經濟紓困政策的有序退出都是大勢所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球經濟金融仍存在眾多隱患,疫情退潮的節奏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也認為,如何選擇政策退出的時點、退出的步幅、退出的路徑以及退出工具的組合,將是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決策的核心,并成為影響經濟復蘇走勢的主要因素之一。
2.促消費擴內需如何加碼
今年以來,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態勢良好,但“三駕馬車”的恢復并不均衡。疫情抑制了消費傾向和消費預期,相對于投資和進出口的恢復速度,消費恢復明顯滯后。
業內分析,明年及“十四五”期間促消費政策將繼續加碼。通過制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措施,積極釋放居民消費市場潛力,增強消費需求和動能,使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認為,收入差距過大是制約總需求的重要原因。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穩定居民預期,從而較大幅度地提高消費能力的空間。
3.財政貨幣政策如何配合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優勢明顯,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仍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各方面也將繼續推動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的下行。這需要央行在保持貨幣政策以穩為主的基礎上,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等主體進行定向的結構性貨幣政策。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表示,貨幣政策的總體思路是要堅持“三個不動搖”:
一是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動搖;
二是要堅持精準滴灌性的結構性貨幣政策不動搖;
三是要堅持常態化貨幣政策的決心不動搖。
未來不會出臺大的貨幣和金融政策,既不讓市場缺錢,也不讓錢溢出來。
財政政策方面,多位專家分析,2021年財政政策不會延續今年的應急、非常態策略,將回歸正常化。財政政策積極取向依然保持不變,但力度較今年會有所降低:
不會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
在繼續實施好現有的減稅降費政策下,不會出臺新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新政;
財政赤字率從今年的3.6%以上降至3%左右;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也會低于今年的3.75萬億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5美元),可能在3萬億元左右。
4.重點領域改革將有哪些突破
2021年是“十四五”時期的起步之年。根據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國重點領域改革有望加速深化。
程實表示,在后疫情時代,進一步升級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體系,將是系統性提升居民福利的政策關鍵。
明年在穩步加大總量性投入的同時,
加快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持續縮小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和人群之間的落差,使其成為區域協同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助推器。
“十四五”期間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以“要素市場化”為著眼點和突破口。
其中,以計劃生育為核心的人口政策的調整優化、戶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國企改革最為值得期待。
其中,經過多輪國企改革的實踐積累,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為新時代國企改革提供了系統的頂層設計。今年9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正式實施。業內人士認為,伴隨國企改革步入深水區,國資監管改革的牽引作用日益凸顯。預計下一步圍繞優化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推進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一系列改革將加速布局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