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原司長、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孔涇源在該促進會與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0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提出,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性開放提振民營經濟。以下為主要觀點: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十四五”規劃正在研究制定。“十四五”時期,無論國內外形勢如何變幻,我國勢必以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推動高質量、綠色化發展為支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在三次產業層面,建設綠色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人力資本、產品質量和科技研發強國;在基礎設施層面,建設交通路網、航空航天、海洋航運、信息網絡和水利渠網強國;在社會人文層面,建設文化教育、健康體育、平衡發展、綠色生態、民主法治和安全防務強國。新時期,民營企業不能因循守舊或抱殘守缺,應當適應新的產業革命趨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相關領域中找到自己的商機和位置。
應對國際挑戰,國家戰略重點會有調整,但在經濟領域,無論是發展戰略還是改革開放政策,仍然是可以預期的。
在發展戰略方面,堅持內需立國原則,鍛造完整產業鏈體系,提速產業互聯網發展,發展數字智能經濟,優化城鄉社會結構,深耕綠色生態經濟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政策乃至戰略選擇,其中許多領域,民營經濟都有發展潛力和優勢。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創造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發展的體制環境,激活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與創造力,共同攜手搶占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歷史先機。創新效率與公平均衡協調和共享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升央地政府的改革動力和治理能力。
實行制度性開放,要求我們旗幟鮮明地高舉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經濟全球化旗幟,適應、推動國際商務規則、標準和制度創新,大力推進國內自貿區和國際雙邊、多邊自貿區建設;適時調整國際貿易投資政策和對外開放戰略,將國內西部開發和向西、向南開放結合起來,盡快打通新的陸海貿易通道和重要戰略通道,形成穩定的貿易投資關系和國際經濟秩序;針對發達市場和發展中市場的特性,有側重、有選擇地確立雙向開放重點,建立互利共贏的雙邊多邊開放機制;保障產業鏈銜接和可持續,承接或留住部分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外資企業;在保障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基礎上,加快制造業和服務業各領域開放,以競爭促創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推進多元經濟外交,密切經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