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意見》全文逾萬字,對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方向、任務和舉措進行系統設計和部署。
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動綱領,《意見》對未來經濟體制改革明確提出三個“更高”,即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
約一個月前,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是中央關于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第一份文件,分類提出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領域改革的方向,明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具體舉措。
新一輪的土地改革,其偉大意義不亞于80年代農村承包制改革,也不亞于90年代初的土地批租市場的改革。
——5月11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副理事長黃奇帆
評價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
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覺醒
40多年改革開放的一條主線,就是
逐步探索、建立和不斷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理大、權大、法大、情大的國情環境中
鋒刃探步式改革,可謂艱辛不易
數十年間,中國經歷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建制的偉大歷程
其制度定型仍需極大歷史耐心,久久為功
如何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
偉大實踐、本質特征、核心邏輯
以及“經濟奇跡”的內在成因
以下這本書,堪稱
國家治理與深化改革的國民讀本
治理改革與市場建制
理解中國經濟變革的核心邏輯
揭示中國經濟奇跡的內在成因
展現中國創制實踐的價值意義
從治理改革成就市場建制入手,解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本質特征、核心邏輯和“經濟奇跡”的內在成因;揭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權利平等理念、市場中性原則、社會公共品保障、效率與公平均衡取向、個人發展與社會目標協調統一、民主與法治社會建設模式等“中國實踐”的普遍價值意義和人類共同財富性質;展示了需要極大歷史耐心、久久為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定型和理論創新的時代使命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理解中國市場經濟與治理進化
序言(節選)
跨世紀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乃至全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覺醒。這一偉大覺醒使中國社會擺脫了傳統理論教條的禁錮與束縛,推動了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歷史性轉變,完成了古老東方農耕大國的現代工業革命,實現了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跨越性發展,在國內外矛盾錯綜復雜、全球經濟政治形勢面臨百年未見之復雜變局中,呈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創新的勃勃生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國經濟奇跡及其成因,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及經驗、理論解讀,以及始終與之形影相隨的“唱衰”“捧殺”或“妖魔化”。但其源頭活水,既不是某種現成的理論形態,相反需要不斷突破已有理論框框的束縛與制約;也非那種被成熟的市場眼光視為正途的政治變革的推動,而恰恰是執政黨基于對政治體制乃至價值信念的堅守,以經濟領域的治理改革推動體制轉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建制;更不是對外來理論與制度模式的簡單移植或模仿,而是不斷地破除“全盤西化”的歷史迷霧,跳出“全盤蘇化”的制度泥沼,以治理改革和市場建制的偉大實踐,吸收人類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建制的優秀成果,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治理改革和市場建制,并不是當代人或某個國家的發明與專利。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以治理改革維系經濟基礎和政權體制,犖犖大者或以數十次計,但它極少有改變經濟形態、助推經濟增長的卓越表現,甚至也沒有達成鞏固政權、改善治理的目標底線,更多的只是修漏補缺或無功而返,乃至以社會動蕩以及改革者自身悲壯或慘烈的結局告終。
市場經濟固然是近代社會的產物,但市場要素幾乎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這是人的需求多樣性及其社會分工的規律性現象。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受制于自然力及自身的體力與智力,必須首先維系或保障生存型自然經濟生活,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組織、知識技藝、利益結構、治理模式和價值觀念由之形成并被鞏固下來。對于與之相對立的市場經濟要素,則從資源使用、經營活動、技藝應用、成長空間乃至價值意義等各個方面進行盡可能的全面抑制和管控,將其嚴格限制在自然經濟秩序之內,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數千年的必要性質和成功實踐。
經濟。
市場經濟是有條件的效率型經濟。因產權、決策、激勵、競合、信息、創新等資源配置類的機制性優勢,市場經濟足以創造其他經濟形態所不能成就的效率奇跡。先行市場經濟體用數百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傳統農耕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創造了超過人類社會數千年總和的物質財富;中國則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建制,用數十年的時間幾乎走完了先行市場經濟體的全部歷程而步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前列。我們的先輩們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早期努力中所付出的勤勞、辛酸乃至血淚,決不比當代中國人少,但最終陷入了近乎民族危亡的絕境。
市場經濟是有缺陷的分化型經濟
以權利、競爭、規制公平為基礎,最大限度地發揮要素比較優勢,創造出其他經濟形態所不能比擬的經濟效率,是全球范圍內市場經濟體制趨同的依據所在。但市場經濟的效率性優勢,并不能改變其自身既天然地需要平等發展條件,又必然造成不平等結果的分化經濟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的市場創制形態,同樣面臨著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其制度先進性與價值正當性,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場效率和盡可能合理地分享社會財富,即以市場新制促進效率與公平的均衡統一。
市場經濟是社會公共品依賴性經濟
有別于自給自足的農耕自然經濟,商品市場關系一經發生及發展,便需要與時俱進地界定與保護財產權利、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創建及穩定貨幣金融、容納和激勵創業創新、保障及拓展市場空間、調整與均衡供求關系、緩解或平衡利益矛盾、培育及養成人文精神以及安定和優化國際環境等,提供市場經濟所必備的社會公共品服務。
市場經濟是需要民主基礎的法治型經濟
市場經濟不只是一種經濟制度,還包括與之相適應的政治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民主基礎上的法治或法治基礎上的民主社會是其制度底色和可持續條件。沒有與權利關系、競合秩序、交易規則等相關的完備的法治體系,精巧復雜的市場技術及運行機制根本無從維系;沒有民主制度,市場參與的平等權利、經濟成果的合理分享和政府調節的更好作用便缺乏權利制衡與制度保障,“為民做主”的努力不足以擺脫市場經濟的效率與公平的二律背反和國家經濟功能的“諾斯悖論”,社會貧富分化、階級對抗和經濟繁榮與衰退的循環往復會如影隨形并終將加劇、惡化。
市場經濟是基于國際競爭合作關系的開放型經濟
率先走向境外尤其是支配世界市場的國家和民族,有其知識、技術、經濟、制度創新能力,但也伴隨著從早期重商主義式的炮艦殖民政策,到當今時代“老子天下第一”的經濟霸凌主義和軍事威脅政策,并曾以世界大戰或貿易大戰展現出血腥、暴虐的對抗與沖突。新興市場經濟體參與國際市場的意愿、能力與地位影響其前途和命運,歷史上一些國家閉關鎖國殷鑒未遠。面對少數發達經濟體的霸凌與威脅,中國當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建制的成功實踐,與世界各國一起,推動建立公平正義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和全球開放型經濟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紀之交的數十年間,中國經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建制的偉大歷程。農村集體經濟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民營經濟成長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壟斷領域變革與市場適應性規制,商品價格改革與要素市場重建,資源市場化配置與政府職能轉型,經濟貨幣化發展與金融市場深化,經濟全球參與及開放型體制建設,市場監管與公共服務體制變革,以及均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和民主與法治建設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由目標探索、框架構建、體制完善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凡進程,從微觀機制到宏觀體制終于建立起來。
改革開放的貢獻者,有執政黨的思想解放與政治覺醒,有決策層的洞見卓識和責任擔當,有執行面的因勢利導與勤勉作為,有知識精英的聰明才智和建制努力,有基層、“草根”的改革膽氣及創制智慧。更不能忘記的還有那些因市場化變革而打斷工作和生活鏈條,不得不重拾生計的數以千萬計的國有企業員工,以及數以億計的收入綿薄、辛勤勞作的農民或農民工群體,他們同樣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建制的功臣砥柱,歷史應當給予其同等的禮贊和尊重。
職業的機緣,作者有幸在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建制中身臨其境,以“勤雜工”的角色參與其中,得以感知在理大、權大、法大、情大的國情環境中鋒刃探步式改革的艱辛和不易;天亦假年,“百戰”歸來讀書的閑暇,又使作者得以“治理改革與市場建制”為題,從某些側面探究中國經濟改革的軌跡與邏輯,以及決不比入史春秋更輕松簡單一些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解放和創新建制任務。
作者:孔涇源
經濟學博士。曾任原國家體改委分配和社會保障司副司長,國務院體改辦產業和市場體制司副司長、宏觀體制司司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司長、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兼任多所大學教授和科研機構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迄今已發表專業論文200余萬字,出版論著10多部。有關論文、論著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十年優秀成果獎以及國家部委、學術機構多種獎項。
目 錄
導論 市場經濟及其創制條件 // 1
一、經濟市場化與路徑多樣性 // 3
二、制度性變革與治理性改革 // 6
三、市場建制的治理努力與創制條件 // 11
第一章 私權制變法與自然經濟秩序 // 21
一、土地私權制變革與制度建構 // 23
二、農耕基本結構與集權體制治理 // 29
三、治理性改革與自然經濟秩序維系 // 33
第二章 公有制變革與計劃經濟體制 // 39
一、農本經濟結構與制度建構特性 // 41
二、價值信念形態與計劃經濟建制 // 49
三、計劃體制悖論與市場轉型困境 // 59
第三章 產權治理改革及市場主體成長 // 69
一、農村治理改革與制度溢出效應 // 71
二、國有企業治理改革與制度變革 // 110
三、民營經濟成長及體制環境營造 // 117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市場建制意義 // 135
第四章 壟斷領域改革及其市場適應性特征 // 147
一、資源類企業改革及其艱難進程 // 149
二、基礎網絡類企業改革及其條件 // 156
三、信息網絡企業改革及其特性 // 176
第五章 商品價格改革與要素市場建制 // 189
一、商品與服務價格改革及次序 // 191
二、勞動力市場特性與制度建設 // 200
三、土地產權市場化及其遲滯性質 // 210
四、資本市場建設及其次序與得失 // 218
第六章 資源市場化配置與政府經濟職能轉型 // 241
一、從計劃配置資源到宏觀規劃管理 // 243
二、財政體制及其經濟調節機制變革 // 250
三、稅制變革及其經濟調節效應 // 265
第七章 經濟貨幣化與金融市場化 // 277
一、經濟貨幣化與金融體制演化 // 279
二、金融發展與金融體系創新 // 285
三、全球金融危機后的國內金融變局 // 293
四、金融供給側改革與結構性特點 // 306
第八章 經濟開放與開放型體制建設 // 325
一、區域性開放試點推動開放型經濟成長 // 327
二、對外貿易體制轉軌與開放發展 // 334
三、投資領域開放及體制變革 // 344
四、開放戰略調整及其發展趨勢 // 355
第九章 市場監管與公共服務體制變革 // 367
一、市場監管變革與服務體系建設 // 369
二、公共服務類型與改革目標取向 // 375
三、公共事業體制與服務方式變革 // 383
第十章 市場經濟基本矛盾與制度性變革趨勢 // 427
一、市場經濟基本矛盾及治理性調整 // 429
二、效率公平博弈與市場建制邊界 // 440
三、市場化改革的制度性變革前景 // 459
尾論 改革建制的時代使命 // 470
參考文獻 // 471
后 記 //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