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從熱詞新語觀察改革中國

時間:2021-07-24 01:26

2013年,伴隨著我國改革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大量熱詞新語不斷涌現。這些熱詞新語猶如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照射出人們的情緒和態度,反映著人們對事件和問題的看法和思考。

 

  遴選出本年度為理論學術界所關注的若干熱詞新語,梳理出學界關于這些熱詞新語的思考和見解,為深入觀察和認識改革中國、發展中國、法治中國等提供些以點帶面、以事見理的視角。

 

  熱詞:中國夢

 

  解讀:中國人民的最大公約數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系列重要講話,以清新理念和親民風格,使中國夢一詞迅速成為年度全民流行語。而中國夢更是今年學術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理論熱點。

 

  學界認為,中國夢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是基本內涵,核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既是個人夢,也是國家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作為一種形象的表達,中國夢以一種為社會易于接受的語言,道出人民的心聲,是中國人民的最大公約數。

 

  關于中國夢的特點,有學者認為,是最廣泛的民族共識、最強烈的民族情懷、最徹底的民族信念。也有學者認為,作為一種最為樸素、濃烈的民族情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堅定的民族自信是其突出特點,體現了理想與現實、共性與個性、世情與國情、國富與民富的統一,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更是未來的。

 

  關于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學界認為,實現中國夢必須靠實干,要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核心和主題不斷激活和傳遞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有學者提出,必須把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統一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現中國夢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中國夢的制度保障。

 

  熱詞:轉變政府職能

 

  解讀:大部門制改革從“物理組合”轉向“化學整合”

 

  2月,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后正式實施,由此拉開了繼2008年機構改革之后新一輪機構改革大幕。

 

  學界普遍認為,此次機構改革是我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重大舉措,對于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更好地解決部門之間職能交叉、權責脫節、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等弊端有重要意義。大部門制作為一種集約設置行政職能及相應行政機構的政府組織模式,是一種簡約、高效、協調的行政體制,是推動建設服務型政府、實現政府管理科學化的必然要求。

 

  針對有社會輿論簡單地把這一輪行政體制改革歸結為大部門改革、把大部門制改革等同于部門合并,有學者提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核心。實行大部門制改革只是轉變政府職能的一個手段,是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的一個具體路徑,不能把行政體制改革簡單地等同于大部門制改革。大部門制改革也不能以精簡了多少人員、裁并了多少機構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標準和依據,關鍵要看政府機構是否與職能相適應。

 

  學界認為,大部門制改革在一些關鍵領域的突破剛剛開始,改革尚需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推進,其中關鍵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機構改革從“物理組合”到“化學整合”轉變。鑒于大部門制改革對整個機構改革具有輻射作用,有學者提出,應以大部門制改革帶動事業單位改革、機構編制科學化等其他相關改革。更為重要的是,大部門制改革應當同黨群機構和國家其他機構改革相結合,統籌推進。

 

  熱詞: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解讀:腐敗治理“老虎”、“蒼蠅”一起打

 

  6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拉開帷幕,此次活動把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界關于貪腐治理研究的著述相當集中。

 

  學界認為:今年,中央反腐工作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力度、強度、透明度前所未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這些鏗鏘有力的表態,體現了中央打擊腐敗、建設廉潔政治的決心和態度。學界一致認同,中央重拳,力度空前,手段升級,機構調整,均是在履行一個承諾:不論什么人,不論其職務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追究和嚴厲懲處。

 

  學界對當前腐敗主體、形式、領域、手段、范圍等出現的新變化以及治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有學者提出,以國際公布的“貪腐印象指數”看,中國離反腐成功的終點,還有漫長而艱辛的路要走,當前反腐敗形勢仍不容樂觀。有學者提出: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是預防腐敗的不二法門;尤其是對那些不想接受監督、不能自覺接受監督、覺得接受監督很不舒服的人,更要加強監督,擠壓權力肆意作為的空間。多數學者認為,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構建一個教育防范、監督制約、懲處治理相互配合的制度體系,讓權力不愿腐、不易腐、不敢腐。

 

  熱詞:“網絡大謠”

 

  解讀:網絡治理讓網絡清朗起來

 

  9月,兩院發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有學者認為,這是完善我國信息網絡管理法律法規的重要步驟,是依法懲治網絡犯罪、維護網絡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重要舉措?;ヂ摼W的迅猛發展,帶來了輿論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重塑著社會輿論格局和傳媒生態。

 

  有學者認為,網絡作為輿論平臺雖有利于反映民意、進行輿論監督和疏解社會不滿情緒,但網絡謠言、網絡侵權等亂象紛呈,也嚴重妨礙了網絡積極作用的發揮。有學者提出,網絡謠言已經成為互聯網信息領域必須正視的公害。尤其是網絡大V,多是網絡上的意見領袖,在網絡上十分活躍并擁有眾多粉絲。如果網絡大V成了“網絡大謠”,其危害可想而知。有學者認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應進一步加強網絡立法,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網絡執法,讓依法管網成為常態。只有依法治理網絡亂象、抑制網絡負能量,才能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熱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解讀:喚起民族的文化符號記憶和文化心理認同

 

  8月,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開播。這一節目受到關注和熱議。節目所考字詞散見于《水經注》、《紅樓夢》等中國名著,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方言術語、生僻地名等等。

 

  學者認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舉辦,既可以檢驗我國民眾整體的漢字書寫水準,又可以讓漢字文化得以傳承,讓漢字書寫美德的觀念得以傳遞,充分展示了漢字書寫的真諦和魅力。有學者從傳播學視角分析認為,該節目是用原創拯救危機的有效途徑和可貴探索,與一些充滿著爭議的炒作節目不同,它讓受眾感受到的是漢字的美及其背后蘊含的中華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

 

  有學者在分析國人內心深處潛存的文化認同危機后認為,用慣了電腦的現代人,手寫漢字的能力普遍蛻化,這個節目喚起了民族的文化符號記憶和文化心理認同。也有學者認為,英語學習、西方技術等對漢語學習的沖擊,以及網絡用語的流行,導致了漢語有種被戲謔化的現象,這在無形中消解著漢語的美感。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追求內在文化底蘊的渴望與日俱增。重新審視漢字,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回歸。

 

  熱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解讀: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11月上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和路線圖,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戰略部署。

 

  學界一致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句句是改革,主題全面、主線清晰、重點突出、力度空前、落實有力,體現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定改革、敢于碰硬的執政作風和理念,必將把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進到新的階段。

 

  學者認為,《決定》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作為核心問題,抓住了所有制經濟、市場體制、行政體制、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財稅體制、金融體制、資源價格、收入分配、司法體制、社會治理體制等關鍵改革,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學者較多關注的是《決定》對改革總目標的頂層設計,尤其是對市場作用、對政府職能作用的準確定位,對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目標的確定等。

 

  許多學者認為,《決定》在黨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關于市場在市場經濟中地位的重大理論創新,既是對市場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對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地位的厘清,必將激發更大市場活力。

 

  熱詞: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解讀:延遲退休是否會增加就業難度

 

  11月,“延遲退休”因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而再次成為社會熱點。有學者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可借鑒西方彈性退休政策,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實施,以減少負面影響。也有學者擔心,延遲退休是經濟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社保體系的“寫真”。

 

  關于延遲退休的爭議焦點,是實施該政策是否會使本已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有學者認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總趨勢仍然是勞動力供大于求,但同時也要考慮已經出現的勞動力資源總量下降的端倪和勞動力無限供給終將結束的趨勢,要研究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利用我國寶貴的勞動力資源。還有學者認為,我國勞動力配置與供給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調整趨勢相適應。

 

  關于延遲退休應從哪部分群體開始實施,有學者提出,應從那些人力資源替代彈性系數較低的群體開始,即入行門檻高、核心競爭力強、替代性弱的群體,如工程師、醫生等高端人力資源群體,以更好的發揮其優勢。

 

  熱詞:法院裁判文書

 

  解讀:讓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11月,最高人民法院設立了官方微博,開設“中國裁判文書網”,將逐步實現四級人民法院依法可以公開的生效裁判文書全部上網。學界普遍認為,這都是向司法公開邁出的步伐。

 

  有學者認為,公正是司法追求的主要目標和價值,“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需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有學者分析認為,裁判文書作為司法機關活動的真實、完整記錄,公開裁判文書,以案釋法、以案講法,能讓公眾更好地認識法律所保護及所禁止、所懲罰的行為,可以提高公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還有學者認為,司法體制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前,司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的問題仍然存在,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司法權威和社會公正。深化司法公開是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步驟,它讓司法權力更好地在陽光下運行,有利于保障公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增強有效監督,促進司法公正,樹立司法公信。

 

  也有學者認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司法公開僅是第一步,還要進一步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著力解決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司法行政化問題,理順司法權與司法行政事務權、司法權與監督權的關系,健全權責統一、權責明晰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熱詞:2014年放假安排

 

  解讀:法定節假日調休方案成“改來改去都是錯”的尷尬

 

  12月9日,“2014年放假安排”高居百度熱詞排行榜首,假日安排引發了專家、網友和社會公眾的“吐槽”和“自嘲”。

 

  有學者認為,此次法定假日調休方案充分考慮了公眾實際感受,并請公眾發表意見,充分體現了民意。但也有學者認為,休假安排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此次假日方案固守總假時間不變,將除夕調來調去,從心理上讓一些人產生“相對剝奪感”。

 

  有學者提出,長遠看,滿足國民休假權利,需要法定節假日和帶薪休假制度“兩手抓”。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定節假日應根據情況通過立法程序調整,當前最急迫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帶薪休假制度更有效落地。

 

  有學者認為,在節假日安排這種關系到每個人的事情上,如何求得民意的“最大公約數”是最難的問題。假日調整引出的爭議,折射出一些公共政策在制訂過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過程不透明、信息不對稱、公眾缺少有效參與平臺等問題。有學者認為,政策制訂之前應盡量掌握公眾訴求,達成共識,否則很難避開“改來改去都是錯”的尷尬。所以,應保證各個群體都有表達訴求的機會,建立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訂的長效機制。

 

  熱詞:城怎么建、地怎么管、錢從哪兒來

 

  解讀:要用“人”串起新型城鎮化的點和面

 

  12月中旬,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召開的首次城鎮化工作會議,會上明確提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繪制了藍圖。

 

  新型城鎮化是國家發展大戰略,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學界關注較多的是此次會議對“城怎么建”、“地怎么管”、“錢從哪兒來”等社會普遍關切的問題給予了充分回應。億萬農業轉移人口如何盡快實現市民化?土地財政困局如何破解?城市擴張會不會過分侵占耕地而危及糧食安全?如何通過城鎮化縮小收入差距?圍繞這些問題,學界從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戰略規劃、主要任務、發展路徑、空間布局、產業支撐、土地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人口轉移、城市住房、生態保護、行政區劃設置以及移居人口的就業、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深入研究。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說:“人們聚集于城市,是為了活著;而居留于城市,則是為了活得更好。”學界普遍認為,新型城鎮化發展關鍵是要以人為本,要用“人”串起新型城鎮化的點和面,“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有學者提出,新型城鎮化,要以土地制度改革為基礎,以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為核心,進行科學的制度規劃和設計。重點推進以下方面的制度變革:一是改變用地指標分配機制,推進土地與戶籍聯動改革。二是調整既得利益結構,實現土地增值收益回歸城鎮化主體。三是改變體制換糧斷奶,將地方政府拔出賣地財政陷阱。四是合理規劃城市規模布局和特大城市發展模式。五是科學規劃人口市民化進度,改變目前“只要土地不要人”的現狀。

 

  “新型城鎮化需要改變體制上的缺陷”、“信息化是新型城鎮化的強大引擎”、“城鎮化要走出‘圍城’困境”、“中國城鎮化建設要避免‘造城運動’,防止城市低水平擴張”,這些都是學界熱議的話題。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