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進改革必然需要一個有效有活力的市場。但另一方面,推進改革也必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這也是中國作為轉型國家的必然需求。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由習近平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該小組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主要職責是研究確定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則、方針政策、總體方案,以及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等。其實,自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出途徑改革新藍圖,并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來,各界對更快更好更深入的改革寄予厚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對于進一步推進改革非常重要。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0多年至今,改革的航船行駛到了一個淺灘,進入了某種瓶頸狀態。
首先,各個部門、領域、行業內部的那些易于改革的方面,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績,但如何從整體上讓各方面的改革相互協調和促進、齊頭并進,卻成為當前最大的難題,因為有的具體領域內部的改革因為遭遇體制性問題的掣肘而有名無實,或者違背改革的初衷,所以以頂層設計來統一規劃和系統性地推動改革進程已經迫在眉睫。
其次,在改革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既得利益群體,要突破其阻撓實現一種升級版的改革,也需要中央政府強大的政治意愿與領導力。改革領導小組既可成為一個協調機制,也可成為凝聚改革動力的發動機,同時確保中央的權威得到執行,政令暢通。
近年來,“頂層設計”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個詞從一個建筑工程學專業術語演變為風靡一時的改革話語,很值得玩味,其主要原因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了一直以來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路徑存在的種種問題。經過了早期的探索和嘗試后,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了越來越“沒有石頭可摸”的深水區,這就意味著要主動性地去開辟新道路,而不能只靠過去的經驗和“能逮住老鼠”的實用性?,F在沒有可摸的“石頭”,或者它們深藏于水面之下,就需要想其他辦法,就像李克強所說的“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蹚”。這顯然意味著不能再停留在過去零散碎片化、部門化和基層化的改革格局上了,需要把基層自發的改革試驗同上層有意識的改革規劃結合起來,把“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
顯然,頂層設計不能被神化。頂層設計不能夠代替甚至否定自發演進的必要性,也不能誤以為,只要有了頂層設計一切問題就都可以迎刃而解,這只能讓我們回到過去那種指令性計劃的老路上去。頂層設計的主要意義應當是對迄今為止散亂無章的改革態勢的一種糾偏,要旨在于為地方自發探索提供一個大方向,同時創造一個寬松的大環境,而部門、地方在執行中央的改革規劃時,中央要為其配備充足的財力物力,并以法治化和動態博弈的方式處理雙方的關系,實現上層與基層改革動力的合理互動,實現“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路徑之間的辯證統一。強調中央頂層規劃的主要著眼點是行政體制自身的改革,理順政府體制和發揮行政效率,其含義不能被替代為政府侵占社會空間,或者壓抑基層的創造性。
推進改革必然需要一個有效有活力的市場,這一點想必無人質疑。但另一方面,推進改革也必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這也是中國作為轉型國家的必然需求。要讓“強市場”和“強政府”相得益彰,重要的就是完善對權力的監督機制。而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遏制部門利益。近年來,政府公共權力的異化和部門利益的越俎代庖,已經構成了對未來改革的嚴重威脅,這常常被總結為“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利益化、個人利益政策化”的傾向。
部門利益的異化使部門在決策時只考慮本身的利益得失,偏離政府決策的公共性質,不能公平地依法提供完善的公共物品,而只是關注自身權力的膨脹,進而與其他政府部門爭權奪利,在需要承擔責任的問題上則相互推諉。西方經濟學中的公共選擇理論,就是從政府機構和官員的行為也符合“經濟人”假設這個前提出發去研究的。當這些具有自利性質的行政機構相互勾連交織起來之后,就形成政府體系內部的條塊分割化,來自最高層的改革決策在復雜的科層體系中被一步步地阻滯、弱化,而行政機構本身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愈加膨脹而尾大不掉,官員尋租傾向更強,行政效率變得更低。部門利益還越來越多地通過“部門立法”來綁架公共部門,即自身成為自身的法官,通過大量制定行政法規、規章來為本部門攬財、攬權。狹隘的部門利益已經成為制約行政體制改革乃至整體改革的頑疾之一。2013年實施的“大部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中央機構增減撤并的排列組合,未能從根本上打破這一局面。這個未完成的使命需要通過徹底地轉變政府職能來完成。
改革當然是個下放權力和發揮地方積極性創造性的過程,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從中央決策角度考慮,改革也應該是一個樹立和維護中央權威、展現政治領導力和執行力的過程。沒有一個統一的改革領導小組的權威,各種利益就難以得到調和,也難以實現夠高效的決策,從而就導致改革的持續停滯。在一定程度上,這是過去十多年來發生的事實。
曾經的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體改委”)1998年被弱化、2003年被撤銷,近年來引起了種種懷舊,不少人認為這影響了改革動力,導致進入新世紀之后的改革變得停滯甚至倒退。而今天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是試圖恢復體改委的功能,如果有效實現,可確保中央的大政策和方向得到貫徹。在中國轉型、利益多元化但公民社會及社會監督機制都不發達的情況下,的確有必要通過這樣的頂層設計組織來遏制利益集團對改革進程的綁架,維護基本的改革秩序,避免社會財富、社會意識等方面的兩極分化和社會潰裂風險,合理地管控充滿風險的轉型進程。
?。ㄗ髡邽橘Y深財經媒體人)
中國體制改革機構沿革回顧
●1979年 成立經濟體制改革小組
7月2日,成立經濟體制研究小組。不久,小組提出設想:采取經濟辦法、通過經濟組織管理經濟,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擴大企業自主權。
●1980年 “體改辦”誕生
5月8日,成立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直屬國務院的辦事機構,不在政府序列中。負責制定改革的總體規劃,協調各方面的改革工作。●1982年 專司改革的“體改委”
5月4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正式成立。體改委曾是中國政府組成部門中最位高權重的,與當時的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并列,專司改革設計和協調,但其機構的“高配”特性,又使得體改委的領導級別高于后兩者,因為體改委的主任除個別時期外,均由時任總理兼任。
●1984年 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4月份,體改委在常州召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座談會??隙松呈小⒊V?、重慶等市的實踐,要求: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的步伐;簡政放權,搞活企業;開放市場,搞活流通。
●1985年 從“計劃”向“市場”轉型
“巴山輪會議”又稱為“宏觀經濟管理國際討論會”。這是中國第一次引進西方經濟學,這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思想啟蒙,也把焦點集中在了政府——市場——企業上,為1987年十三大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方針作了理論準備。
●1993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
《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頒布,中國才真正開始市場經濟的發展。應該說,這一重大的歷史時刻的到來與體改委不斷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不斷推動的改革探索密不可分。
●1998年 “體改委”降格為“體改辦”
3月10日,國家體改委改為高層議事機構,設立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作為國家體改委的辦事機構。體改辦的成立標志著體改委從此退出政府內閣組成序列。隨后五年體改辦主要做國務院交辦的調研項目。
●2003年 成立國家發改委
體改辦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合并,成立國家發改委。其中,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專門負責改革。
●2013年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由習近平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