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改革再出發重在路徑選擇

時間:2021-07-24 01:25

中國改革路徑選擇有四大特征。一是漸進性的、體制外的增量改革;二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雙路徑相結合;三是分類指導和整體突破相結合;四是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結合,特別是注重“摸著石頭過河”。

 

   謝雅楠

 

  1月11日,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中國經濟新聞網主辦的“第五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教授表示,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精神最重要的是路徑選擇。

 

  辜勝阻表示,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一句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相對應,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一句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來,中共召開了八次三中全會,其中最重要的要屬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剛剛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撰寫的《鄧小平時代》一書在西方影響非常廣泛。他在書中有一個結論是,鄧小平一生作了很多講話,但最重要的一次講話就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辜勝阻認為,在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講話中,最重要的思想觀點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正是這一革命性的觀念開啟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航程。三十五年來中國GDP增長了14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71倍。在物質財富迅速增長的三十五年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崛起了一個企業家階層,形成了多元市場主體,企業和企業家成為最活躍的市場主體。

 

  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觀點是什么?辜勝阻認為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白屢徊糠秩讼雀黄饋怼焙汀白屖袌銎饹Q定性作用”這兩句話有共性的地方。如果沒有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就不可能有市場化的改革。二十年前,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提法,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這一次把“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絕不僅僅是兩個字的改變,它有極其深刻的內涵。十八屆三中全會最大的理論突破是重新定位市場的功能,從20年前的“基礎性”作用到今天的“決定性”作用,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邊界,按李克強總理的話來說,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還給市場,重新塑造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們現在的政府機構臃腫、身體太胖,而且手太長,又閑不住。當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不對稱的市場化,是不徹底的市場化,還是錯位的市場化。市場有效的時候,政府的手太長,閑不??;市場失靈的時候,例如霾的治理、農民工的公共服務等方面,政府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缺位。

 

  辜勝阻認為,改革最重要的是路徑選擇,中國改革路徑選擇有四大特征。一是漸進性的、體制外的增量改革;二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雙路徑相結合;三是分類指導和整體突破相結合;四是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結合,特別是注重“摸著石頭過河”?!皬臐u進性、體制外和增量的改革這一特征看,過去的經濟改革和未來的金融改革實際上都涉及兩個很重要的命題,即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和價格改革?!惫紕僮璞硎?。當年鄧小平推進改革時,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情況下,在體制外大力發展非公經濟。三十五年前非公經濟不到經濟總量的1%,今天超過了三分之二,這就是一種體制外的改革、增量的改革、漸進的改革。過去的經濟改革首先是市場主體多元化,我們先前只有公有制企業,之后有了國企、民企、外企,市場主體不斷多元化。然后在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前提下全面推進價格改革,通過價格改革闖關,改變價格的“雙軌制”。今天的金融改革一個最大的亮點是讓民間資本可以辦民營的銀行。要打破銀行業的市場準入障礙,讓更多的民間資本來辦民營銀行,也就是要推動銀行主體多元化,同時,加快“價格”改革,特別是利率、匯率的改革和資金價格市場化。

 

  “路徑選擇的第二個重要特點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雙路徑?!惫紕僮璞硎?,當年農村的改革是從安徽和四川開始,是自下而上。后來鄧小平又自上而下推進全國的改革,這樣形成了一種自下而上探索和自上而下推動的雙路徑。我們現在搞自貿區,其改革也是自下而上,先試點,然后自下而上最后演化到自上而下,這也是一種雙路徑。

 

  辜勝阻認為,改革路徑選擇的第三個特點是分類指導和整體突破相結合。戶籍如何改革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能不能廢除戶籍?能不能剝離附著的福利待遇?特大城市能不能完全放開?農民能不能在改變戶籍的同時放棄土地?在這些焦點問題上路徑如何選擇非常重要。

 

  辜勝阻說,戶籍改革是漸進的分類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要采取“分類指導、因城而異、因群而異”的原則,按城市類型、經濟規模和人口特征采取不同的戶籍遷移管理辦法。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開放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對小城市全面放開,對中等城市有序放開,對大城市合理確定落戶條件,對特大城市嚴格控制,這是因城而異。

 

  辜勝阻強調,公共服務體制的改革是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首要問題。如果沒有公共服務,一紙戶籍的改變沒有任何意義。戶籍改革是非常復雜的問題,有調查表明,74%的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放棄農村的戶籍,有些被調查的農民工說,戶籍改革是政府的一廂情愿。為什么?因為現在農村的戶籍含金量越來越高,有宅基地、承包地和各種補貼,特別是土地制度改革,使其含金量更高。而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居民戶籍則有對應的養老、醫療、教育、生育、低保、住房保障等與之掛鉤。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放棄,所以在戶籍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堅持自愿的原則。

 

  有一些企業家和專家認為,戶籍制度完全沒有必要,應該直接用高生活成本或高房價來作為門檻控制特大城市,辜勝阻對此并不認同。他認為,用高房價作為門檻,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國際經驗已經表明是行不通的?,F在世界上貧民窟的人口有8億,也就是每四個城市人口中就有一個人生活在貧民窟中。在金磚四國或者五國,巴西城鎮化率早就超過了80%,但是它的城鎮化是極不健康的城鎮化,大量的農民住在貧民窟里。印度也是一樣,大城市貧民窟形成城市內部嚴重的“二元結構”。

 

  “路徑選擇的第四個特點是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惫紕僮璞硎?,三十五年前改革的難點是觀念革命。那時是“財富越多越資本主義”,連農民在自留地上種農作物、養豬養雞都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在這樣的意識形態下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要打破“財富越多越資本主義”、“越窮越光榮”等觀念的束縛。

 

  辜勝阻表示,在三十五年后的今天,改革的難點則是利益調整,這要靠頂層設計。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涉及面寬,觸及利益層次深,風險比較大,改革難度越來越大。我們在改革中要防止改革設計的“碎片化”,要防止改革目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化”,要防止推動主體的“部門化”。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就是要應對這些問題。

 

  “過去三十五年的改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點?!惫紕僮枵f,過去三十多年,第一個十年是農村農業的改革所創造的制度紅利,第二個十年是國企改革的“黃金十年”推動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十年主要是加入WTO以后“開放倒逼改革”的十年。未來十年的改革就是要重新塑造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場的改革。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