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不久前,張卓元榮獲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作為中國經濟學界的“長青樹”,他是敢于挑戰傳統的“求索者”,曾在價格改革、宏觀調控、國企改革等領域,弘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法;他是中國改革智囊的“穩健派”,曾多次上“玉泉山”,參與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獻策國家改革路線圖。
日前,在位于北京月壇北小街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記者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
不久前,張卓元榮獲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作為中國經濟學界的“長青樹”,他是敢于挑戰傳統的“求索者”,曾在價格改革、宏觀調控、國企改革等領域,弘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法;他是中國改革智囊的“穩健派”,曾多次上“玉泉山”,參與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獻策國家改革路線圖。
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鑠,話匣子打開,從治學經歷到改革思索再到未來期盼,張卓元娓娓道來。
治學:堅持真理系學者本分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對您60余年研究貢獻的諸多評價中,您自己最看重哪一點?
張卓元:我覺得,應該是關于“穩健改革”的思想主張。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穩中求進”不僅是改革所需的基本思路,也是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底子”還很薄,快速轉型、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無異于“休克療法”,將給改革帶來巨大風險,而“穩健”則能保證改革目標的有效達成。在經濟發展方面也是如此。宏觀政策要穩健,盡量避免以通貨膨脹等手段刺激經濟增長。不可過分追求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否則容易留下“后遺癥”,這方面的教訓不容忽視。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主張的“穩健改革”思想是怎樣形成的?
張卓元:我想首先可能與我的個人經歷有關。我出生在舊社會,16歲前,親眼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帶來的嚴重通貨膨脹,經濟政策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民心喪失和社會動蕩。后來學習經濟學,了解到國際經濟學界也普遍認為經濟穩定優先于經濟增長,穩健的經濟發展從長遠看是更有效率的發展。再后來,通過總結我國過去發展的經驗教訓,我進一步明白“經濟發展不怕慢,就怕走彎路”的道理。經濟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身為經濟學家,在思考經濟問題時,也應當考慮社會的承受力,從事經濟學研究,這個基本理念不可或缺。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20世紀60年代起,您不斷提出沖擊傳統經濟體制的理論觀點和政策建議。在當時,您承受了不少壓力,甚至被點名批評,而您始終勉勵后輩,要勇于標新立異、敢于爭鳴。您的勇氣從何而來?
張卓元:我能夠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的老師孫冶方先生影響。孫冶方先生是那種只要他認為正確就一定會堅持的人?!拔母铩鼻?,他頂住被批判的壓力,堅持給中央寫改革建議。我深受他的教誨,相信堅持真理是學者的本分和操守。因此,盡管當年有關部門已將“生產價格論”定性為“修正主義的東西”,我還是壯著膽子與何建章聯名發表了《試論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生產價格》一文。不過,我也做了一些“妥協”,當時發表文章用了化名“張玲”(笑)。
改革:把歸市場管的交還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參與起草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稕Q定》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提法引起極大反響。您認為這方面改革將往哪個方向走?
張卓元: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最重要的是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目前,我國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這只手伸得太長,而另一只手在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領域則伸得太短,存在一方面越位而另一方面又不到位的情況。因此,未來改革的方向應當是,把市場能夠發揮調節作用的領域歸還給市場,而市場調節失靈的領域由政府真正管起來。再者,要健全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只有在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且價格這個引導資源配置的主要信號不失真的情況下,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此外,還需重視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非公有制經濟不僅為經濟增長、稅收、就業等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發展也有利于讓有限的資源實現優化配置。
《中國社會科學報》:《決定》中有關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新提法也得到了廣泛關注,您對此有何解讀?
張卓元: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深化國企改革、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以及非公有資本參與國企改革改組、與其他資本平等競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首先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與此同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旌纤兄平洕欣诿耖g資本與國有資本在企業內部實現同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受益,因此對民間資本也是有利的。可以預見,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深化,產權多元、自主經營、治理規范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會有長足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微觀主體。
未來:梳理中國經濟學發展史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您便致力于探索中國經濟學發展之路。據您觀察,目前距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的目標還有多遠?
張卓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目前還在不斷實踐和豐富的過程中。我們的理論探索是否完全站得住腳,還有待實踐檢驗。唯有等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之后,才能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剛剛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但我們知道您并不會止步于此,未來您有哪些研究計劃?
張卓元:畢竟年紀大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已無法勝任。我還會繼續關注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改革問題。除此之外,由于我從1955年開始就一直承擔《經濟研究》編輯部的工作,對我國經濟學界的各種爭論和前沿動態,以及我國經濟學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比較了解,在這方面也算有點優勢,希望能利用起來。因此,除了之前編寫的《中國經濟學60年》、《新中國經濟學史綱》兩部文集外,今后我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對我國經濟學發展歷史的梳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