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服改革的思想障礙,需要重視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需要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做前瞻性的理論研究,包括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與其相適應的所有制關系、分配關系等生產關系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將會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 ?/span>
世界經濟不平衡有其必然性,有時候程度淺一些,有時候程度深一些。遇到有些重要國家和經濟體發生經濟危機,世界經濟不平衡程度就會很嚴重。因此,世界經濟再平衡是個世界性難題。從2007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其影響現在還在繼續,再平衡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
我們特別要關心的是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平衡問題,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不平衡加劇。其實,在危機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就存在不平衡問題。我們研究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為了促使中國經濟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雙贏。
再平衡首先要調整經濟結構
為了應對當前和今后世界經濟形勢,解決好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問題,首先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為此,需要做好許多工作,而調整經濟結構就是其中重要工作之一。
經驗表明,只有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才能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才能進一步增強自力更生能力,減少或避免世界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按時高質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對經濟結構的內涵和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要有全面的理解。有一種觀點把經濟結構理解為只是生產力結構。有些研究調整經濟結構為題的文章只研究產業結構,似乎認為可以離開完善生產關系和改革經濟體制來調整產業結構。事實上,經濟結構既包括生產力結構,也包括生產關系結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生產的承擔者對自然的關系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的關系,他們借以進行生產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就是從社會經濟結構方面來看的社會?!边@里“生產的承擔者對自然的關系”指的是生產力,“他們互相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借以進行生產的各種關系的總和”,指的是生產關系。現在我國產業結構存在很多問題,調整產業結構是一項重要任務。由于不少產業結構問題的根源是經濟體制不合理,因此研究調整產業結構決不能忽視改革經濟體制和完善生產關系。
研究調整經濟結構既要研究調整生產力結構,又要研究調整生產關系結構(包括研究改革和完善經濟體制)。否則,難以實現“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要求,也難以完成調整產業結構的任務。
當務之急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有反作用。30多年來我國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改革還遠未完成。當前不合理的經濟體制仍阻礙著生產力的健康持續發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前提條件,是當務之急。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并對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尤其是《決定》中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并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牽引作用,還規定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方面的任務。這是立足于中國現實,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理論為指導作出的科學抉擇。
改革任務更加明確了,但是怎樣完成這些任務,始終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則還有不少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克服改革的思想障礙
現在還有不少陳舊的不符合實際的思想理論阻礙著改革。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實行行政壟斷是不容置疑的,這樣才能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觀點顯然與《決定》提出的“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相悖,也違背經濟科學的壟斷理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必然政企結合,不能實行政企分并。而實行政企分開是我國企業改革的一貫方針,《決定》規定,自然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也要實行政企分開。事實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也是政企分開的。以上這些觀點都會阻礙《決定》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等要求的實現。再如,有一種觀點把非公有制經濟和社會主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基礎,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和發展。而且經濟基礎要有上層建筑保護,如果否認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豈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筑不需要不應該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顯然,這完全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還有與此相聯系的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由于尚未實現現代化,故而需要發展市場經濟,實現了現代化就不再需要市場經濟,從而也不再需要非公有制經濟了。正是由于類似的認識,有些民營企業家顧慮重重,害怕政策變,擔心“喂大了要宰”,不敢把企業做大做強,有的甚至移民和把資本轉移國外。這兩種觀點都與《決定》精神相悖。《決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還強調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我體會這些規定是有深意的。
為了提高思想認識,克服改革的思想障礙,需要重視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要更具體深入地研究市場經濟的規律和如何利用這些規律。
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資產階級經濟學都長期研究過,成果豐碩。但是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的,而且總是與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文化結合著的。在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和影響各有不同,政府和社會對市場經濟規律的利用也有區別。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市場經濟問題上意見紛繁,流派眾多。法國經濟學家米歇爾·阿爾貝爾曾著有《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一書,介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兩種不同模式(美國模式與萊茵模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資產階級經濟學觀點不同,馬克思主義者之間也有爭論,這些都給進一步研究留下空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去曾遭受國內外學者的普遍反對,但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在國內外被普遍承認是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創新。不過,社會主義為什么要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的條件和依據是什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意義和普遍意義何在?理論界對這些問題仍有爭論,需要進一步研究。同時還要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一個發展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市場經濟的地位以及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和如何正確利用市場經濟規律都會有所不同。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在變化,而且終將進入更高階段。這就需要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做前瞻性的理論研究,包括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與其相適應的所有制關系、分配關系等生產關系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將會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
《決定》強調:要“以更大的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這也是我們從事理論研究必須遵循的原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