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經濟改革的頂層設計階段,政府以強大的力量落實到具體的經濟制度之中。
設立上海自貿區不久、迅速在全國推出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顯示政府希望實體經濟擺脫審批體制,過度到市場淘汰機制。5月9日晚,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市場簡稱新“國九條”),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規范透明、穩健高效、開放包容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金融改革大幕拉開,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與直接融資地位的上升相輔相承,如在市場扔下一枚巨型炸彈。
改革能否成功,取決于改革的核心要件是否具備,改革的核心制度能否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下幾項制度是核心制度。
深化中國市場經濟改革,最需要明確的產權保護制度,嚴格的公共財政體制,以及對官員、國企高管的正確激勵機制。
首先,明確的產權體制保護合法產權,是市場體制生根發芽的土壤。
2007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物權法》。作為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調整所有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醞釀了整整十三年出臺的《物權法》明確指出:“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對調整范圍、原則、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登記制度、物權的保護等均作了詳細規定。
保護合法產權,需要的不是另立法律,而是將《物權法》落到實處。面對權力機關的違法,法律是否能保障合法產權,重拾尊嚴?目前俯拾即是的案例是,地方政府在征地過程中侵犯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該如何處置?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后,因為各種原因強迫企業退出市場,該如何處置?有例為證,前一段時間,清理整頓鋼鐵企業、煤炭企業,是處理過剩產能所必需,在處理過程中,需要公平的標準與嚴格公道的執行,對所有性質的企業一視同仁,從事后發生的一系列煤炭、鋼鐵等糾紛案例看,顯然未能做到公平、公正。
物權法的尊嚴靠一件件保護合法財產的案例累積,無數宣傳都抵擋不住哪怕一樁剝奪合法財產案例產生的深遠負面影響。
其次,嚴格的公共財政體制,推行強勢預算制度,是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的根本。
4月21日,《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八次會議上進行三審,審議時間推遲,顯示圍繞《預算法》爭議之激烈。
公共財政體制是建立現代社會大廈的基本框架,是構建法治文明社會的基礎。預算法則是公共財政的重要組成環節,而有公共財政,才談得上稅收法治原則,才談得上制度治國。1215年,英國《大憲章》中非經“大委員會”的同意不得征稅的條款,成了后人“無代表權不納稅”原則的基礎。英國貴族、公民多年爭取,歷經數百年內戰,獲得的成果是稅收法治,和逐步推廣的投票權。
目前在財政領域廣受詬病的現象,幾乎都與預算法偏頗、執行不到位有關。如地方主導官員一支筆說了算,年末財政突擊花錢,各部門財政支出公開度不夠,權力運轉各部門需要資金數額不清,所有這些弊端都與預算法密切相關。甚至各地方政府是否應該每年補貼當地上市公司,當地的機關幼兒園究竟該獲得多少撥款,也與預算法密切相關。沒有預算法,沒有對預算支出的嚴格約束,預算成為某個人或者某個部門一支筆、一個紅頭文件所體現的權力,國家必然缺乏數目字管理的精確,預算的不科學成為常態,構成各部門的小利益群體共同追逐更多的財政收入,將成為人治下的資金爭奪戰。這是難以持續的、傳統的政府對國民的財政盤剝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