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0多年的經濟體制轉型實踐,不僅促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理論寶庫,理所當然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和學界研究的重點。
“開放、改革、管理”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體制轉型原理(以下簡稱“三駕馬車”原理),是我在2000年12月作為工作思路提出來,而后又放在實踐中檢驗并在理論上展開研究的。研究這一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通過挖掘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理論寶庫,有助于推動經濟體制轉型理論創新;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防止和避免在經濟體制轉型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走彎路。
“三駕馬車”原理的基本內涵
經濟體制轉型是指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只要靠改革這一種手段拉動,還要依靠開放和管理這兩種手段拉動。也就是說,要靠“開放、改革、管理”這三駕馬車合力拉動。
?。ㄒ唬叭{馬車”原理的構成要素
“三駕馬車”原理,是由“是什么”和“怎么辦”這兩大要素構成的。“是什么”,是研究經濟體制轉型的本質規律;“怎么辦”,是回答運用什么方法拉動經濟體制轉型。
這一原理可表述為: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由生產力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市場化取向,以開放、改革、管理為拉動力,朝著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不斷前行過程的本質規律和方法論。它包括四個要素:一是轉型目標,即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轉型決定因素,即由生產力水平和發展要求所決定;三是轉型基本特征,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市場化取向;四是轉型拉動力,即“開放、改革、管理”這三駕馬車。
前三個要素講的是經濟體制轉型的本質規律,即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它根本性地規定了,要破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就必須選擇市場經濟體制;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順應而不能違背生產力水平和發展要求這一普遍規律;要確立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和市場化取向。
第四個要素講的是經濟體制轉型的方法論,即回答“怎么辦”的問題。經濟體制轉型的方法,不是憑空設想出來的,而是根據轉型規律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既須通過開放學習借鑒市場經濟成功經驗和做法,又須通過改革革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還須通過管理組織落實開放、改革舉措,并將其成功經驗和做法上升為法律法規。
應該肯定地說,中國已在深刻認識經濟體制轉型規律基礎上,找到了與之相適應的方法論,這就是開放、改革、管理三大手段發揮有機協同的運行模式。
?。ǘ叭{馬車”原理的邏輯關系(圖一)
從實踐情況看,開放、改革、管理分別都對經濟體制轉型具有重要拉動作用。然而,它們的作用卻不僅僅體現在每駕馬車的拉動力上,更重要的在于發揮“三駕馬車”的拉動合力。
第一,“三駕馬車”是個整體,不能顧此失彼?!叭{馬車”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它們同處一個平臺,都是指向一個目標,這就是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經濟體制轉型規劃中,務必注重“三駕馬車”的整體性。(圖二)
第二,“三駕馬車”是個系統,不能將其分割?!叭{馬車”拉動經濟體制轉型,正是系統論講的任何一個系統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連接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叭{馬車”只能在整個系統運行,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三駕馬車”的系統性。(圖三)
第三,“三駕馬車”相互影響,不能厚此薄彼。“三駕馬車”是相互聯系和互相影響的。任何一駕馬車順時針方向都會直接影響前一駕馬車,逆時針方向都會直接影響后一駕馬車。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經濟體制轉型規劃中,尤其注重“三駕馬車”之間的協同性。(圖四)
第四,“三駕馬車”動態平衡,不能平均用力。“三駕馬車”是動態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不是一成不變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前一年,我們的主要著力點放在對外開放上,此后若干年主要放在深化改革上,目前則應主要放在制度創新特別是法律法規建設上。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問題導向原則,適時調整每駕馬車的位置和著力點,特別注重駕馭“三駕馬車”的靈活性。
(三)“三駕馬車”在拉動經濟體制轉型中的行進方向
“三駕馬車”原理能否成功運用,關鍵在于其行進方向是否正確。行進方向正確,就會呈現正向拉動態勢;行進方向偏離目標,則會出現偏向拉動;行進方向錯誤,就會形成逆向拉動。
?。?)“三駕馬車”對經濟體制轉型的正向拉動
改革開放以來,“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體制轉型的方向總體上是正確的,成效也非常突出。自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到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之前,“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體制轉型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再到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之后,“三駕馬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市場化取向不斷前行,并于2003年10月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至今,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三駕馬車”一直朝著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奮力前行。
“三駕馬車”正向拉動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具有政治勇氣和智慧而又與時俱進的領導集體;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從中國國情出發,設置轉型目標,創新轉型理論,制定轉型方略。
?。?)“三駕馬車”對經濟體制轉型的偏向拉動
在拉動中國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三駕馬車”沒有出現逆向拉動現象,但偏向拉動問題卻客觀存在。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法律法規和政策不配套,加之有的地方和企業不按規范程序操作,致使部分國有企業在改制中出現了資產流失問題。此類的改制方式,打的是經濟改革的旗號,行的卻是損害國家和職工利益的勾當。盡管中央及時發現并堅決糾正了這些問題,但客觀上難以挽回許多國有資產的流失。在“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還出現了諸多不協調不同步現象,這主要表現在:開放、改革、管理三個方面的安排相互脫節;政策措施不盡一致;具體行動不相協調等。
?。?)“三駕馬車”對經濟體制轉型的逆向拉動
我們必須充分肯定計劃經濟時期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這是今天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歷史前提。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30年,囿于當時的國際國內條件制約,那時的開放只能是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開放,那時的改革僅是放權收權式的改革,那時的管理僅是命令式的管理。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開放中,照搬蘇聯經濟體制模式,造成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經濟反過來強化了照搬蘇聯的經濟體制模式,壓縮了中國式改革的實踐空間。二是放權收權式的改革,長期走不出“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怪圈,造成了放權收權式改革越改越固化計劃經濟體制。三是無所不包的指令性計劃和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不僅窒息了經濟發展的活力,而且使得經濟管理處于僵化狀態。
“三駕馬車”原理的實現形式
“三駕馬車”原理,是通過諸多實現形式而發揮作用的。按照排列組合方式,可將這一原理組合為六種實現形式,其中一種屬于基本實現形式、五種屬于演化實現形式。
?。ㄒ唬叭{馬車”原理的基本實現形式
循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經濟體制轉型軌跡可以看出,開放打頭、改革跟上、管理保障,是拉動經濟體制轉型的基本實現形式,也可稱為循序漸進的實現形式。
第一,開放為改革打頭。講的是開放在前,改革在后,開放倒逼改革。就是說,通過對外開放,了解并掌握國際規則與慣例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經驗等相關情況和發展趨勢,反過頭來審視我國現行體制機制存在的弊端,找到深化改革的切入點或著力點。
第二,改革緊緊跟上開放。講的是改革在后,開放在前,改革跟上開放步伐。就是說,根據擴大開放的要求,及時推出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著力解決體制機制制約,使其逐步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要求。
第三,管理為開放和改革提供保障。講的是開放和改革在前,管理寓于其中并強力跟進。就是說,根據開放和改革的要求提供相應的管理保障,并把開放、改革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及時上升為法律法規,進而依據法律法規鞏固和發展開放、改革的成果。
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戰略決策,主要是開放打頭的結果;在此之后采取的若干改革舉措,基本上都是開放打頭帶來的連鎖效應,也就是人們常講的“開放倒逼改革”;而此間形成的法律法規,則都是管理作用的體現。設立“經濟特區”就是開放打頭、改革跟上、管理保障的范例。當然,這種循序漸進實現形式,有時也以同步拉動形式出現。2013年8月,國務院批準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就完全體現了這種特點。
?。ǘ叭{馬車”原理的演化實現形式
在拉動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三駕馬車”的位置和作用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變化的。這種變化是由需要解決的問題決定的。依據問題導向原則,可將“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體制轉型基本實現形式演化為五種主要實現形式,這里主要談三種主要實現形式。
第一,“開放、管理、改革”循環拉動形式。這種形式的基本路徑是:通過擴大開放,促進經濟管理;通過強化管理,促進改革深化;通過改革深化,促進對外開放。
要打破行業的壟斷,應該運用這一循環拉動形式。一是需要在已經推行諸多改革措施基礎上,加大開放力度、積極引入競爭。不通過引入競爭,壟斷局面就難以打破。二是必須在擴大開放、引入競爭基礎上,緊緊跟上完善法規和強化監管。否則,就會導致無序競爭。三是應該在完善法規和強化監管基礎上,抓緊深化國有壟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引入競爭和強化管理,只是解決了壟斷行業準入和監管問題,而不能解決國有壟斷企業產權單一問題。同樣不通過改革實現產權多元化,就難以避免政府偏袒國有企業。
第二,“改革、開放、管理”循環拉動形式。這種形式的循環方式是:通過改革,促進開放;通過開放,促進管理;通過管理,促進改革和開放。
中國的金融體制轉型,目前運用的就是這種循環拉動形式。一是把著力點放在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上。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客觀上要求完善包括利率和匯率在內的各種要素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二是在深化利率和匯率改革中,必須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如果不跟上開放,中國金融就會與世界金融調整相脫節,就難以使中國金融更好走向世界。三是在推進改革和開放過程中,必須強化金融監管。否則,就難以保障改革和開放順利進行,更難以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第三,“改革、管理、開放”循環拉動形式。這種形式的主要安排是:針對存在的體制機制弊端進行改革,根據改革的需要強化管理,通過擴大開放推進改革深化和管理水平提升。
中國農業體制轉型和“三農”發展當屬這種形式的范例。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是從“包產到戶”發端的,如果沒有全國改革的大背景,就沒有“包產到戶”的生存和發展。同樣道理,如果不跟上屬于管理范疇的中央方針政策的指導和法律法規的保障,也不會有農村改革的深化和“三農”的發展。在農村改革和管理向前推進過程中,如果不拓展對外交流與合作,也就難以提高“三農”發展水平。
“三駕馬車”原理的實踐特征
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本質規律,明顯體現在“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并呈現出諸多與之相適應的實踐特征。
第一,以基本國情為立足點。
在改革開放的探索階段,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經濟建設,都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都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在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之后,江澤民同志特別強調,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來謀劃和把握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方向。在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情況下,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并要求將這“三個沒有變”作為一切工作的總依據。在經濟體制轉型進入攻堅階段,習近平同志突出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我們推進改革發展、制定方針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都要充分體現這個基本國情的必然要求,堅持一切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
正是因為中國始終強調以基本國情為立足點,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出發,才使中國發展的“列車”跑在了自己的軌道上,也才使經濟體制轉型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市場化取向。今后,我們要更好把握“三駕馬車”的前行方向,就必須更好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
第二,以思想解放為先導。
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歷程,就是思想解放為先導的進程。十一屆三中全會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政治路線問題,而不只是經濟問題。此前,鄧小平同志發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著名講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思想基礎并明確了政治路線的基本方向,及時確定了后來黨在新時期“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進而依據改革開放這個基本點開始了經濟體制轉型的探索征程。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作為神圣的歷史責任,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中,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人們在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的認識上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形成了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發展觀,使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解放思想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并明確要求深入探求和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使各項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使經濟體制轉型理論得到創新,有力推動了制度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十一屆三中全會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果斷擯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指導思想,明確決定把一切工作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在此之后,黨中央不斷重申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十七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加深刻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36年來的實踐,正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直循著“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體制轉型、經濟體制轉型拉動經濟建設的軌跡走過來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必須更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大力度發揮必須以經濟體制轉型拉動經濟建設的牽引作用。
第四,以探索漸進為前行方式。
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進程,就是探索漸進的過程。探索是漸進的前提,漸進是探索的結果。這主要體現在四方面:一是先農村后城市。農村改革的突破,為城市改革提供了啟示和經驗,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城市改革。二是先試點后推廣。中國各領域的改革大都經歷過進行試點、擴大試點、全面推廣的過程。這樣做既可以取得經驗,又可以避免犯大錯誤。三是先易后難。這種做法最有代表性的是“農村到城市”和“增量到存量”的改革。四是先做后說。這種做法的特征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允許基層大膽試、大膽闖,然后再根據實踐效果加以評說。這種做法的優點是,不爭論,爭取時間干,鼓勵開拓創新。
探索漸進方式行之有效,是國內外大多數專家的共識。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種方式會使改革久拖不決,進而會使發展失去活力甚至滑向“發展陷阱”。對這種推論,需要在具體分析中作出判斷。從過去實踐看,這種推論是站不住腳的,這是因為中國探索漸進轉型的成功和蘇聯“休克療法”的失敗已經提供了充足的證據。從今后走勢看,這種警示又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中國的制度創新已經進入經濟體制轉型為牽引,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制整體推進階段,這不僅需要繼續采用探索漸進方式,而且更加需要搞好頂層設計和全面規劃,協同推進各個重要領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