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提出的概念,達到中等收入的經濟體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各國先后出現這種狀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除了具有資源優勢的國家以外,只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這樣龐大的經濟體在達到中等收入之后,如何避免經濟停滯,保持持續增長,世界沒有先例。
經濟滑落的原因
中國2012年人均GDP達到5432美元后,經濟增速從2011年9.2%滑落至2012年的7.8%,2013年的7.7%,2014年的7.4%,2015年三季度的6.9%。
對經濟滑落的原因,認識基本一致。一是出口增長回落,1978年至2008年中國商品出口年均增長23.8%,2008至2014年年均增長僅6.2%。
二是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980年至2011年年均增長20.7%,2011年至2014年年均增長18.1%,其中2014年僅增長14.9%。分項來說,基礎設施投資債務累累,制造業投資產能過剩,房地產投資頂峰滑落。
三是消費疲軟,1979年至2013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6%。我國最終消費率從1981年的67.1%降至2014年的51.2%。
投資拉動慣性
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經濟不靠內需,而靠出口和投資拉動,必然不可持續。
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span>
2010年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span>
中央的決定、中央的建議說得很正確、很清楚、很到位,但是寫在紙上的,報告里說的,是給大家看的、聽的,不是做的。
從中央到地方依然堅持投資拉動。2008年金融危機中央出臺4萬億,地方政府舉債20萬億,都是投資基礎設施。2015年七大工程420多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0萬億。
國務院已批準39個城市建設地鐵,擴建內陸機場60多個,新建機場30多個。航空項目投資達到800億美元。今年二個月就批了28條鐵路。預計今年拉動基建投資規模將突破15萬億。
起草、修改、爭論多年,終于2013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見》,規定:“實施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2014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眱蓚€文件都要求 “努力”, 提出“1億左右”的數量指標也沒有落實的措施。
中國經濟增長要靠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改善民生、健全保障,這似乎沒有分歧,但是做起來卻南轅北轍,這是為什么?
中國改革僵局
中國改革陷入僵局,牽一發動全身。中國改革既要確定明確的目標,又要解決實現的路徑和方法。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確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span>
從現在起到2020年只有5年時間就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那么,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社會,那就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那什么才是惠及全體人民呢?這必須制定量化的可衡量、可考核的指標。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不等于惠及全體人民。真正惠及全體人民的目標應該是建立覆蓋全民的平等的福利社會。
我們稱之為社會主義國家,就是以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為主義,而區別于人類歷史上以某個階級、某部分人利益至上的社會。所以社會主義一定是惠及全民的福利國家,當然福利水平決定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根據中國的國情,我們不能建設高福利的國家。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的福利國家。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這也就是福利國家。全面小康社會也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的深刻教訓就是一直以GDP為目標,重經濟、輕社會,重發展、輕分配,重投資、輕民生,重建設、輕保障,因此我們盡管在民生問題說了許多好話,做了許多承諾,就是沒有把建設覆蓋全民的平等的福利國家作為黨和政府的目標,結果流于空泛、碎化、表面,收入分配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民生問題越積越多。
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價值目標、指標體系、制度建設、分配方式、利益格局、工作重點都要改變。
全面小康的價值目標是建立惠及全民的福利國家,就要圍繞民生建立指標體系,分配向公共服務傾斜,向農村、西部傾斜,向弱勢群體傾斜。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是保障建立惠及全民的福利國家的手段。
對長期以來,以GDP為目標,重經濟、輕社會,重發展、輕分配,重投資、輕民生,重建設、輕保障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發展模式、分配模式作根本性的改變。
政府行為扭曲
改革30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習慣以發展為目標,以投資為重點、以招商為手段,搞開發區、城市建沒,修路、架橋、蓋樓,這有利于增加GDP,增加財政收入,紅色政績、灰色收入、黑色交易形成強烈的不可遏制的投資沖動。而將公共福利、民生保障看作是負擔,尤其是對非戶籍人口,設置高門檻,拒絕入戶。
投資互相攀高,民生互相攀低。造成城市化水平遠遠滯后于工業化。2.7億的農民工,既不是農村人,因為工作在城市。又不是城市人,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農村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水平更差。
據百村民生問題調查,將近1/3的農民住著簡陋平房、茅草房或窯洞。農村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占79.5%,12.6%的老人靠自己,去養老機構的老人僅占5.8。農村醫療享受政府救助的僅占2.4%,1/4的農民選擇自己買藥吃,或者扛著。74.8%農民反映可從醫療保險中保銷一部分,但手續繁瑣。20.5%的農民反映農村教育條件差,13.5%的適齡孩子不上學,4.5%的孩子輟學。
2.7億農民工加上6.1億農民,共計8.8億,占總人口13.6億的64.7%,這么龐大的群體不能享受均等化的公共福利,城鎮人口中東西部,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居民等群體的公共福利的水平差距也很大,何來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
農村和城鎮人口的絕大部分,不能平等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不能享受均等的公共福利,這就制約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這是中國經濟滑落的根本原因。一個13億人口的大經濟體,不能靠出口與投資拉動,必須靠內需、靠消費,這已為實踐所證明,沒有任何爭議。但是中國為什么轉不過來呢?
中央將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作為全面小康的目標,對各級政府來說,工作目標、工作思路、工作重點、工作方法還是投資為上,這是提升GDP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和方法。投資民生、增加福利,尤其讓農民工入戶,對地方政府來說,就意味著增加財政負擔。
其實增加幼兒園、學校、醫院、住房,同樣起到擴大內需的作用,健全社會保障、增加公共福利,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但是對各級地方政府來說,投資直接促進本地的發展,民生刺激的消費并不一定體現本地。投資有收益,民生無回報。再加上項目投資輕車熟路、有吃有喝,改善民生繁雜瑣碎、勞心費力。
所以,擴大內需、改善民生、健全保障,叫這么多年收效甚微,惠及全民也就是一句空話。
中國前景預測
中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內政加外交,盤根錯節、問題疊加。要全面改革,但改革不可能全面推進,必須找到解決中國諸多問題的一個扣,然后依次解決其它問題。
首先,在理念上、目標上,要非常明確全面小康就是建設覆蓋全民的平等的福利國家,將改善民生、健全保障作為發展與改革的主線,以求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支持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這既保障了經濟,又穩定了社會,還改良了政治。
其次,在方法上、步驟上,將農民工市民化作為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切入點,各級政府要制定計劃逐步解決,中央財政給予支持。農民工入戶,包括隨遷配偶、父母、子女,要解決吃、穿、住、用、行、教、醫,必然擴大消費需求,同時減少農村人口,為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創造條件。中國的實體經濟和過剩產能也能找到出路。
再次,在部署上、安排上,要將農村、農業、農民真正作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靠剝奪農民建立了工業化基礎,中國改革開放30年靠盤剝農村土地、農民工勞力迎來城市的輝煌。從基礎設施到公共福利,財政資源向城市傾向,農民建校、農民修路、農民辦電,農村集體用地與農村集體經濟農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屬于農民的宅基地農民沒有處置的權利,農民的醫療、養老保障水平極低,6億多農民的經濟社會福利水平不能提升,談何全面小康?
這可是巨大的經濟社會政治工程,目標的正義與意義,是推進的強大動力,上靠中央的權威,下靠民眾的支持,中靠政府的推動,是有勝算的可能。中國經濟、社會、政治逼到這個份上了,此舉才能打破僵局、擺脫困境。
結束語
中國13億人口,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基本國情。
笫一、依靠出口拉動,達到極限而回落
第二、依靠投資拉動,也難以為繼,但慣性不改。
第三、依靠內需拉動,決心不大、措施不力、收效甚微。
第四、建設覆蓋全民的平等的福利國家,是全面小康的必須,也是拉動經濟、穩定社會、改良政治的有效舉措。
第五、改革30多年來,已形成以發展為旗號惠及少數人的格局,打破這個格局需要決心、智慧和勇氣。
第六、中央權威要用在改革分配、改善民生、健全保障上,得到民眾的支持,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
第七、繼續重經濟、輕社會,重發展、輕分配,重投資、輕民生,重建設、輕保障的老路子,經濟成果不能惠及全民,公共服務不能均等,大多數人的消費能力不能提高,必然經濟下滑、落入陷阱,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社會矛盾加劇,執政根基動搖。
第八、建議制訂民生長遠規劃,改變一年辦幾年實事的零敲碎打的做法,目標化、制度化解決民生保障,為建設覆蓋全民的平等的福利國家,為真正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