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行簡政之道,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注重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的問題。
●我們要厚植創新沃土,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企業家創新精神,調動全社會創業創新積極性,匯聚成推動經濟發展的磅礴力量。
●要堅持廉潔履職,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嚴厲整治各種頂風違紀行為。加強行政監察,推進審計全覆蓋。以減權限權、創新監管等舉措減少尋租空間,鏟除滋生腐敗土壤。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國際國內兩個方面的困難。從國際上來看,主要是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乏力。2015年全球經濟只有3.1%,2016年大體可能在3%左右。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因為經濟增速換擋,我們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現在面臨的巨大問題是產業結構嚴重不適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業眾多,制造業整體科技含量不高,創新因素不足等等。
面對這些困難,我們要采取適當的政策措施,積極破解。具體來說,2016年我們要做好八方面的工作。
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要適度擴大財政赤字。這里最重要的是減稅降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減稅。減稅涉及三個方面,主要是減輕企業負擔。中國的企業負擔很重,國家財政部曾經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們的財政賦稅達到了40%以上,還不包括很多的費。世界上許多國家,比如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其財政稅負平均只有25%。
要讓企業減輕負擔,主要是采取三項措施。一是全面實施營改增,從5月1日起,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二是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歸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水利建設基金等免征范圍。三是將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從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這三項,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所做的分析,將減少企業和個人的負擔達到5000多億元。
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我們現在的廣義貨幣大概凈140萬億,比我們經濟總量GDP兩倍還多。很多國家只有一倍多。貨幣太多了,很多的動產就要重新議價。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這里面很重要的是簡政放權。政府機構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我們不斷在減,又不斷在增長。所以我們提出要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要行簡政之道,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注重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的問題。同時,要公布地方政府權力和責任清單。權利與職責的邊界清晰很重要,要有一個透明的權力清單。很多情況下,好事大家都搶著去做,有爭議的事,很費心的事情沒有人愿意去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簡政放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釋放社會的創業創新潛能。我們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釋放創新的潛能,那就無法落實創新的精神。要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要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
同時,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F在科技管理體制,面臨很多的問題,比如說財政的報銷問題。很多的科研是有勞務費的,但是這個勞務費卻沒有明細。
我們要厚植創新沃土,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企業家創新精神,調動全社會創業創新積極性,匯聚成推動經濟發展的磅礴力量。創新最重要的是要思想上的創新,要有思想市場的形成。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去世之前曾經給中國提出了十大忠告,其中一個就是缺乏思想市場。中國要前進,思想市場的形成是至為關鍵的。我們不僅要寬容失敗,還要鼓勵“癡人說夢”“癡心妄想”,這些看起來的貶義詞,從創新的角度來說,恰恰都是褒義詞。中國30多年的發展,在很多方面的創新確確實實是不夠的。沒有創新的思想,中國要成為一個引領型的大國,是不可能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的去產能。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什么叫“僵尸企業”?就是這個企業可能創造不了效益,但是必須讓它生存下來,不然,馬上幾百個職工、幾千個職工的安置和就業就存在問題。所以,這里提出要積極穩妥地處理“僵尸企業”。要完善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要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于職工的分流和安置。
供給側改革中怎么改善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首先是提升消費品品質。為什么很多中國人跑到日本去買美國的馬桶蓋?跑到香港去買奶粉?這些東西中國大陸也都有,但是消費者對這些東西不放心或不滿意,你的供給與需求是錯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讓你的供給與百姓的需求相對應。
深挖國內需求潛力開拓發展更大空間
中國的消費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之后,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一動力,應當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個人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在這方面寫的是非常到位的,就是要進一步深挖國內的需求潛力,來提升中國經濟整體的發展水平。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提升消費的措施,比如說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強旅游交通,推進新型城鎮化,推進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等等。都是有利于推進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的。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傳統農業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潛力不大。要使農民能夠持續增收,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
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實現合作共贏
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帶一路”建設,在區域發展過程中,中國現在有三大戰略,一個就是“一帶一路”建設,第二個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第三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耙粠б宦贰焙臀覀児糯鷼v史上曾經形成的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是有關聯的。現在,“一帶一路”涉及全世界65個國家和地區。
“一帶一路”65個國家,經濟不是太發達,都是處在工業化的中期,但是他們有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人口是44億,占全球人口的63%,經濟只占全球的30%。這些地方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恐怖主義盛行,宗教勢力比較猖獗。而且這些地方法治意識不太高,契約精神不強,另外,這些地方國家政體的變動也很大,有時候一個變動,很多賬就不承認了。所以在這些地方投資需要謹慎。
“一帶一路”涉及中國18個省,主要涉及新疆、重慶、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廣西、云南、西藏,還有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涉及的上海、福建、廣東、浙江和海南。陸上絲綢之路從古代的長安算起,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到中亞到阿富汗到伊朗到地中海,最終是到羅馬,全長是6400多公里。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廣東、廣西等港口為起點,從中國的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島,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這兩條線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帶一路”這個大的倡議是非常正確的,關鍵是我們在實施時要慎重、審慎地推進,要以項目為基點,成熟一個做一個,而不是一蹴而就,迅速在65個國家和地區都進行開發,那是不現實的?,F在面臨的風險也很大,我們在很多的時候,在有些國家的投資血本無歸,由于這些國家的內亂、內戰,導致很多海外投資的風險性大大增長。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
我們現在的環境問題比較糟糕,中國要建設美麗中國、生態中國,環境治理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監督。我們長期以來對環境治理監督不夠,所以這次提出要重拳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污染,要加大監督的力度。很多地方的黨政部門,還是短期的政績觀, GDP至上。我們過去干部的業績考核以GDP作為主要的考核標準,導致了重增長輕生態,一個領導人來了,就想做一番政績拉來很多的工程,這個工程可能對當地的經濟會帶來持續的增長,但是有可能給這個地方的生態帶來災難。
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
教育、就業,關系民生。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對貧困家庭學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落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等等一些政策。政府工作報告里還提出了,要精準性扶貧,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發展所帶來的好處。
要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要改革醫保的支付方式,要鼓勵社會辦醫,要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現在我們的改革,一個很重要的底線,就是不能以侵害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這樣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政府有很明確的精神,要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切實改善民生。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
政府自身建設是整個改革中最重要的環節,政府的改革,很大的一個問題,是要依法履職,因為我們現在的民告官,政府的敗訴率越來越高,敗訴率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識在加強。同時,政府的有些做法,沒有納入到法治的軌道。政府如何依法履職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各級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級人大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社會的輿論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堅持廉潔履職,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嚴厲整治各種頂風違紀行為。加強行政監察,推進審計全覆蓋。以減權限權、創新監管等舉措減少尋租空間,鏟除滋生腐敗土壤。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向基層延伸,堅決糾正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定不移地懲治腐敗。
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要“走出去”,但是很多國際因素的不確定,影響了中國的全面對外開放。國內方面,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我們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
綜合判斷,中國的發展,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所以“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把握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的深刻變化,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尊重規律與國情,積極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要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