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81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暨2016新興經濟體智庫年會開幕式在??谡匍_,論壇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主辦,主題為“結構性改革釋放增長新動力——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論壇上發表演講,就中國發展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突出特點是“穩”
彭森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今年以來,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發展改革任務十分艱巨。
從全球看,國際經濟格局仍在深刻調整,經濟復蘇之路曲折緩慢,新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不斷顯現。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分化,應對經濟下行的政策空間有限;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抬頭,發達經濟體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增多,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
從國內看,中國政府認真總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為了解決經濟增速變化、結構調整、動能轉換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戰略,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同時尋找平穩健康發展的答案。在供給發力、需求加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作用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保持在合理區間,年初預計的經濟社會主要目標有望完成,為“十三五”良好開局打下基礎。
彭森指出,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的突出特點是“穩”。一是經濟下行的趨勢緩中趨穩。二是是結構調整穩中有進。三是開放型經濟穩步提升。而同時,中國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鞏固,穩中承壓,進中有難。一是穩增長難,二是財政收支平衡難,三是平衡發展難。
“總的來看,上述困難和問題的直接與間接影響還在持續,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沖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應該清醒地看到,國際國內總需求不足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基本狀況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支撐動力依然不足,經濟企穩趨好的可持續性不強,持續慣性回落的風險仍然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任重道遠?!?彭森表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扣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的階段特征,以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以結構優化要素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彭森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通過深化改革培育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既有國際因素、周期性因素,也有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因素,而供給側的最大問題,正是制度供給不足,束縛了實體經濟的創新動力,導致全要素生產率和潛在增長率不斷降低。為了保持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改革為根本手段,清除不利于生產要素供給和合理配置的體制障礙,實現新的動能轉換,培育新的可持續的增長動能。
彭森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近期的結構性改革是按照問題導向的原則,完成‘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但其遠期的目標則應是按目標導向的原則,在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加快建立更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span>
他表示,一方面,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任務要避免行政化、部門化、碎片化的傾向,堅持依靠市場、靠創新、靠競爭的力量。另一方面,一些基礎性關鍵性的重大市場化改革決不能放松。要加快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認真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破除一切行政壟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合理劃分界定中央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緊緊圍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打通“三塊地”改革試點,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等。這類目標導向的改革必須盡快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
彭森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是對經濟全球化的新貢獻。中國一直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也是“新全球化”的改革者、推動者?!肮┙o側結構性改革與全面擴大開放互促共進,要求我們妥善處理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關系,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他指出,既要轉移富余產能,又要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向中高端邁進;既要走出去對外投資,又要繼續引進先進資本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為此,必須破除對外開放的制度性壁壘,主動與全球貿易規則對接。同時,中國還要積極參與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建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共同構建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釋放世界經濟長期增長的潛力,推動“新全球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