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屆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于2016年11月4日-5日在深圳舉行,主題為“創新與‘十三五’”。
大梅沙論壇由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創立并主辦,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總方向,秉持理性、開放、創新的理念,聚焦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進程,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力爭成為國內外有重第三屆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設有中國金融改革論壇、中國科技創新論壇、社會轉型與制度創新、國企改革與發展論壇、中國教育改革論壇等八場專題論壇和媒體領袖對話等交流環節。 厲以寧、吳敬璉、許小年、陳志武等學者,以及南非共和國前總統德克勒克等百余位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政商學界精英出席。
在11月4日下午的專題論壇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發表了題為“實現十三五最大的新動能”的演講。
鄭新立認為“十三五”最大的新動能是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主要是通過城市的帶動作用、工業的帶動作用來加快農業的現代化,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的步伐?,F在城鄉居民收入2.7:1,最低的是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是1.7:1,如果到2020年,全國能夠達到浙江的水平,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縮小到1.7:1,我們6億多農村人口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城鄉矛盾能夠大大緩解,最主要的是將釋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十三五”這件事如果做好了我們就不會發愁經濟下行了,經濟就會出現持續的、健康的增長局面,7%到8%的增長速度可以保持到2030年。
鄭新立還表示,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特別是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人才的積累、知識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目前以新技術帶動的新經濟,它的比例占GDP比例不到10%,即使新經濟以兩位數的增長,如果傳統產業處于低迷狀態,新經濟不足以打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所以對于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也不可急于求成。
以下為鄭新立的演講實錄:
鄭新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十三五”是中國發展的關鍵階段,因為我們正處在由中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爬坡階段,如果能夠實現“十三五”的目標,也就是雙倍增,人均GDP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我們到2022年,算到2022年人均GDP按照市場匯率來計算,就可以達到1.2萬美元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分界線,13億人就能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當前我們的發展遇到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經濟下行已經經歷了六年,今年三季度增速下行已經停止,前三季度都保持了6.7%的增長速度。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問題,突出的是我們投資結構出現了巨大的反差。一是國有投資和民營投資出現了巨大的反差,國有投資增長25%,民間投資出現了負增長和2%的低增長;二是房地產的投資和制造業的投資出現了巨大的反差,我們最近兩個月銀行貸款大部分流入房地產,制造業的投資六、七月份出現負增長,八月份回升到2%左右,仍然低迷;三是海外投資暴增,國內投資增速緩慢,上半年海外投資同比增長67%,國內投資增長速度只有10%左右。投資結構上的三個冰火兩重天我覺得孕育著風險,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當前在宏觀調控上需要把握好三個辯證關系:
1)近期和長期的關系:長期的發展目標不能夠拿到年度計劃里面實現,對于長期的發展目標不能期望它在一兩年、三兩年或是一個五年計劃就能全部解決,比如說我們要實現產業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資源密集型為主轉變到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主,沒有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努力是不可能的。
2)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一方面我們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另外也要擴大內需,把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釋放出來。
3)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海外投資固然重要,但是國內投資才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所在,只有擴大國內投資才能夠拉動內需,拉動國內經濟的增長、增加就業,而且內需的擴大、國內增長的態勢好了才有更多的力量到海外投資。
所以宏觀調控上把握好這三個辯證關系,尤為重要。
就“十三五”還剩四年多的時間來看,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釋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現在看來新動能大體有四個:
1、我們要通過推行投資體制改革實行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模式(PPP模式)來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但是公共產品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投資高峰期我覺得已經過去,因為我們已經建成了全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網和高鐵網以及無線網絡,基礎設施的投資也不能過度超前。
2、第三產業的發展已經經歷了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十多接近百分之六十,第三產業將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第三產業的發展容易增加第二產業的成本,由此它對經濟拉動作用有限。
3、通過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進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能,這個動能可以說是帶有根本性的,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特別是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人才的積累、知識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目前以新技術帶動的新經濟,它的比例占我們GDP的比例不到10%,即使新經濟以兩位數的增長,如果傳統產業處于低迷狀態,新經濟不足以打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所以對于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也不可急于求成。
4、我認為“十三五”最大的新動能是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主要是通過城市的帶動作用、工業的帶動作用來加快農業的現代化,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的步伐。我們農業的效率現在很低,有2.2億農業勞動力,去年我們農產品的進出口有400億美元的逆差, 直郵22萬農業勞動力,是中國農業勞動力的千分之一的荷蘭,2015年農產品出口順差400億美元??梢娢覀冝r業的效率仍然很低,通過農業的現代化釋放農業的富裕勞動力,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可以帶來很大的投資需求,包括農業機械、農用資料等需求,來加快農業現代化。
二是做好新農村建設,中西部的農村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十多年前外交官給中國的評價說,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評價并不為過。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這樣可以帶動巨大建筑方面的需求,對建材的發展具有拉動作用。
三是做好農民工的市民化,農民工有2.8億人,留守兒童6000萬,留守婦女4000萬,留守老人4000萬,現在處于全家分離狀態的有4億人口。習近平總書記講“改革要精準對接發展所需、精準對接人民所向、精準對接基層所盼”,對于這4億家庭分離的人口來講,他們朝思暮想的是全家團聚,我們通過農民工的市民化圓全家團圓夢,可以帶來巨大的需求,讓農民工可以買得起房,拉動需求,同時會拉動城市的基礎服務、基礎設施的發展。
搞好這三件事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核心是改革農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包括農村的宅基地,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提出改革農村土地制度的具體部署,賦予農民對農村土地的法人財產權,所有權歸村集體,法人財產權歸農戶,農戶有了法人財產權,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就可抵押、擔保、轉讓,有利于土地進入市場,實現市場化。
我們農村發展滯后,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農村市場化的改革之后,城市的市場已非常發達,城市的各種資源都已經實現市場化,而農村生產要素只有半市場化甚至沒有市場化,商品生產要素就朝市場化程度高的地方流去,原因是市場化程度高的地方生產要素可以在市場交換,通過市場交換可以獲得更多的交換價值,因此我們的勞動力、土地、資本源源不斷的由農村流到城市,城市的技術、人才、資本流不進農村,城鄉市場中間存在堰塞湖單向流動,按照城市到農村流不進去,通過架設土地這個平臺,撬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打破城鄉資本的堰塞湖。如果“十三五”時期,我們以農村的三塊地為質押,撬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20萬億,投入到農村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工的市民化,農村的面貌就能迅速改變,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現在城鄉居民收入2.7:1,最低的是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是1.7:1,如果到2020年,全國能夠達到浙江的水平,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縮小到1.7:1,我們6億多農村人口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城鄉矛盾能夠大大的緩解,最主要的是他將釋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十三五”這件事如果做好了我們就不會發愁經濟下行了,經濟就會出現持續的、健康的增長局面,7%到8%的增長速度可以保持到2030年。所以關鍵在于加快城鄉一體化的改革。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一體化有一個重要講話,他提出新五化的概念,我們要努力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實現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實現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實現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最關鍵的是城鄉居民基本權利平等化,目前突出的是兩個不平等:一是財產權益不平等,城里人的房子、土地完全商品化了,特別是北、上、廣、深的居民最近房價暴漲,財產性收入、財富效應凸顯,城鎮房產價格差異造成財產權益部評定。二是戶籍上的不平等,農民工盡管為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在城里干了二十年、三十年,由于他農村的戶口還是分享不到戶籍人口所享受到的城市各種公共服務,所以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要通過改革使城市的過剩資本不是流向房地產,也不是流向海外,而是流向農村,加快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這是“十三五”的根本,“十三五”如果我們能大大的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經濟就能保持穩定的增長。
最近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和中采辦在浙江召開了特色小鎮的座談會,加快特色小鎮的建設,我認為這是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就是要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周邊地區,在一小時生活圈的范圍內選擇一些條件好的小鎮,鼓勵城市里的企業、大學、研究機構、醫院遷到這些小鎮,像德國一樣打造一大批特色小鎮,德國是城市化高度成熟的過程,城市化率百分之九十幾,70%的人住在小城鎮,如果我們能建設一批小城鎮、特色小鎮,作為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就能帶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