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暨新‘巴山輪’會議·2016”于11月26日-27日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出席并演講。
在談到國際形勢時,彭森表示,英國的脫歐和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給全球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和不穩定的因素。隨著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速有所回暖,美聯儲年內加息將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新興經濟體持續面臨資本外流、貨幣貶值的壓力。
在談到國內的供給側改革時,彭森表示,為了保持平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以改革為根本手段,清除不利于生產要素供給和合理配置的體制障礙,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培育新的可持續的增長動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近期的結構性改革是按照問題導向的原則實現“三去一降一補”,但遠期的目標應是按照目標導向的原則,在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一方面在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任務時,要避免行政化、部門化、碎片化的一些傾向,堅持依靠市場,依靠創新和競爭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不忘初心,一些關鍵性的重大市場化改革絕不能放松。如在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價格體制、土地制度、社會保障、構建開放性經濟的新體制等方面,必須盡快取得重大進展。要加快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認真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破除一切行政性壟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合理劃分、界定中央地方財政實權和支出責任,充分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緊緊圍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打通三塊地改革的試點,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等等。這類目標導向的改革,必須取得突破可持續性進展。
以下為演講實錄:
彭森: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接受邀請來參加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首先我代表中國經濟改革體制研究會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今年是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政府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首先我想就國際國內當前的形勢和目前改革的一些進展做一個簡短的介紹。
從全球看,國際經濟格局仍然在進行深刻的調整,經濟復蘇之路曲折緩慢,特別是今年英國的脫歐和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給全球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和不穩定的因素。一個特點是經濟復蘇不及預期,IMF去年10月以來曾經三次下調了全球的經濟增長預期,最新的預期是今年增長3.1%,主要經濟體的增速仍然在低位徘徊。巴西、俄羅斯仍未走出衰退。今年全球的貿易預計增長1.7%,連續五年低于全球的經濟增速,這是幾十年沒有發生的情況。
第二個特點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在分化,應對經濟下行的空間有限,歐盟、日本等國實施的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并沒有明顯地促進消費和提升。今年采取負利率貨幣政策的國家經濟總量已經占全球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以上。隨著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速有所回暖,美聯儲年內加息將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新興經濟體持續面臨資本外流、貨幣貶值的壓力。
第三個特點是近年來,反全球化的趨勢在抬頭,發達經濟體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增多,多邊貿易體系發展面臨著瓶頸,WTO的報告顯示,2015年10月至今年6月,二十國集團一共實施145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21項。英國脫歐和美國政策大選都進一步改變全球貿易和投資一體化,勞動力流動和移民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使全球的結構性問題解決更為困難。此外全球的金融體系脆弱性增大,金融市場敏感增大,地緣政治風險加劇,恐怖襲擊頻發等,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一些影響。
從中國國內看,中國政府認真總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經驗教訓,為了解決經濟增速變化,結構調整,動能轉換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同時尋找平穩健康發展的答案,在供給發力,需求加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作用下,今年前十個月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保持在合理的區間。年初預計的社會經濟主要目標有望完成,將為“十三五”開局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中國今年經濟運行的突出特點是一個“穩”,一是經濟下行的趨勢緩中趨穩,GDP增速連續三個季度6.7%,一至十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3%,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3%,都比今年上半年略有回升。就業和物價形勢也比較穩定,以美元計價的外貿進出口下降了7.5%,比上半年收窄了1.5個百分點。幾個先行指標也有所改善,PPI從九月份開始,結束了長達54個月的下降態勢,十月份上漲1.3%。發電量、貨運量、工業利潤都有所增長。
二是結構調整穩中有進,發展新動能快速成長。今年前十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十月高技術的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分別增長了10.5%和10.1%。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了73.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總產值54.1%。前八個月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23.860, 0.20, 0.85%)、集成電路等產量分別增長84%、33%和17.9%。
三是開放性經濟穩步提升,一帶一路戰略順利推進。已累計與43個國家和國際貿易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和協議,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模式。新設遼寧等七個自貿實驗區,中國正在由貨物出口大國發展為對外投資的大國,今年一到十月,對外非金融直接投資1459.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3%。人民幣10月1日正式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增強了全球儲備貨幣的穩定性。
G20峰會成功召開,中國主導提出了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理念,獲得了共識。同時中國經濟起穩的基礎還不牢顧,進中有難。一是穩增長難,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很大,經濟增速換擋,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長受到制約,一至十月僅增長2.9%。二是經濟走勢分化嚴重,區域間經濟、產業、房地產等分化嚴重,需要大力度地進行結構性調整。與此同時,經濟下行壓力和低利率環境下,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房地產和資產泡沫限制貨幣進一步擴張,實體經濟困難與資金的脫實相虛矛盾交織,金融債務的欠債風險仍在上升。
總體看,上述困難和問題的直接和間接影響還在持續,一定程度上會對沖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應該清醒地看到,國際國內總需求不足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基本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升動力仍然不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
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的工作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而長期的工作重點是通過深化改革,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給。在去產能方面,中國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充分發展的意見,提出用三到五年的時間退出煤炭產能五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的目標。中央財政設立一千億元的專項將補資金,用于去產能過程中的職工安排,推動重點企業兼并重組,今年有望去產能的計劃。
在降成本方面,提出要合理地降低企業的稅負,取消減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2015年以來,五次降息,累計降低利率1.25個百分點,四次降準,一次定向降準,釋放流動性。合理降低企業社保交稅。前八個月企業財務成本下降6.2%,其中利息支出下降8.3%。
另外在去庫存和補短板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進展,在去杠桿方面一些方案正在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還是改革,核心是機制、體制的創新,最終的目標是通過深化改革,培育中國經濟增長的新機制、新動能。改革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了換擋調整期,增速從2010年的10.4%一路下行今年的的6.7%。盡管近年來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需求刺激政策,包括增發貨幣、降息降準等等,但傳統增長動力正在衰退,需求側調控政策的效應不斷遞減,高投資、高消耗、高出口拉動經濟的舊模式已不可持續。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既有國際因素,周期性因素,也有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因素,而供給側最大的問題正是制度的供給不足,束縛了實體經濟的創新動力,導致全要素生產力和潛在增長能力不斷地降低。為了保持平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以改革為根本手段,清除不利于生產要素供給和合理配置的體制障礙,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培育新的可持續的增長動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近期的結構性改革是按照問題導向的原則實現剛才講到的三去一降一補,但遠期的目標應是按照目標導向的原則,在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所以一方面在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任務時,要避免行政化、部門化、碎片化的一些傾向,堅持依靠市場,依靠創新和競爭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不忘初心,一些關鍵性的重大市場化改革絕不能放松。如在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價格體制、土地制度、社會保障、構建開放性經濟的新體制等方面,必須盡快取得重大進展。要加快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認真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破除一切行政性壟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合理劃分、界定中央地方財政實權和支出責任,充分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緊緊圍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打通三塊地改革的試點,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等等。這類目標導向的改革,必須取得突破可持續性進展。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事業,也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和社會實踐。改革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必須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開拓創新。新時期的改革還要堅持依法治國,使各項改革都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這次論壇聚焦市場公平競爭與反壟斷,是關系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成熟確立和正常運行的一個重大課題。希望聽到國內外專家的真知灼見,為中國改革和轉型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