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以結構性改革為目標的社會體制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2020年經濟轉型正處在歷史關鍵點,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轉型升級的實際進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25日在北京召開的由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商務印書館共同主辦的《中國改革與發展熱點問題研究(2017)》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上表示。
社會體制是國家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而對社會服務和管理做出的一種制度安排,是組織社會生活、建構公平正義社會的基本制度。社會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體制,包括,政府切實履行社會服務和管理職責,公眾積極參與各項社會事務,自治和他治協調配合,法治保障堅實有力。
經濟轉型升級實際進程決定能否建成小康社會
遲福林說,我國現在經濟發展、經濟轉型正發生一些趨勢性的、歷史性變化,經濟結構性改革開始成為經濟生活主題?!霸谶@樣背景下,以經濟轉型為目標,深化結構性改革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其所蘊藏的經濟增長新動能、對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決定性作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利益結構沖擊的深度和復雜程度而言,都不亞于1978年我們開啟的改革開放進程?!?/span>
遲福林說,2020年經濟轉型正處在歷史關鍵點,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轉型升級實際進程。產業正處在由工業主導向現代服務業主導的歷史關節點,到2020年能否形成或基本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發展新經濟、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首要條件。
消費正處在由物質性消費為主,向服務性消費為主的歷史轉變關節點。到2020年,城鎮居民能否在健康、醫療、文化、教育、信息、旅游等服務型消費上突破,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經濟增長最大潛力之所在。
“如果到2020年,城鎮居民的服務型消費能達50%左右,會釋放數十萬億發展潛力。”遲福林說。
城鎮結構也正由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轉型,到2020年能否由城鄉兩元戶籍制度,向全社會統一居住證制度轉變,從而奠定城鄉一體化重要制度基礎。這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
遲福林表示,對外開放結構正處在由貨物貿易為主,向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轉型歷史關節點,服務貿易所占比重能否在2020年達20%以上,能否在服務貿易上保持優勢。這既是我們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重要問題,更涉及到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到底能扮演什么角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條件。
結構性改革決定經濟轉型進程
遲福林認為,經濟轉型升級決定經濟增長前景,到2020年能否接近高收入國家基本標準,為進入高收入國家打下決定性基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轉型的實際進程。
“比如說釋放服務型消費結構變革的巨大潛力,我們現在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已超過60個點,服務型消費到2020年城鎮居民達到消費比重50個點,農村能占35-40個點左右,我們至少還有幾十萬億消費需求要釋放,使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穩定在65-70個點,形成穩定的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新格局。”遲福林說。
遲福林說,城鎮化釋放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不可小覷,如果在全面落實農民土地財產權基礎上,全面取消城鄉兩元戶籍制度,實現小康社會要求的以居住權為主要標識的居住證管理,可能至少有幾十萬億到上百萬億市場潛在需求。所以經濟轉型升級決定我們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前景,不僅決定未來四年、五年,更決定未來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期的轉型。
遲福林說,結構性改革決定經濟轉型的進程。經濟轉型涉及的發展方式、涉及的利益結構矛盾相當嚴重,中國社會發展到這一步,稅收結構和經濟轉型進程相適應,需要做出一些重要調整,制度性的結構性矛盾是整個經濟轉型的重大掣肘。
遲福林認為,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投資消費、政策體制等矛盾,首先要進行稅收結構改革,減輕企業稅負,發展實體經濟。其次要開放服務業市場。服務業市場開放程度遠滯后于工業領域,服務業市場不開放,服務貿易上不去。
“如果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占比能達60%,并且60%-80%左右在服務業從事職業,那么我們的中產階層將會大大提升?!边t福林說,還要盡快推進教育結構改革。以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社會發展為目標,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盡快改進教育結構。人才競爭或成發展新型經濟掣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