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趙艾: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1-07-24 01:18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和任務。下面就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談幾點意見。

 

一、城市治理,首要任務是根治“城市病”

 

“城市病”有哪些呢?

 

不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出現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物價過高等“癥狀”。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后、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城市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宅短缺、土地緊張;城市的風景旅游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色情、毒品、偷盜、搶竊等社會治安和犯罪問題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給居民的生活質量甚至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使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處于失衡和無序狀態,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居民生活質量下降和經濟發展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病幾乎是所有國家城市化過程中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

 

城市治理現代化,必須面對并花大力氣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解決的辦法集中起來,可概括為四個詞八個字:改革、開放、創新與共享。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城市治理發生“化學反應”

 

11月26日召開的中央深改委第11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軸”和“主線”。強調推動各項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攏,讓各項改革相得益彰、發生化學反應。要注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對標對表,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抓手,結合四中全會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一體推動、一體落實。改革已建立制度框架的,要對照四中全會精神繼續鞏固完善,建立長效機制;正在探索的要狠抓攻堅克難,實現突破,做好總結提煉、形成制度安排;有待謀劃推出的,要大膽改革創新,及時研究制定方案。

 

上述精神是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精神的進一步闡釋。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自覺對標對表。抓住守正與革新兩個“牛鼻子”,深入推動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實現規劃、建設、運行、管理一體化的全流程治理。所謂“化學反應”就是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守正即堅持與鞏固,不動并加固四梁八柱、“承重墻”。革新即完善發展,不破壞、不影響主體結構的革舊鼎新。能破則破、能改則改、能“加建”則建。打造效率城市、協調城市、有序城市、集約城市。

 

(一)效率城市

 

效率城市就是充滿創造力、競爭力、推動力的城市。集中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效率上,包括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科技發明和成果利用效率、資本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交通通勤效率、公共服務提供效率、社區管理效率等。就是有活力的高質量發展的城市。

 

(二)協調城市

 

城市治理現代化無疑是要實現經濟、環境與社會協同發展、可持續發展。城市治理需理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對城市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的發展設置可為與不可為邊界,使城市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三者相互協調。

 

(三)有序城市

 

城市治理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理順關系。主要理順城市運行、執法和服務之間的關系,讓城市有規則、按規則運行,對違規行為依法處置。要厘清規則、職責邊界,管理方式科學,執法行為文明,服務意識濃厚等。認真治理相互扯皮、亂作為、胡作為和不作為亂象。使城市各環節、各方面有條不紊運行。

 

(四)集約城市

 

城市治理十分棘手的難題,是解決城市擴張的“攤大餅”無序蔓延問題。必須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使城市成為肌肉型緊湊城市,而不是虛胖型粗放城市。

 

三、全面擴大開放,增強城市治理“聯動效應”

 

城市治理必須全面開放,是對內對外的全方位開放。是增強各項開放舉措產生“聯動效應”的更大規模、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通過“聯動效應”使城市成為包容城市、國際城市、人文城市、暢通城市。

 

(一)包容城市

 

開放的城市必然是包容的城市。就是外來人不僅可獲得經濟物質條件的滿足感,還能迅速融入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生活圈子,安居立業,獲得深層次滿足感。城市的包容性既反映了城市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的人群的接納程度,也反映了城市不斷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生存和發展的要求,更反映了不同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能夠分享城市發展成果的程度。

 

(二)國際城市

 

城市國際化不僅是指城市發展為有國際化因素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或特大城市,而且包括建設有國際視野,與國際接軌,面向國際開放的中小城市。要強化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運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金、信息、技術、人才、數字、物流等要素資源,以積極參與、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為抓手,加快提高國際化程度。

 

(三)人文城市

 

一個城市的治理和發展,除了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完善的基礎設施、領先的科學技術等之外,還必須有文化內涵,能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11月4日視察上海時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四)暢通城市

 

城市“暢通”不僅是指交通暢通,更是指體制機制運行的暢通,人與人交往的暢通,信息、物流傳輸的暢通等等。要大刀闊斧破除影響暢通的體制機制障礙,消除阻礙各類生產要素暢通流動的行政壁壘。

 

四、全面加強創新,激發城市治理“傳導呼應”

 

黨的十九大之后我們提的“新發展理念”,首要的就是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11月22日在會見2019年“創新經濟論壇”外方代表時指出,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重大命題。創新成果應惠及全球,而不應成為埋在山洞里的寶藏。

 

所謂“傳導呼應”,就是各類城市治理要素通過創新相互呼應、傳導互動,從而實現創新驅動。也即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城市發展為信息城市、數字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

 

(一)信息城市

 

建設信息城市對城市治理現代化至關重要。建設信息城市的核心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包括大力發展信息基礎設施,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水平,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力度,推進企業信息化及電子商務,高度重視信息產業的發展等。

 

(二)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的基礎是信息城市,但又不同于信息城市。建設數字城市會大大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加強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提高 "數字覆蓋率"、"數字分辨率"、"數字傳輸速率"和"數字鴻溝差異率"。要高度重視基礎數據庫建設,充分采集城市發展各類信息。發揮電子政府、數字政府的主導作用。建設全方位、多等級和虛擬化的電子商務系統。數字城市會使城市的自然資本、貨幣資本、人力資本、生產資本、社會資本和政治資本更加優化配置。

 

(三)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需要更高治理水平。包括通過物聯網基礎設施、云計算基礎設施、地理空間基礎設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社交網絡、綜合集成法、網動全媒體融合通信終端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在城市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通過價值創造,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實現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深度融合。

 

(四)低碳城市

 

建設低碳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城市為榮,關注和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代價最小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性的舒緩包容。低碳城市已開始成為城市品牌的新高標。開發低碳新能源,清潔生產,綠色規劃,綠色建筑,循環利用等等,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全面推進共享,形成治理成效“連鎖感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所謂“連鎖感應”就是綜合的、整體的、相互之間有感應的治理成果的有機共享。通過“連鎖感應”形成平安城市、生態城市、健康城市、和諧城市。

 

(一)平安城市

 

城市治理首要任務是解決好城市社會治安和社會公共安全問題。這種治理是一個特大型、綜合性非常強的管理系統,涉及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應急指揮等需求,而且還涉及災難事故預警處置、安全生產監控處置等諸多方面。概括講,就是通過三防系統(技防系統、物防系統、人防系統)建設,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

 

(二)生態城市

 

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這里所謂結構合理是指適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環境質量,充足的綠地系統,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功能高效是指資源的優化配置、物力的經濟投入、人力的充分發揮、物流的暢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社會關系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力協調。

 

(三)健康城市

 

城市治理,要從城市規劃、建設到管理各個方面都充分滿足居民對人的健康的基本需求,保障廣大居民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還包括飲水安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垃圾分類處理、空氣質量、疾病預防診療等。建設健康城市的主要任務有:創建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滿足居民基本的衛生需求,提高衛生服務的可及性等。

 

(四)和諧城市

 

構建和諧城市,就是解決城市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問題:一是推動空間或區域和諧,在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建設、社區治理和服務等方面體現和諧。二是推動社會經濟和諧,要解決城市內部不平等,如不同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就業不平等、教育不平等、醫療不平等以及其他本應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均衡等。三是推動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解決居民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與自然環境不協調等問題。

 

總之,城市治理現代化事關整個國家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局。城市居民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等方面都體現著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質量。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用最管用的機制、最先進的技術、最有效的手段,推動治理機制現代化、治理手段智慧化、治理方式法治化,實現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法治環境、政務環境,不但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更讓城市居民得到實實在在好處,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根據作者在2019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社舉辦的2019中國城市大會上的主題演講整理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