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網易經濟學家年會(NAEC)今日舉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首次共同來華,與厲以寧、茅于軾等國內50位頂級經濟學家共同對話和交流。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在中西對話論壇二中表示,我國的生產要素市場還不完善,市場機制還不能充分發揮,突出問題是土地、資本、能源等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價格形成機制過多受到行政的干預。
高尚全指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后的體制性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從資源配置來看,生產要素市場還不完善,市場機制還不能充分發揮,突出問題是土地、資本、能源等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價格形成機制過多受到行政的干預。比如說,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在當前政績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和招商引資的手段,往往一屆政府把以后幾屆政府的土地都批出去了,結果就是鼓勵企業規模擴張,使得我國這樣一個土地資源稀缺的大國還有大量土地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
二是從市場主體來看,政府過多直接干預經濟活動,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企業投資自主權還沒有真正落實,主要問題是政府投資決策的機制不規范,政府投資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決策者不對決策后果負責,在當前的這種體制下造成了政府追求政績,政府官員忙于招商引資、上項目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且也與官員任期較短,投資往往集中在短期見效項目上,甚至不惜引入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的項目,真正需要政府關注的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恰恰投資不足,使得我國投資率居高不下,而且投資結構扭曲,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三是從財稅體制來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現行的分稅制使得本地財政收入出于就業考慮會容忍甚至鼓勵一些污染的項目,比如鋼鐵產能過剩了將近2億噸,在建的是五千八百萬噸,現在要壓縮富余的生產能力,但是很難,因為會影響到地方政績、影響到稅收、影響到勞動力就業,所以壓縮過剩產能比較困難。
高尚全認為,由于以上體制方面的原因,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從體制創新入手,重點推進以下幾個方面領域的改革:一是加快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要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盡快建立反映資源要素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產權邊界清晰的微觀主體,信價的完善,市場體制就是要實現由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運行機制向富有活力市場主導型經濟運行機制的轉變,加快推進生產要素市場化的進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基礎作用。
第二,要加快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改革的立場來看,我國發展方式專型的主要挑戰不在于經濟社會本身,而在于政府的決策和政府的轉型,要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消除政府擴張投資的沖動,增強其公共服務的功能,在當前干部考核的體制和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的行為更局限于追隨任期內的政績,特別是經濟增長指標,很少考慮下一屆政府的事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投資率過高的問題。所以解決的辦法還是靠改革,加快政府的職能轉變,積極推進政府從全能型政府、管制性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法制政府轉變。企業是自主創新的最佳主角,政府要當好自主創新的導演,盡心盡力地解決主角演出所需要的服務,就像演出中解決燈光的問題,主角是企業,政府要為企業創新創造環境。
三是加快以適應社會公共需求轉型為主的社會體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國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我國已經從私人產品短缺時代進入到公共產品短缺的時代,未來幾年社會體制改革要著眼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特別是以增加居民消費需求作為重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要努力擴大就業,鼓勵全民創業,要注重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來開啟農村市場,要依靠結構性的改革,通過政策創新、體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機制建設穩步推進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保證城鄉一體化不斷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第四,加快以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全方位的改革,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途徑,這要成為各個國家在后危機時代推進經濟復蘇和應對氣侯變化的基本共識。
以下是高尚全先生的發言實錄:
同志們、朋友們,下午好,很高興參加2010網易經濟學家年會。
剛才主持人講了我今天講的題目,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當中,中國率先實現了經濟形勢的總體回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充分肯定的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經濟回升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結構性矛盾仍然很突出。
所以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強調,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中國國際國內的形勢是我們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
下面我想講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長期滯后,體制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加快形成有利于加快發展方式的體制和機制。
先講第一個問題:中共中央在第九個五年計劃建議中就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15年來,雖然有不少變化,但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經濟發展仍然是粗放的,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建國六十年來,我國GDP增長了14倍,但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多倍。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后的體制性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是三個方面:
從資源配置來看,生產要素市場還不完善,市場機制還不能充分發揮,突出問題是土地、資本、能源等要素市場發揮滯后,價格形成機制過多受到行政的干預。比如說,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在當前政績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和招商引資的手段,往往一屆政府把以后幾屆政府的土地都批出去了,結果就是鼓勵企業規模擴張,使得我國這樣一個土地資源稀缺的大國還有大量土地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
二是從市場主體來看,政府過多直接干預經濟活動,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企業投資自主權還沒有真正落實,主要問題是政府投資決策的機制不規范,政府投資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決策者不對決策后果負責,在當前的這種體制下造成了政府追求政績,政府官員忙于招商引資、上項目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且也與官員任期較短,投資往往集中在短期見效項目上,甚至不惜引入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的項目,真正需要政府關注的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恰恰投資不足,使得我國投資率居高不下,而且投資結構扭曲,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三是從財稅體制來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現行的分稅制使得本地財政收入出于就業考慮會容忍甚至鼓勵一些污染的項目,比如鋼鐵產能過剩了將近2億噸,在建的是五千八百萬噸,現在要壓縮富余的生產能力,但是很難,因為會影響到地方政績、影響到稅收、影響到勞動力就業,所以壓縮過剩產能比較困難。
如何加快有利于形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由于以上體制方面的原因,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從體制創新入手,重點推進以下幾個方面領域的改革:
一是加快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要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盡快建立反映資源要素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產權邊界清晰的微觀主體,信價的完善,市場體制就是要實現由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運行機制向富有活力市場主導型經濟運行機制的轉變,加快推進生產要素市場化的進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基礎作用。
要抑制對生產要素過度需求引發的生產,最有效的是改變資源定價機制,加快形成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市場,由市場來決定生產要素價格,同時要完善經濟發展方針,轉變財政政策和制度,今年應當不失時機地征收資源稅改革,主要方向是擴大征稅范圍,提高征稅率,征稅防守由目前的存量計增改為存價計增,按照稅率百分之三的存價計增,我國原油稅的改革將從原來存量計增的5倍左右,這樣可以大大促進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
其次是要注重節能產品的開發,最近我去了廣州,比如現在的污水處理標準還是16年以前的,脫水率要達到百分之八十,現在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十五了,但標準還沒有修改,因此這樣就鼓勵了浪費。
最近我看到了政協的賈慶林主席關于表彰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講話,他講到,現在百分之六十五的技術創新、百分之七十五的專利,百分之八十的新產品由非公有制經濟來實現,拿華為公司來說,它已經加入到一百多個國際標準組織中,申請專利39000多件。我們有幾個加入了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大多數都是國有的,政府沒有投入一分錢的華為靠自主創新(實現了)。
剛才說了幾個數字,國有的往往還不如非公有制的,因為體制性原因,政府官員任命企業,都是有期限的,是短期行為,他在任期間主要考慮短期項目,研發新產品需要七八年時間,在他任期內就不考慮,這是和體制原因聯系在一起的。
第二,要加快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改革的立場來看,我國發展方式專型的主要挑戰不在于經濟社會本身,而在于政府的決策和政府的轉型,要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消除政府擴張投資的沖動,增強其公共服務的功能,在當前干部考核的體制和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的行為更局限于追隨任期內的政績,特別是經濟增長指標,很少考慮下一屆政府的事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投資率過高的問題。所以解決的辦法還是靠改革,加快政府的職能轉變,積極推進政府從全能型政府、管制性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法制政府轉變。
把政府職能轉到以提高公共服務為主的管道上來,創造有利于經濟發展轉變的制度環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后要落實到企業,所以現在全國各地都在貫徹中央工作會議精神,我最近去廣東,廣東專門開了十屆六中全會,廣東書記汪洋(音)同志提出,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經濟工作的頭號工作,要把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推動力。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最佳主角,政府要當好自主創新的導演,盡心盡力地解決主角演出所需要的服務,就像演出中解決燈光的問題,主角是企業,政府要為企業創新創造環境。
三是加快以適應社會公共需求轉型為主的社會體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我國已經從私人產品短缺時代進入到公共產品短缺的時代,未來幾年社會體制改革要著眼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特別是(以)增加居民消費需求作為重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要努力擴大就業,鼓勵全民創業,要注重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來開啟農村市場,要依靠結構性的改革,通過政策創新、體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機制建設穩步推進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保證城鄉一體化不斷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第四,加快以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全方位的改革,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途徑,這要成為各個國家在后危機時代推進經濟復蘇和應對氣侯變化的基本共識。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正式對外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一直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來)。
如此重大的應對氣侯變化的責任,使經濟發展面臨著空前挑戰,我們要利用這樣的機制加快全方位的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因為它涉及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各個領域,而且涉及到人們的思想、道德、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變革,政府在發展低碳經濟當中要加快職能轉變,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推動者、政策提供者和監管者,要切實把二氧化碳排放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加以考核。
改革人事干部制度,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和考核體系。
通過制度創新和立法,比如《能源法》、碳稅、碳交易、環境、金融制度、低碳產業政策等,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要理順政府、市場、企業和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發展低碳經濟當中的基礎性作用,要積極條件實現碳排放交易,建立和發展碳排放市場。
企業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排減的主體,發展戰略性綠色企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應當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重要產業,2009年中國汽車銷售火爆,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市場,在中國推進新能源汽車,以中國巨大的國內汽車消費市場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的路,甚至于顛覆傳統汽車產業的某種模式,同時要依靠全社會公眾的參與發展低碳經濟,建立低碳社會,因此必須形成全社會的共識。
要轉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養成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的意識和習慣。
我的發言完了,謝謝。
主持人:謝謝高先生,今天下午的三位演講嘉賓給大家談了很多非常熱點的話題,我們談到了中國持續發展的引擎,談到了糧食問題,匯率問題,政府職能的轉變問題、體制改革問題等等,接下來圓桌會議討論時可以就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