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難和抗震救災促使公眾的人性意識和公民意識空前高漲,社會心理環境短時期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對政府的期望值也在短時期內陡然提升,加快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公眾訴求和所依賴的社會心理氛圍悄然形成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發生大地震,政府和全國人民迅速投入了抗震救災行動。為了解公眾對四川地震的關注和支持情況、對抗震救災行動的評價,分析地震這個突發自然災害對當前社會心理環境的影響,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眾意見調查部于5月22-27日期間,就抗震救災話題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20個地市2648位城鄉居民進行了抽樣電話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并與兩個月前(3月22日 28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眾意見調查部常規調查(注)的結果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目前階段,地震災難和抗震救災促使公眾的人性意識和公民意識空前高漲,社會心理環境短時期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對政府的期望值也在短時期內陡然提升,加快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公眾訴求和所依賴的社會心理氛圍悄然形成。
一、公眾高度關注四川抗震救災情況
97%的公眾關注四川抗震救災情況。其中,81.9%的人關注程度很高,15.1%的人關注程度比較高。對四川地震不太關注的人只占被調查者的3%。91.2%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是經常長時間地收看有關抗震救災的報道。
電視是公眾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最主要的信息來源。94.1%的公眾通過看電視來了解抗震救災的情況。報紙和互聯網是電視以外比較重要的輔助信息來源。分別39.4%和34.2%的公眾通過上網和看報紙來了解相關消息。廣播聽眾占11.4%。
傷亡人數是公眾對整個抗震救災過程的最大關注點,關注的人數比例達29.4%。其他關注點依次是救援進程,災情,災民安置情況,捐贈情況,搶救出來的人數,學生兒童搶救情況,災區重建,救援人員達到情況,傷員治療情況,受災范圍,救災物資的供應情況,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抗震救災的指示部署,疫情與防疫情況。
二、公眾充分肯定新聞媒體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
93.0%的公眾認為這次四川抗震救災媒體報道的開放程度比以前有所提高。其中,53.4%的公眾認為開放程度明顯提高,38.6%認為開放程度有所提高。8%認為開放程度沒有提高。
91.4%的公眾認為這次四川抗震救災的電視報道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其中,39.8%的公眾認為這次電視報道完全能滿足自己的要求,51.6%認為基本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只有8.6%的公眾認為這次的電視報道不能滿足自己了解這次抗震救災情況的要求。
三、公眾對地震遇難同胞表示出強烈的人性關懷,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表示愿意為抗震救災出力。
95.5%的公眾表示自己在5月19日14時28分為四川災區的死難者進行了默哀。
93.4%的公眾在收看相關報道時因為感動而流淚。其中,71.4%的人表示已經記不清流淚次數。22%的能回答流淚次數,其中男性次數平均為4。18次,女性次數平均為6次,男女平均次數為4.85次。沒有流過淚的人只占6.6%。
這次抗震救災中最讓全國公眾為之感動的事件依次是:
① 軍人在救災中的勇敢表現(無提示提及率27.5%)
② 災區廢墟及孩子傷亡的慘狀(無提示提及率13.3%)
③ 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一線指揮救災(無提示提及率11.25%)
④ 救災過程和救人場面(無提示提及率10.27%)
⑤ 譚千秋等老師舍身救護學生(無提示提及率7.4%)
⑥ 災區人民表現出來的堅強(無提示提及率5.74%)
⑦ 全國人民通過捐錢、捐物、獻血等方式對災區的大力支援(無提示提及率5.1%)
⑧ 母親用自己的生命保護嬰兒并留下感人短信(無提示提及率4.76%)
⑨ 中華兒女表現出的空前團結(無提示提及率3.3%)
⑩ 男孩被救出后向解放軍敬禮(無提示提及率2.27%)
99.5%的公眾表示愿意為抗震救災出力。根據我們的調查,97.1%人為災區捐過款,4.7%的人捐過物,4.3%的人為災區獻過血,1.3%的人參加過宣傳和募捐等不同形式的支援行動。
如果災區需要,44.2%的公眾表示愿意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支援抗震救災,51.2%的公眾表示愿意再度捐款,17.6%的人表示愿意捐物,10.5%的人愿意當志愿者,9%的人愿意為災區獻血,3.3%的人愿意領養災區孤兒。
四、公眾要求通過監督使捐款能夠有效地用于抗震救災
關于抗震救災捐款的用途,參加過捐款和表示愿意再度捐款的被調查者中,51.2%的人希望抗震救災捐款主要用于災區重建,27.6%的人希望主要用于災區學校建設,21.1%的公眾希望主要用于安置災民,17.2%的公眾希望捐款主要用于兒童教育,10.6%的人希望捐款用于購買藥品,10.4%的人希望捐款用于撫養孤兒,10.2%的人希望捐款用于購買食物,7.8%的人希望捐款用于購買救災所需的物資,4.5%的人希望捐款能直接發到災民手中,4.2%的人希望捐款用于贍養災區孤寡老人,2.4%的人希望捐款用于撫恤死難者。另外,19%的公眾認為只要捐款被有效地用于抗震救災,干什么都行,4.8%的公眾希望捐款用于救治傷員等其它用途。
91.5%的公眾認為有必要對社會捐款的發放和使用過程進行嚴格的監督。其中,82.5%的人認為對捐款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很必要,9%的人認為必要性比較大,認為無所謂或沒必要的人占8.4%。
在如何監督社會捐款的問題上,42.5%的公眾希望政府機構(包括民政局、紅十字會、審計局)加強對捐款使用情況進行監督,35.4%的公眾認為新聞媒體在監督中應該發揮積極的作用,21.9%的公眾希望公開捐款的使用情況,8.6%的公眾希望聘請第三方機構對捐款使用情況進行審計,8.5%的公眾希望由捐款人組成專門機構參與對捐款使用的監督,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建議政府設立專門的賑災物資管理機構并開設專門的網站公布相關情況。
五、公眾積極評價政府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發揮的作用
96.5%的公眾肯定了政府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反映出來的應急反應能力。其中,77.2%的人認為政府的應急反應能力很好,19.3%的人認為政府的應急反應能力比較好,認為政府應急反應能力一般或比較差的人只占3.5%。與3月份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眾意見調查部常規調查的結果比較,公眾對政府應急反應能力的評價在短短兩個月內提高了15.89個百分點。
96.9%的公眾認為政府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說明政府增強了為民服務的意識。其中,64%的人認為政府的為民服務意識明顯增強,32.9%的人認為政府的為民服務意識有所增強,3.3%的人認為政府的為民服務意識沒有增強。與3月份的常規調查結果(80.36分)相比,政府的服務意識評分提高到92.14分,提高了11.78個百分點。
公眾對政府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的總體表現非常滿意,滿意程度為94.7分。與3月份常規調查結果相比,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六、 地震發生后,我國的社會心理環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同時對政府的期望值也被大幅度提高。
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得到提高。有55.7%的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明顯提高,38.1%的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有所提高,只有6.2%的人對政府的信任度沒有提高。
政府形象明顯改善。92.4%的公眾認為政府形象得到改善。其中,57.3%的人認為政府形象明顯改善,35.1%的人認為政府形象有所改善。認為政府形象沒有改善的人占7.7%。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個人形象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次抗震救災中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指揮救災,在98.6%的公眾中的留下了良好的個人形象。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形象得分高達95.99分,相比3月份的評分又有了明顯的提高。
民族凝聚力和社會信任感得到增強。98%的公眾認為這次抗震救災在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振奮民族精神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94.7%的公眾認為這次抗震救災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對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充滿信心。其中,公眾中77.1%的人對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很有信心,19%的人信心比較大。公眾對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信心指數為94.58分。
對辦好北京奧運會的信心影響有限。80.6%的人認為地震和災后重建不會對舉辦好2008北京奧運會產生不良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社會心理環境在短期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的同時,對政府的期望值也在短時間內被大幅度地提高。89%的公眾認為政府在其它領域的工作會有明顯的改進。其中,36.9%的人認為受這次抗震救災鼓勵,政府工作肯定會明顯改善;52.1%的人認為政府工作可能會有所改善。與3月份相比,公眾對政府的期望值從85.45分迅速提高到了94.88分。這可能意味著地震發生以后,公眾將按更高的標準來看待政府在下一步抗震救災中的表現,并期待政府在加強自身廉政建設、提高公共治理能力、進一步放開新聞監督等政治領域的改革步伐能得到加快。
七、公眾對做好下一步抗震救災工作的建議
關于迄今為止四川抗震救災工作的經驗教訓。93.8%的公眾認為有必要對抗震救災中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和反思。其中,79.3%的公眾認為很必要,14.5%的人認為比較必要,6.2%的人認為必要性不是很大。
關于地震預報。在回答“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地震預測的準確率還比較低。如果提前做出了正確預報,會減少災區的生命財產損失。如果發出了錯誤的預報,會引起市民一定程度的恐慌,造成一定的損失。權衡利弊,您認為應該提前預報地震還是不應該提前預報地震?”時,90.8%的公眾認為還是應該提前預報地震,2.8%的人認為反對提前預報地震。
其他建議。主要的是三個:提高建筑質量和抗震能力(無提示提及率7.3%)、改進地震預報工作(無提示提及率4.9%)、加快學校重建讓學生恢復學習(無提示提及率4.8%)。其次是做好捐款和物資的管理、防止貪污和浪費(無提示提及率3.3%),以及加快居民住房建設,讓災民能夠有房子?。o提示提及率3.2%)。其他的建議包括做好衛生防疫工作、繼續為災區捐款捐物、災民向適于居住的地區遷移、重視災民的心理治療、做好孤寡老人和孤兒的安置、災區重建中要做好科學規劃、加強對救災工作的監督、普及防災自救知識等。
八、結論
目前階段,地震災難和抗震救災促使公眾的人性意識和公民意識空前高漲,社會心理環境短時期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對政府的期望值也在短時期內陡然提升,加快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公眾訴求和所依賴的社會心理氛圍悄然形成。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我們在面臨如何應對災后新的社會心理環境的挑戰的同時,也遇到了30年來難得的一個順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機會。
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眾意見調查部從07年起每年在兩會結束后,用相同的問卷表格調查城鄉居民對社會政治形勢的評價、期望,以及對政府各項服務能力、表現的評價。07年常規調查的調查時間是3月22日--28日,被調查者是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592位城鄉居民,調查方式是電話調查。
(執筆人:婁健、楊冠三、馮楚軍,參與課題討論和調查實施的還有石小敏、魯利玲、袁緒程、杜珂、吳子連、于德海等)
附:關于本次調查的技術說明:
1、調查目的:了解公眾對四川地震的關注情況、對抗震救災行動的評價和態度;研究地震 對政府形象、社會倫理道德、未來發展信心、辦好奧運會的信心等的影響。
2、調查時間:全國哀悼日結束后的5月22-27日。
3、調查樣本: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20個地市的2648位16-69歲的城鄉居民
4、抽樣說明:隨機抽樣,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調查的抽樣誤差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