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地方改革

周林生:廣深科創走廊可延伸至香港 鏈接全球創新資源

時間:2021-07-24 00:57

  日前,《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正式印發。規劃提出在廣深莞三地構建“一廊十核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到2050年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成為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打造中國版“硅谷”。

  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對于今年以來熱議的粵港澳大灣區,對于廣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何意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下簡稱《21世紀》)獨家專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

  周林生認為,廣深科創走廊的打造是緊緊圍繞著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各個方面,從供給著力,串起區域內的“超級產業鏈”和激發企業家創造才能,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戰略支撐意義。同時,借力香港鏈接全球高端資源的優勢,廣深科創走廊或可進一步延伸,形成更開放的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

  推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

  《21世紀》:廣深科創走廊是以公路、城際軌道交通、地鐵等交通基礎設施為骨架搭建的城市間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如何看待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提出的意義?

  周林生:在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并未像以往一樣特別提及未來GDP增長目標。而是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加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未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再是實用型的粗放式、低層次的發展,而是提高經濟質量。而經濟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創新。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最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各類需要。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創新等,但科技創新地位和作用十分顯要。

  廣東這次通過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有利于在該區域形成重要的創新資源集聚區、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和開放型經濟提升發展區。如果深入考察建設手段與建設目標的關系,不難發現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打造是緊緊圍繞著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各個方面,其注重經濟質量與效益,從供給著力,串起區域內的“超級產業鏈”和激發企業家創造才能,其戰略支撐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從現實意義看,交通基礎設施聯通對經濟增長具有成本效應、資本吸引效應等。一方面基礎設施水平的提升,可改善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工作環境、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一個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會影響到后續資本投入的多少。較大的基礎設施投入能降低交易成本,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資本,加快當地的經濟增長;反之,較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使得交易成本增加,必然會減少私人資本的投入。

  科創走廊區域內是一個工業資源、創新要素集聚的區域,集中了產業及城市發展的主要空間和資源,因此是促進科技與產業要素緊密融合的“良好試驗田”。交通基礎設施的便捷化顯然有利于推動區域內科技應用和創新成果產業化,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同時以產業升級助力科技創新。

  《21世紀》:國際上有波士頓128公路、硅谷101公路等科創走廊先例。國際先例給廣深科創走廊的啟示是什么?

  周林生:“硅谷”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區域內高新技術企業內部的事業部創新及資本市場的活躍。企業高管對事業部員工的創新持一種寬容的態度,甚至向自己的員工提供風投資金,來助力員工孵化新的企業,分享股權收益。另一方面得益于高校教授積極創辦企業,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波士頓128公路起初為一條普通的靠近麻省理工學院的公路,由于麻省理工學院的產學研結合戰略,128公路上出現了幾家實驗室分離后所形成的公司;而后經歷二戰時期、冷戰時期,128公路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20世紀80年代后,128公路逐漸衰落,在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園中位居第三。美國128公路成功因素一是美國政府充裕的資金流入,二是以大學作為基礎。其衰退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政府采購漸減;從根本上看是園區創新文化的流失。

  這些國際先例給廣深科創走廊的啟示是多層次的:一是在全社會要鼓勵創新,并且寬容創新;二是要注重產學研的深度結合;三是要注重協同創新;四是從政府對創新領域介入的手段來看,應多注重對良好營商環境、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培養,而非直接補貼。

  由于政府及其科技項目專家委員會評審創新項目時受“有限理性”的制約,對識別產業的動態比較優勢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政府要一再健全科學評審機制和創新財政扶持方式,使有限的科創資金落實到“尖刀”項目、公共性強的重大項目。國際先例揭示,企業創新惰性、依賴性的形成,是一個地區發展的災難。就廣深科創走廊而言,其目前在高端產業的要素集聚、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環境創新、創新節點布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挑戰,這些方面也是廣深科創走廊下一步全方位地尋求突破與提升的要點。

  延伸成廣深港科創走廊

  《21世紀》: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廣東省科技廳提供給媒體的材料也提出,深化走廊與港澳地區合作,積極推動廣州、深圳、東莞三地科技計劃項目向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開放,共同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在科技創新方面,與廣州、深圳、東莞同處珠江口的香港,優勢在哪里?

  周林生:香港和廣州、深圳、東莞同處在珠江東岸,理論上能夠串成一條線。

  香港是開放的國際大都會,港澳的教育體系、科技研究和語言文化是與世界無縫接軌的。這使得港澳的高校很了解全球科技前沿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比如,香港有四所全球百強高校。這些高校的論文在國際上發表的層次、數量、引用各方面都比內地好;香港的高校密切參與全球科技研發,其本身就是全球科技研發的一部分;而內地的高校在參與全球科技研發方面還有差距。香港還具有多元文化優勢、全球金融中心等的種種優勢。

  內地的企業包括一些很優秀的企業與科技前沿與未來科技的對接成本高。許多企業對科技創新投入非常大,但這些研發投入往往比較狹窄,而當今很多科技領域是需要跨界研究的。企業的一己之力有限,相對而言,可能高校和研究機構更能夠告訴我們各個科技領域存在的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研究重點何在,研究方向是什么。比如,對華為的技術方向難題,香港高校的教授可能做不到,但他們應該比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全球范圍內華為問題的“答案”在哪里,應該向哪個方向邁進。

  香港在科學前沿中的這種能力,恰恰就是引領內地獲得新的理念、進入新的領域非常需要的。港澳現代服務業發達,但缺少實體經濟缺乏制造業,香港的科技創新于是缺少了產業應用的市場需求。而東莞等珠三角城市是有強烈市場需求的。

  《21世紀》:如果要推動廣深科創走廊與香港的優勢對接,應該怎么做?

  周林生:粵港澳需要建立產學研對接合作機制,讓香港高校來與珠三角的企業“結對”,了解企業和行業的具體需求,從而推動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的結合。香港、澳門在科創、金融領域有獨特優勢,廣深科創走廊不僅可以與香港、澳門加深制度、技術、人才、資本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而且可以通過港澳實現國際人才、資金和技術等創新資源的聚集,實現粵港澳三地之間創新資源的聯動。比如,南沙粵港澳青年創業工場、前海青年夢工場等項目就是廣深科創走廊與香港、澳門合作互動的典型項目,這樣的項目越多,越有利于三地協同創新。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廣深科創走廊不僅是廣深科技創新的區域合作,也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國際科技創新的重要通道。

  還有,加強廣州、深圳高校與香港高校的聯系很有必要。對于廣州的高校來說,它們只是發揮了基礎技術的優勢。香港的高校在參加全球科學前沿研討的同時,可以將這些信息與內地高校和研究機構分享,從而實現粵港澳三地高校、研發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帶動廣深高校的科技研發與世界同步。

  我認為,廣東作出這一重大科技創新資源規劃,是不能夠忽略香港的。通過港深口岸、廣深港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廣深與香港的對接非常便利。廣深科創走廊完全應該延伸到香港,形成更為開放和高遠的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