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道路: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1978-1994年
作者:《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專家組編
叢編項:無
裝幀項:26cm / 324頁
出版項: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 1995.5
定價:30.00
主題詞:經濟體制改革-經驗-中國 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報告-中國
簡要內容:
回顧16年來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輝煌歷程,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條清晰的經濟體制變遷的道路:改革初始階段,我們從計劃經濟體制的薄弱環節人手,進行農村改革,創辦經濟特區,培育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生長點;在此基礎上,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由價格雙軌制引發了經濟體制的雙軌并存;在新舊體制的矛盾與沖突面前,我們沒有停滯,更沒有倒退,而是在治理整頓的同時,推進了價格改革,發展了非國有經濟,在傳統體制的外圍成長出富有生機的新體制雛型;目前,我們可以肯定地講,中國已經成功地跨越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體制“分水嶺”。黨的十四次代表大會明確地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誠然,步入成熟的市場經濟還是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我們面臨的問題將更加復雜,矛盾將更加尖銳,甚至還可能出現某些曲折和反復。但傳統體制的復歸之路已經阻死,歷史的趨勢不可逆轉,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我們既要充分地肯定16年來的重大成就,同時也要對當前的困難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可以這樣認為:從現在起,中國的改革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改革的觸角已進入傳統體制的榱心部位,因而面臨的困難與阻力將會是很大的。如何跨越現實的障礙,我們面臨著兩種選擇與兩種結果:一種選擇是避難就易.但這樣很難擺脫國有經濟的低效益,以及由此形成的財政與金融的困難局面,井可能引發較高的通貨膨脹,帶來社會經濟的不穩定:一種選擇是知難而上,積極地推進改革,進行國有經濟的制度創新和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造,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改革走到今天,接下去的路怎么走 值得我們認真對待?,F在的問題是,慢改與快改都要支付費用,承擔風險.維持傳境體制的低效運轉,需要有大量的投入,要有成本,創建新體制,需要償還各種體制性欠帳,做大的利益結構的調整,安排傳統體制中富余人員,這也需要成本,但同樣是付出成本,其結果會截然不同。一種是改革拖的時間過長,可能會付出的代價更大,使國有財產流失更多,一種是積極深入推進改革,使國有經濟較快恢復生機,在未來的市場經濟體制中發揮其應有的主導作用。
顯然,無論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來說,還是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我們都應該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本期報告中,我們聘請了一些專家、學者就16年來中國所走過的道路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對目前的困難、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并力求剖劃出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趨勢,請關心、支持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各界人士賜教,以推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