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高尚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 把握兩個中性原則

時間:2021-07-24 00:57

自黨的十五大總結此前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迅猛發展,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不久前,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引起了民營企業家的疑慮,沖擊了市場的信心和預期。

中央及時召開了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極其明確地重申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指出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

總書記的講話撥云見日,讓籠罩在民營經濟周圍的陰霾一掃而空。

社會各界紛紛就如何發展民營經濟建言獻策,人民銀行負責人提到的“競爭中性”原則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競爭中性原則是一個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概念,不僅是泛泛而談的“一視同仁”,世界經合組織還為其制定了具體標準。

我認為,這一概念可以進一步延展到“所有制中性”,所有制也要中性,各種所有制度都要平等競爭、一視同仁。把握好兩個中性原則,對堅持基本經濟制度會有良好的正面作用。

1為何要把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作為改革再出發的原則?

我們黨多次提出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的內核。

黨的十五大確定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后,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歷次中央全會文件表述的核心實際上與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的內涵并無二致。即無論各種市場主體的所有制成分,在政策環境、法律保障、要素供給等方面,俱應平等競爭、一視同仁。

但問題是,中央文件明確清晰的表達,為什么在執行過程中總是落實不好?造成上述困擾的根源,一是思想認識原因,二是既得利益原因。

在思想認識方面,主要是沒有認識到兩個中性原則是一個市場經濟的規律,現在我們要深化市場經濟改革,而且要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理所當然要搞所有制中性、競爭中性。

在既得利益方面,兩個中性原則毫無疑問地將損害以往那些政策造就的特權、門檻獲得的利益,落實兩個中性原則,無異于釜底抽薪,使得既得利益主體喪失攫取利益的基礎,兩個中性原則的落實必然會遭到各種掣肘。

2如何實施兩個中性原則 ?

實施兩個中性原則,必須根據造成落實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探求解決的方案。目前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打破行政性壟斷。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中小企業發展困難、價格關系扭曲、結構調整進展緩慢、資源消耗過高等問題,都與行政性壟斷范圍過廣、程度過深導致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有直接關系。

與行政性壟斷相伴生的是行政權力過多介入微觀經濟活動,由此衍生了經濟轉型時期的秩序混亂和腐敗現象,嚴重破壞了市場的公平。

要落實兩個中性原則,就必須破除行政壟斷,有必要把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各部門、各地方、各司法機構都要行動。兩個中性原則要求,無論各種市場主體的所有制成分,在政策環境、法律保障、要素供給等方面,要平等競爭、一視同仁。

政治環境的營造、法律保障的實施以及要素的供給,離不開各部門、各地方、各司法機構的共同努力,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兩個中性原則的要求都難以滿足。

因此各部門、各地方、各司法機構都應當在黨的領導下高度重視兩個中性原則,必須協調一致,補齊政策和法律短板,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公平、穩定的環境。

把有限的國有資本集中到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我國40年改革開放的進程,也是國有企業不斷改革的進程。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

當時不僅提出現代產權制度,而且提出要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道路,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有進有退,不是只進不退。而且明確提出來要加快推進和完善壟斷企業的改革。

國有企業瘦身健體,特別是國有壟斷企業的改革破題,對夯實我國國有資本經濟的主導地位是有利的,也有利于兩個中性原則的落實。

國資委要從管人管事轉到管理國有資本上來。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從管企業為主轉向管資本為主。實行市場機制有效、微觀經濟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從管人管事轉到管理國有資本,首先能夠有效減少行政權力對微觀市場行為的干預。行政權力對市場的干預,往往是造成兩個中性原則無法落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國有資本層面參與市場競爭,更有利于運用市場化的手段,能夠使得國有資本獲得更靈活的手段。

最后,從管人管事轉到管理國有資本能夠實現具體微觀領域的有進有退。管人管事要求每一條戰線都必須有進無退,而管理國有資本,只要國有資本能夠保值增值,那么具體投資領域的進退則會更加靈活,更加有利于國有資本集中到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領域上來。

3應對貿易摩擦要主動落實兩個中性原則

中美貿易摩擦的角力遠未結束。

美國方面的訴求表象上是減少貿易逆差,實質焦點是兩個:一是對國有企業的定性,認為中國國有企業享受特殊政策,處于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地位;二是希望壓制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保持美國在高科技基礎上較高勞動生產率的競爭優勢。

主動落實兩個中性原則恰恰是應對這兩個矛盾焦點的重要法寶。

兩個中性原則的緣起本身就是在國際貿易中為不同國家不同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對這一原則的主動應用和落實,對我國這樣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體來說,特別有利于公平市場環境的構建,使國有企業成為更加純粹的市場主體,進而保障經濟的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兩個中性原則在國際上也廣泛被接受,主動落實這一原則,有利于我國國有企業作為純粹的市場主體被其他國家所認可。

公平市場環境的構建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類似華為這樣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是我們在任何國際貿易摩擦中克敵制勝的底氣所在。從這個方面來講,總書記所說的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是極其正確的。

綜上所述,主動在國內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落實兩個中性原則,可以作為我們下一步經濟工作當中的重中之重。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