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我會會長彭森應邀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并在“高端對話:中國改革與經濟前瞻”分論壇發言。以下是彭森會長的發言全文:
謝謝主持人,很高興有機會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第一場活動“高端對話:中國改革和經濟前瞻”。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李強總理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下一步的改革發展任務做了一個全面的闡述,我想根據今天高端對話的主題,結合對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一些理解講講對目前形勢的幾點判斷。
第一個判斷,經過三年疫情的嚴重沖擊,中國經濟近兩年的恢復經歷了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盡管過去的兩年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國內經濟形勢回升向好的基礎仍不鞏固,有效需求不足,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但是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超常規、逆周期的宏觀政策予以應對。特別是去年9月26號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隨著政策的落實,中國的經濟運行出現了穩中有進的局面,2023年、2024年中國經濟實現了5.2%和5.0%的增長,中國經濟對世界增長的貢獻連年超過30%。隨著今年1、2月份中國經濟的平穩開局,“兩會”又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再加上去年7月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加持,所以我第一個判斷,中國經濟經歷了風風雨雨,目前已經重新步入了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中國經濟的回升向好的態勢已經確立,是不可逆的。
第二個判斷,中國經濟要完成“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所提出的任務目標還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在2020年,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當時提出一個重要目標,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國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中國GDP第一次超過了100萬億,人均GDP第一次超過1萬美元。所以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經過15年的發展,再考慮到目前匯率的一些變化,到2035年中國經濟GDP總量可能要達到250萬億左右,平均每年要實現4.73%的增長。這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
“十四五”的前幾年,中國經濟起伏較大,但如果今年實現5%的目標,“十四五”這五年的經濟增長是可以完成這個計劃目標的。但是“十五五”、“十六五”兩個五年計劃還有穩住穩不住的問題。因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多年了,今年是第47年,前40年我們實現了年均9.4%的增長,其中有15年每年的經濟增長在兩位數以上。最后一次的兩位數經濟增長是2010年的10.6%,其后從2011年一直到2019年6.0%,這九年間平均每年下降了0.5個點,九年掉了4.6個點??赡芾碚摻绨ǜ阏哐芯康耐具€有很多外國專家很關注中國經濟能不能穩得住,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怎么樣能遏制目前經濟下滑的勢頭,這也是我們提出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根本出發點。一定要穩住經濟增長,防止和遏制經濟下滑趨勢,才能完成2020年當時提出的到2035年經濟總量翻一番的目標任務。我想“穩中求進”,“穩”是大局、是關鍵,但不是目的。“穩”是要求穩增長,但是“穩中求進”的最終目標是“進”。高質量發展要進,經濟體制改革也要進,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判斷,就是我們要實現2035年GDP總量翻一番,還是要經過艱苦的努力。
第三個判斷,改革開放仍然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中央一再強調,“必須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何在?我們的回答是,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來增強發展內在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的開放,要不斷解放思想,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激發和增強社會的活力。為了穩增長,使經濟擺脫連續下行的壓力,從短期看,可以通過宏觀政策的組合拳、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來解決一些問題,逐步實現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的目標。但從中長期看,必須向改革要動力,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有專家對中國過去改革40多年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做了一些分析,主要是結合全要素生產率與經濟增長關系做的分析。改革前40年年均達到9.4%的增長,經過理論計算,其中全要素生產率所做的貢獻大約是3.49%,3.49%在9.4%里面就占1/3強,差不多是37%這樣一個比重,靠的是全要素生產率。但是全要素生產率里面還有不同的因素,包括廣義技術進步的因素,這個大致是個常量,每年對經濟拉動1個點左右,而另外2.49個點靠的是制度創新,靠的是市場化改革所釋放出來的被舊體制所束縛的發展潛力和社會活力。
所以通過堅持市場化改革,對中國下一階段實現總體的發展目標是一個最重要的推動力。去年7月份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推進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決定,具體舉措有369項,其中經濟體制改革占了1/3左右。在三中全會剛結束的時候,當時中央電視臺找我去做訪談。白巖松同志問,在這么多改革內容中哪里是重點?我講還是經濟體制改革是牽引、是重點,因為經濟體制改革是直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的關鍵一招,所以全面深化改革應該以經濟體制為重點,而經濟體制改革中應該以市場化的改革作為重點,市場化改革還包括了一些內容,如果有機會的話下一步我再進行闡釋。
在問答環節,主持人吳曉求問到,中國經濟增長目前到底遇到什么風險挑戰,如何用改革來應對這些挑戰?彭森就此問題進一步發言:
我個人認為,中國當前整個經濟運行還是有很多困難和挑戰的,包括有效需求不足、某些企業經營困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社會預期偏弱。這些問題中最關鍵的還是內需不足。從最近的統計數據看,1、2月份的統計剛剛公布,我們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去年全年的3.5%上升了0.5個點到4.0%,但是這個4.0%與中國五年前始終是有8%以上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幅相比較還是比較低的。中國的通脹2月份是-0.7%,中國的外貿進口比去年全年減少了7.0%,這都反映了內需不足。內需不足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國內消費不足。
剛才我講了三個判斷,如果再加一個判斷的話,就是中國的經濟現在正在經歷著從過去的投資主導型轉向消費主導型的歷史過程。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如果轉型順利,中國內需的擴大也好、高質量的發展也好,就有了比較好的基礎和動力。
中國的消費為什么不足?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在傳統觀念上有先生產后生活、重投資輕消費的傳統思維,伴隨著這種傳統思維,我們傳統的政策、傳統的制度都是對消費不太友好的,出現了消費壓抑的狀態。世界總體的消費率,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總體消費率在80%左右,中國只有55%;居民的最終消費率中國只有38%,而美國和西方國家一般在60%左右,這個差距有25個點。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下一步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就是一個大問題。我現在作為國家“十五五”規劃的專家組成員,也是北京市等地方省市的“十五五”規劃專家組成員,我走到哪都講這個意思,就是一定要提振消費,為消費正名,中國經濟要走消費繁榮的道路。在制定“十五五”規劃的時候,希望一定要增加一個指標就是消費率,而且我們完全有可能經過努力把中國的消費率在下一個五年計劃增加5到8個百分點,再經過一個五年計劃,到2035年中國的最終消費率能夠達到70%以上,縮小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這是非常重要的。今年“兩會”以后,中辦國辦剛剛公布了提振消費的專項行動方案,而且“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總理講了十大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改善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內需。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戰略調整,對中國經濟的轉型也是意義重大的,這不僅僅是戰略調整,它還涉及到體制大的格局一些結構性改革,因為提振消費首先要提高國民收入水平,要改變一次分配的比例,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涉及到要素市場化的改革。另外也涉及到財稅制度的改革,財政過去主要是支持投資的,投資項目現在要轉到投資于人,財政轉型是政府職能轉變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隨著新戰略的確定,中國經濟如果能夠實現這樣一個轉型,那我們提高國內需求,克服當前經濟存在的一些困難,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這個目標就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