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總需求不足仍是我國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九大任務之首,有關消費的理論和政策研究成為當務之急。
《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一書對消費需求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總的內容觀點和論據很準確,有些問題提得很尖銳,也提出了建設性建議,確實是應時之作,及時響應了時代的問卷。
解決消費繁榮問題的重要時間窗口
2024年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2025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各項工作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下一個5年-10年,對于中國經濟怎么走,有很多重大問題需要研究解決。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提振消費?
2024年11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聯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萬博新經濟研究院舉辦了一個內部研討會,與會的十幾位專家,圍繞滕泰和張海冰先生關于《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的研究成果,結合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這些專家有的來自智庫,有的來自企業,雖然有不同的角度,但共識度很高: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政策層面,抑或是從市場主體的處境來看,提振消費、大力促進消費繁榮都已經到了重要的時間窗口。從決策層到社會公眾,都在關心消費問題——消費為什么疲軟?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實現消費繁榮以加快中國經濟復蘇步伐?
消費、投資、出口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消費復蘇乏力,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都面臨需求萎縮、盈利下滑的挑戰,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年輕人就業嚴重不足,更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特別是在投資乘數效應下降,外部需求面臨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如果消費上不去,后果將非常嚴重。當前經濟能否穩得住,實現持續回升向好,關鍵看消費能否提振和復蘇。
提振消費需要政策轉型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都是加快實現工業化,擴大總供給能力。人們考慮比較多的是生產,形成了“先生產后生活,重投資輕消費”的觀念。現在我們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國家,服務業的發展成就也令人矚目,總供給的規模全球領先,在“供與需”這一對矛盾中,誰是主要方面,我們應當有更新的認識。《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一書的作者認為,工業化的高峰階段過后,各國都必然會面臨總需求不足的困擾。這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我國應對總需求不足的歷程,提出“產能過剩是相對的,總需求不足是絕對的”,為我們用辯證的、動態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提供了新的視角。我一直認為,社會生產的總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其中消費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大問題。消費取決于生產,消費又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通俗地說,消費不僅事關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還涉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根據這本書作者的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消費率低30個百分點左右,差距非常明顯。這種情況是怎么出現的?與我們當前面臨的經濟挑戰有怎樣的關系?《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提出“宏觀消費抑制”概念,從居民消費和可支配收入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中國消費與產出在全球的占比等維度,對如何化解消費抑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并做了很深入的分析。在總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擴大內需的主要路徑在哪里?前期我也關注到一些專家關于經濟振興政策的觀點,有些專家傾向于推進新型城鎮化,有些專家傾向于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滕泰院長近幾年一直呼吁把提振消費放在首要位置,也提出了通過發放消費券、提高社保覆蓋率、提高中低收入者社保水平、利用資本市場財富效應促消費等具體建議,這些觀點都是從不同視角提出的有益的理論爭鳴,可以為宏觀決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參考。面對內需不足的挑戰,中央提出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因此國內外都非常關注中國的財政赤字規模。而這本書則提出,在中國當前的背景下,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關鍵不取決于規模,而取決于資金使用的方向和結構——如果搞大量低效、無效投資,赤字率和預算規模再大也未必有好的作用;反之,如果將更多資金用來惠民生、促消費,宏觀乘數可以成倍擴大,這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是一致的。在此基礎上,此書作者結合經濟史和當前發展階段的具體情況,提出中國財政政策需要盡快實現轉型,從建設財政轉向民生財政,這是財政政策轉型理論的有益探索。“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也對新時期的貨幣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書作者不僅主張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從總量上解放思想,在降息方面打開空間,在貨幣政策目標體系中要更加注重增長、就業、防通縮、穩定資產價格等國內經濟指標,更進一步提出了要探索新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多年來,每一輪信貸擴張都是通過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企業項目投資來實現的,如今這些領域的投資逐漸飽和,再通過這些途徑實現信貸擴張已經不現實了。同時,各商業銀行信貸投放都出現收縮,貸存比不斷降低。因此,新時期的寬松貨幣政策需要新的傳導機制,而這種新的傳導機制很可能與資產價格和消費擴張的關系更密切,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理論探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改革是實現消費繁榮的根本動力
消費乏力不是短期問題,還表現為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必須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市場化改革,才能真正保持消費穩定增長,加速將消費率提升到國際水平。因此,在制定“十五五”規劃的時候,我們要把與消費有關的重大改革措施排到更前面,讓消費的作用發揮得更大一些。
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短期靠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長期關鍵是推進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滕泰院長在書中提出了減少低效、無效投資,壓減對出口和生產不必要的補貼,將更多的財政資金用于提升社保和改善民生,這些改革思路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提振消費,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誰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計劃經濟高度重視投資,政府財政支出主要用于投資,這也形成了以政府為主配置資源的體制和觀念。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當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但是很多同志始終認為政府在投資方面當仁不讓,認為政府始終要發揮很大的作用,而在實施促消費政策時,也慣性地選擇了行政主導的方式,這種思路的利弊得失,值得研究和總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講得很清楚,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消費和市場聯系更緊密,消費是消費者的行為,是市場行為,怎樣抓住消費行為的市場化、分散化特征,出臺更加有效的政策,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例如,《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一書的作者認為,如果實施消費補貼政策,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買什么”的決定權交給居民和家庭,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方向,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應當多考慮這個問題。
此外,提振消費、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僅靠國家和財政、靠國企和央企,還要靠民營經濟的活力、競爭力和創造力。民營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高興地看到,這本書也深入分析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對促進消費繁榮的重要作用,以及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如何創造新需求的原理。這些探索與宏觀消費抑制理論、財政政策轉型理論、貨幣政策轉型理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理論等,共同形成了一個促進消費繁榮的完整體系,為系統地推動中國消費繁榮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研討框架。
自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團隊就一直在呼吁提振消費、出臺消費補貼政策。我多次在相關的會議、內參和媒體上看到他們的觀點和成果,他們提出的不少觀點已經從最初的爭議話題,成為現在的社會共識,也對決策起到了參考作用。當然,《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一書對過度投資的某些批評言論可能有些尖銳,其觀點也可以進一步斟酌、商榷,但是這些研究的出發點是建設性的,也具有積極的警示作用??紤]到擴大內需不僅是短期的逆周期調控政策,更是長期的重要國家戰略,我期待看到更多相關的研究,也希望滕泰院長和他的團隊保持這種對現實問題的關注與熱情,拿出更多的成果,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做出更多的理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