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代表:加速賦能千行百業
“開年以來,多家本土科技型企業火爆全球,為推動人工智能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帶來了全新可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說。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引領千行百業在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等方面發生深刻變革。我國已初步構建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張帆代表認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之一,要加緊將技術變革從外部挑戰轉化為內生動力,通過預見性思維、系統性布局和創造性融合,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要聯合行業內大中小企業、研究院和高校共建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共同打造行業垂直大模型,更好實現協同創新,推動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張帆代表說,目前行業垂直大模型質量有待提升,要將更廣泛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模型深度優化、與行業需求精準適配等關鍵環節,避免資源浪費。此外,工業數據是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礎“燃料”,工業領域要加快構建高質量數據生態,通過形成統一的AI數據格式規范和具體行業標準,促使企業間對數據資產的交易基礎達成共識。龍頭企業要發揮鏈長作用,面向戰略性高價值場景建立需求牽引、格式統一的高質量工業數據集,促進跨行業、跨組織的數據流通和價值實現。
張帆代表建議,加快制定覆蓋更多領域、更多行業的人工智能發展專項規劃,明確重點發展方向、發展目標、應用場景、實施路徑和階段任務等;重視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鼓勵企業通過在職培訓、脫產培訓等方式加大人工智能技術培訓力度,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經濟日報記者 紀文慧)
程偉代表:國產大模型火爆出圈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不斷突破,國產大模型加速發展,DeepSeek驚艷世界,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表示,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湖南移動捕捉機遇,積極布局大模型開發與應用。
程偉代表介紹,湖南移動一方面積極擁抱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推動全量產品應用接入,快速提升自身產品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路徑,讓人工智能在實際應用中發揮更大效能。
程偉代表認為,在算力與模型供給層面,要牢牢把握大模型算力需求爆發的契機,持續優化智算資源布局,升級智能云、邊緣計算等產品服務,憑借強大的算力網絡優勢,為產業各方提供優質、高效的智算資源,筑牢人工智能發展的算力根基。同時,專注打造端到端自主可控的九天基座大模型,加大原始創新力度,從體系化、全鏈條視角開展全棧技術攻關,強化面向垂直行業的視覺理解、結構化數據分析等特色能力。
匯聚工作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環節。程偉代表建議,加強模型匯聚,全力建強模型開放平臺,廣泛匯聚業界優秀模型,打造性能卓越、成本可控、差異化與定制化水平高的大模型開放匯聚能力;注重能力匯聚,強化人工智能與邊緣智能、數字孿生、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應用;著力生態匯聚,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共通、核心能力共用、應用服務共創,構建開放共享、互惠共贏的創新生態。
程偉代表表示,還要做好運營工作。湖南移動整合網、云、數、邊、端、安等多方面,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性人工智能服務。培育更多“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級別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助力行業智能化升級。加速人工智能體、家庭服務機器人等應用拓展,讓人工智能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經濟日報記者 常 理 謝 瑤)
周鴻祎委員:標準體系不斷完善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人工智能行業標準化工作邁入新階段。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表示,這是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邁向規范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
2024年7月,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提出到2026年,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水平持續提升,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50項以上,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超過1000家,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0項以上。在周鴻祎委員看來,《指南》的出臺明確了人工智能產業各環節的標準方向,引導企業聚焦關鍵技術研發,使技術創新更具針對性和高效性,助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提升。
近年來,360集團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相關標準制定工作。2024年,360集團作為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專業委員會首批成員單位,參與大模型語料庫和安全評測,推動大模型國家標準體系建設。
周鴻祎委員表示,人工智能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為企業和行業提供了清晰的技術和業務發展路徑,企業可依據標準進行產品研發、生產和服務,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此外,人工智能行業標準化有利于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更易獲得認可,建立行業口碑,促進企業拓展國際業務。同時,還可以防控行業安全風險,促進企業間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
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周鴻祎委員建議,企業要在遵循標準規范的基礎上,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積極參與標準制定過程,將企業的創新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標準,推動行業標準與企業創新協同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樊楚楚)
崔巖代表:產業集群“抱團”壯大
當前,我國已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規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紛紛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加速形成。全國人大代表、五邑大學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四維時代科技創始人崔巖表示,人工智能將賦能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主、創業團隊乃至個人都應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形成“技術突破—場景應用—產業升級”的正向循環。
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將在培育新質生產力、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同與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深圳、北京等地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已形成“核心城市技術研發+周邊地區場景落地”的協同模式,輻射帶動區域產業鏈升級。在崔巖代表看來,各地應立足原有產業基礎,結合自身核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以廣東為例,作為制造業大省、外貿大省,當地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扎實的產業基礎,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傳統企業將大有可為。崔巖代表舉例說,“對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而言,AI可以提升企業貨品貨源和供應鏈管理效率”。崔巖代表建議,應做好開源和閉源兩方面工作,在算法和研發層面兼容并包,多與國際接軌、交流和互動,對國家安全數據、個人隱私數據等信息則應加強保護。
應用場景的開放與創新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推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人工智能不僅是科技領域的前沿技術,還是驅動社會經濟全面轉型的戰略支撐。近年來,崔巖代表深耕人工智能三維數字化建設,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文物修復、數字化展示、公共安全維護等多個領域。“AI就像翅膀,各行各業與AI結合都可以收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崔巖代表說。(經濟日報記者 周明陽)
張政文委員:產教融合深入推進
2024年,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張政文非常關注人工智能對產教融合的推動作用,他認為,加強學生AI知識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是適應時代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人文精神正經歷數字覺醒,人工智能與人文思考以產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帶來越來越多驚喜,比如,用人工智能與先進算力解析甲骨文、重釋經典,在數字建模中重建青銅器鑄造技術與工藝流程等。”張政文委員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與產業結合樣態,這一點在人文社科領域尤其引人矚目。這些成果既得益于相關部門政策的及時發布與有效落實,也離不開人工智能與高校教育的互相促進、雙向奔赴。
“雖然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帶動產教融合不斷深入,但不少教師和學生對相關技術在所學專業方面的認知和應用還不足。對人文社科專業而言,要搭建更多以AI推進研究、實踐轉化的平臺。”張政文委員表示,應持續優化課程體系,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師資建設,搭建實踐平臺。在他看來,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讓AI與各學科真正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既需要教育層面知識與應用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政策與資源進一步形成合力。
張政文委員建議,加快出臺相關政策,制定更完善的數字素養標準,明確高校學生AI知識與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并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同時,鼓勵高校將AI能力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AI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經濟日報記者 覃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