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數字經濟

王一鳴:數字經濟為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

時間:2024-11-18 14:19 來源:中國國情國力雜志

  數字經濟是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于一體的新經濟形態,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特征,是新質生產力中創新最活躍、影響最廣泛的領域。數字技術作為新型通用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突破生產可能性邊界,重塑產業生態,已經顯現出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驅動力。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1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左右,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動能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數字經濟具有新質生產力的典型特征,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領域。

  數字經濟是以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相伴相生。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數字經濟。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加速創新,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作為數字經濟發展新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迭代創新,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沿領域。我國在發展通用大模型的同時,立足行業數據、豐富場景和市場需求的獨特優勢,著力發展行業大模型,將人工智能技術、數據要素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人工智能+千行百業”的發展模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力。

  數字經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數字經濟發展不僅孕育信息通信、軟件、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產業,而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形成智能工廠、柔性生產、云制造、共享制造、虛擬制造、智慧物流、工業電商、數字貿易等新業態。隨著數字經濟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擴展,我國加快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產業生態,形成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大幅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物流營銷的效率,進一步凸顯數字經濟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

  數字經濟推動生產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數字經濟時代,勞動者具有更豐富知識、更高的數字技能,勞動資料更加智能、高效、低碳、安全,勞動對象由物質形態越來越多轉化為“數據”形態。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具有高流動性、低復制成本和報酬遞增特征,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實現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和配置效率躍升。

  數字經濟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3.2%。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超過五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2.5%。隨著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將持續提升。

  總之,數字經濟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引擎。數字技術越先進,應用場景越豐富,迭代升級越迅速,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就越強大。把數字經濟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引擎,關鍵是實現科技創新的“三個轉變”,即從“跟隨式”創新轉向“引領式”創新,加快突破端邊云計算、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從終端產品創新轉向中間品創新,解決高端芯片、工業軟件、基礎材料等受制于人的問題;從鼓勵集成創新轉向鼓勵原始創新,以引領性原創成果、戰略性技術產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領域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