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以及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的“要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等重要精神,11月12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萬博新經濟研究院聯合舉辦“消費繁榮與中國經濟”內部研討會。來自二十余家單位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與業界代表參會并開展深入交流。我會會長彭森出席本次會議并作總結發言。
會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社長潘治宏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彭建真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副總編輯劉學軍主持會議。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代表課題組進行《消費繁榮與中國經濟》課題成果匯報。
彭森表示,《消費繁榮與中國經濟》課題報告的觀點鮮明、論據準確,在這個重要時間段提出了不少尖銳的問題,并給出相應回答,值得高度重視。他總結指出,消費問題是重大問題,不僅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更關乎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消費問題也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要真正實現消費的穩定增長,必須通過深化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來實現。
滕泰在匯報課題成果時表示,該課題力圖從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和先發工業國家轉型經驗中,探尋中國總需求不足和消費壓抑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建設性的政策建議。當前,中央決策明確要把擴大內需、逆周期調控重點轉移到惠民生、促消費方面來,現在是最重要的決策窗口期,學術研究應更清晰地闡明影響決策的各種似是而非的邏輯,才能真正推動惠民生、促消費的政策轉變。
發言嘉賓分別針對課題發表點評與建議,并圍繞“消費不足的深層原因”“如何啟動消費需求”“如何通過改革擴大消費”等內容展開研討。
國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肯定了課題立意和成果創新,并指出當前中國人均GDP約1.3萬美元,服務業和服務消費發展的空間很大,能否形成服務業發展→就業→收入→消費的良性循環非常重要,不能只補貼制造業,而忽視服務業發展。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當前中國不是簡單的總需求不足,而是消費結構失衡的問題。針對這些情況,財政政策需要轉型。實現這一轉型則需要借助大規模失業救濟、城鎮社保全覆蓋、減輕企業負擔和擴大人力資本投資等手段。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提出,城鄉二元體制和體制內外的二元結構,都是造成消費不足的原因,應當繼續深化改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消費繁榮。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溫彬認為,過去20年中國消費增長與房地產價格的增速以及股票市值的增長高度相關,財富效應已成為影響消費的重要變量,應當高度重視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回穩。
美團研究院執行院長厲基巍從平臺經濟視角介紹了“食住行游購娛”等消費領域出現的客單價下降、商家存活周期縮短等現象,他認為這些現象顯示出當前生活服務消費面臨壓力,同時餐飲等服務消費好于商品消費的現象也很明顯。
快手集團副總裁、快手研究院院長余敬中結合當前國家出臺的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對消費場景創新促進消費的效果做出積極評價,同時也提出政策與新場景電商平臺對接方面還有待改進。他還以“可靈AI”軟件為例,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對商業發展的明顯促進作用。
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結合外部形勢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介紹了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并從長中短期三個層面給出了應對建議。
北京居然之家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林朋表示,當前消費市場的低迷程度甚至超過疫情期間,單靠企業難以渡過難關。房地產市場成交“凍結”對消費繁榮影響很大,建議以裝修市場為拉動內需的重要抓手,撬動消費快速增長。
中交協游輪游艇分會副會長、原三峽集團總經理助理王錦程介紹了中美游艇產業發展的差距,認為如果能夠放松相關政策,扶持游艇產業發展,這一產業將是同冰雪產業、低空產業類似的又一消費增長點。
浙商證券聯席所長、大消費負責人馬莉介紹了高頻調研反映出的消費市場真實情況,并用詳實的數據證實9月相關政策實施以來消費市場取得的積極效果,認為只要政策找準發力點,就能對促消費有明顯作用。
騰訊戰略傳播中心高級研究員王秀寧主要討論了消費與創新之間的聯系。他認為,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那么創新不可持續,也難以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