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深改五周年——
經濟體制改革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層研討會隆重召開
2018年10月13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辦,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深改五周年——經濟體制改革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層研討會”在河北省唐山市隆重召開。
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民生銀行研究院等部門和研究機構的領導、專家學者,河北、山東、遼寧、江蘇、安徽、江西等十八個省(市、自治區)改革部門負責同志,國內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創新實踐成績突出地方代表,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等央企代表,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中新社等國內主流媒體,唐山市有關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等共300余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研討會分上午主題研討會與下午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會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浩主持。專題研討會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社長、地方改革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潘治宏主持。
潘治宏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并在會議結束時做總結發言。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王浩代表承辦單位致辭,并介紹唐山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總體情況。
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原理事長宋曉梧,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徐善長,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原主任、黨委書記李保民,唐山市委副書記、市長丁繡峰,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原司長孔涇源,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王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唐山市委常委、曹妃甸區委書記孫貴石,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管委會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劉懷德,河南省洛陽市委常委、秘書長、改革辦主任王敬林、安徽省宿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吳繼承等領導、專家學者、地方領導或作了精彩演講,或者交流了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創新實踐經驗。
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為大會發來賀信。陳昌智在賀信中指出,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歷經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與唐山市聯合召開“經濟體制改革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層研討會”意義重大。唐山市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績顯著,在國內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社長、地方改革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潘治宏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社長潘治宏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時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過程中,新舊動能轉換問題已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潘治宏表示,落實和創新是五年來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的重要經驗。唐山作為典型的老工業重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努力探尋新舊動能轉換的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經濟體制改革、供給側改革的創新落實,為中央頂層設計在地方推進落實樹立了具有重要參考、學習、研究和推廣價值的示范樣板。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王浩代表承辦單位致辭時介紹,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關心唐山的改革發展,先后兩次蒞臨唐山考察指導:2010年7月,習近平同志親臨唐山視察,作出了“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的重要指示;2016年7月,總書記再次視察唐山,要求唐山按照“三個努力建成”目標,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爭取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這座英雄城市再創輝煌。
王浩表示,近年來,唐山全面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大精神,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再出發,以重點領域改革破題開路,全面開創新時代“三個努力建成”新局面,加快建設開放創新包容、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當前,“三個努力建成”正在唐山大地成為生動實踐。今年1-9月份,全部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26.5%和12.1%,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40%,新增市場主體7.2萬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數量均居全省首位,呈現出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創新創造活力迸發、質量效益持續提升的強勁態勢。
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充滿感情地回憶,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唐山市歷經十年重建、十年振興、二十年快速發展,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崛起了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讓世界驚嘆的奇跡。唐山由一個老的工業化城市改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城市,靠的就是不斷深化改革和持續加強動能轉換。
針對我國四十年改革的基本經驗和啟示,高尚全認為有四點:第一,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第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的道路;第三,堅持現代企業制度不動搖;第四,堅守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的理念。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指出,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中國改革的路徑主要是倒逼機制、問題導向、直面挑戰、化解危機。當前,我們要認清形勢,增加定力,首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我國很多問題是可以在發展中解決的。改革又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因此,應該通過改革促發展,應對國際挑戰
彭森提出,今年的改革任務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正確處理好改革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關系。一方面針對當前出現的重大挑戰和矛盾,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促進發展;另外一方面要按照目標導向改革要求,進一步加強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建立更好的營商環境,更好的市場體系,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同時貫徹落實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這樣才能保證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市場環境支持企業動能轉換,來支持經濟的高效發展。
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原理事長宋曉梧認為,資源型城市新舊動能轉換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該注重三個問題。第一,民生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就業是首要評價標準;促進社會保障是安全網絡,特別是養老問題實現全國統籌;生態文明是新舊動能轉換必須確保的問題。第二,產業結構升級是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線。針對制約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產業層次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科技含量低和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應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努力改造資源傳統產業,提升人力資本創新能力。第三,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關鍵。唐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將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依靠資源、能源、大規模投資和大量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轉而依靠科技、人才和創新,依靠高質量的要素、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指出,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對科技進行重新定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分配財富的第一個資源。未來不是靠制造出多少東西,而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里頭有多少核心技術在你手里,只有掌握這些核心技術你才可以獲得新增財富的分配權。
許善達指出,延伸到財稅體制改革,在全球化更加開放的世界里,要提高我國的稅制競爭力。稅制不僅僅要在一個經濟體內部考慮要怎么樣推動經濟發展,還要考慮和別的經濟體之間的競爭關系。此外,要加大對高科技重資產企業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社保要盡快全國統籌,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另一方面,企業留抵稅款改為退稅要盡快推行落實。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徐善長認為,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跨越攻關期?,F代化經濟體系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徐善長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八個方面的體制機制要求:一是建立戰略性引領機制,提升產業體系的總體質量效益;二是完善市場化要素配置機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三是構建公平的準入機制,全方位促進市場競爭;四是構建差別化監管機制,維護規范有序的競爭環境;五是建立普惠性激勵機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六是建立綜合性約束機制,推動供給體系質量提升;七是建立全方位開放機制,推進重點產業領域國際化布局;八是建立精準性支持機制,增強產業發展動力。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原主任、黨委書記李保民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完善產權制度,做到產權清晰,理順產權關系;其次還要努力實現產權多元化,明確出資人,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出資人制度;最后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針對如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李保民指出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軟實力,努力實現產權多元化,最終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優秀商業模式。
唐山市市長丁繡峰在介紹唐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經驗時認為,唐山與改革開放相伴相生,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這座城市的成長與興盛;唐山經歷了資源轉型的陣痛,也收獲了資源型城市改革創新、蝶變重生的成果,唐山的發展得益于資源,但決不能受制于資源。資源型城市轉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表面上看是市場原因,但根源是一鋼獨大、偏重趨同的產業結構,根本原因是新舊動力轉換青黃不接,根本出路在于擺脫資源路徑依賴,依靠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實現城市生存與發展價值的重構和再造。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原司長孔涇源對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從發展模式、供求關系、結構變遷、科技進步、區域布局、要素配置、制度建設等方面做了介紹,第一,在發展模式上要推動三個轉變: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二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第二,在供求關系上要適應新型消費。第三,在產業結構變遷中,要注意產業結構的進步。第四,在科技進步中,要有自己的特色。第五,在要素配置上要面向全球經濟戰略。新的全面開放戰略將加快推動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培育新的比較優勢。第六,在制度建設上要全面深化改革。
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解析了創新驅動與新動能的關系:第一,從創新角度來講,新動能叫做融合創新。第二,在國家治理系統的改造中,要學會順應ICT技術對整個治理方式的改造。第三,用成熟的ICT對一二三產業進行全面改造,不依賴以前的技術積累,與世界的產業發展同步。第四,只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推動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屬于真正的動能。第五,建設創新型國家,從科技自身來講還是要練就內功,提高創新能力,強化技術研究、前瞻性應用研究,為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要以企業為中心,深度融合下去,同時打造一批戰略新興產業。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研究所所長黃漢權認為,我國正處于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關口:一是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導致傳統動能失去優勢要素支撐;二是資源環境矛盾加劇無法維持傳統動能繼續粗放發展;三是市場需求接近天花板難以支撐傳統產業繼續擴張,供需結構失衡呼喚加快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四是國際競爭格局變化迫切要求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同時我國也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機遇中。
黃漢權對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出了五條建議:一是改革發力破除體制壁壘和政策障礙;二是創新驅動引領新舊動能順暢轉換;三是先破后立構建符合“四新”特點的監管新模式;四是量質并舉提升要素質量和供給保障;五是擴容提質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王鵬提出,加快產業升級、振興實體經濟的措施包括,在供給側方面:一是降制造業增值稅稅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二是降制造業企業物流費用和成本負擔;三是降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價格;四是降社會保險費費率。同時要增加對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攻關的支持;增加對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的支持;增加對中小企業的優惠和支持;以及增加對人力資本積累投入。在需求側方面:一是反危機措施,不能走回大水漫灌的老路,改變過度依賴投資驅動的模式;二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沖擊下,盡最大努力穩定和擴大出口;三是重視消費增速趨緩的情況,在繼續保持“增收”一定增速的同時,想辦法為老百姓“減支”。即減少居民教育支出負擔、居民醫療支出負擔和居民房貸支出負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提出,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法包括督標、督本并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用信息公開,大數據等手段打擊造假行為;對各省級黨委和政府,搞綠色發展的評價和考核;強制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促進資源合理化配置。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下一步需要解決的一些體制問題包括:環保部門的積極性不高,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體系不健全,區域城市群的拉動作用有待加強,一刀切問題仍然存在,市場化程度不夠等等。讓各行信息公開,形成多元共治的體系才能最終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認為,我國金融業發展大而不強,下一步要打造一個高質量的金融來服務高質量的經濟:第一,要從政府制度供給角度,通過改善制度供給促進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第二,要轉變監管職能,完善監管框架,增強金融監管部門現代化監管能力;第三,要打破供給抑制,優化供給結構,以多元化金融供給匹配金融需求。第四,要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市場效率,為金融資源高效配置奠定基礎。
唐山市委常委、曹妃甸區委書記孫貴石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曹妃甸開發建設15周年。曹妃甸堅持改革開放引領,聚焦港產融合、產城融合、港城融合,建設深水大港,發展臨港產業,建設濱海新城,實現了由內陸觀念向沿海思維的跨越轉型;堅持改革開放引領,曹妃甸區精品鋼鐵、現代化工、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框架基本形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臨港產業正在加快聚集;堅持改革開放引領,下決心改革原有管理體制,整合了工業區、新城、南堡、墾區四大功能板塊,實現了政區合一管理體制。堅持改革開放引領,曹妃甸深化“放管服”改革,設立河北省第一家行政審批局,實現“五十證合一、一照一碼”,一般工業類(含物流類)項目審批時限縮短到49天,效率全市第一,曹妃甸實現了由同質競爭向協同發展跳躍轉身。
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管委會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劉懷德表示,新舊動能轉換是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換,協調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的好路子。一是綠色發展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動力。新動能的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市場蘊含巨大的綠色投資需求。二是推動強有力的動能動力轉換紓解走上綠色發展大道所經歷的陣痛。要擺脫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打破舊生產、生活和消費模式。三是綠色發展成本需要各方共同承擔。推動綠色發展,其成本不能全部交給老工業區所在的政府、所轄企業,也不能全部交給生態功能區內的集體或個人。要通過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社會成本分擔的制度和機制,使綠色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過程協調順暢。四是通過制度的統一集成創新釋放綠色發展動力。相對于經濟領域改革強調“放”,綠色發展領域制度建設更要強調“統”。要緊緊圍繞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行統籌謀劃、協調推動環境資源產權、價值核算、市場交易以及綠色財政、綠色金融、生態補償等制度建設。
河南省洛陽市委常委、秘書長、改革辦主任王敬林表示,近年來,洛陽堅持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第一,抓謀劃,致力推動改革舉措系統部署、精準落地。一是堅持和完善市委深改領導小組會議制度;二是謀劃建立咨詢專家庫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改革重大問題調研制度。第二,抓關鍵,致力以重點領域改革突破帶動全面改革。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深化國企改革;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四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五是深化民生領域改革。第三,抓落實,致力建立完善改革推進落實的各項機制。一是建立完善“三層推進”工作機制;二是建立完善督辦督察機制;三是建立完善改革考評及約談問責機制。
安徽省宿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吳繼承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宿州扎實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提出了“整體承接、雙輪驅動、三區共進、四化同步”的發展思路,確定了建設創新型“實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諧宿州、幸福宿州”的發展目標。一是創新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堅持“三重一創”建設思路,將創新融入經濟發展全過程,云計算產業成為新興產業的生力軍。二是協調發展形成統籌推進新格局。率先啟動新型城鎮化試點,大力推進城鄉建設,強力推進內陸無水港、民航機場、通用機場等項目建設進程,實現縣縣通高速。三是抓產業,喜新不厭舊。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工程。大力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新興產業。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打造食品加工千億級產業集群,輕紡鞋服、化工建材、板材家居等五百億級產業集群,構建了較為完備、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體系。三是發出“點燃激情、提升效能”動員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效能風暴”。一方面,著力強化組織領導。建立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另一方面,著力加大動態督查。充分利用“兩員”和民主黨派、媒體、群眾等監督力量,開展跟蹤暗訪、專題暗訪、互查互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