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一。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對外開放,開放范圍、領域和層次持續拓展,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貨物貿易成就輝煌,外貿競爭力由弱到強,截至2023年已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對全球貿易的穩定作用不斷增強。
貿易規模穩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升。202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59360億美元;2013年至202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4%,增速高于同期全球貨物貿易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
商品結構持續優化,高附加值產品比重顯著提高。隨著我國不斷引進先進技術、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工業制成品進口結構也呈現積極變化,高端技術裝備、核心零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進口比重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從2000年的23.3%提高到2023年的26.6%。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探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機制,持續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將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作為助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著力點,服務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更為強勁。2023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為9331億美元。1983年至2023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增長198倍,年均增長13.8%。
自貿試驗區“試驗田”作用充分發揮。自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以來,國家不斷優化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共建立了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
自由貿易試驗區在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主動對接國際通行規則,形成了許多制度創新成果,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累了豐富經驗。10多年來,自由貿易試驗區累計部署340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在國家層面總結提煉了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四批最佳實踐案例,共向全國復制推廣3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2023年,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計進出口額7.7萬億元,在我國進出口總額中占18.4%,為穩外貿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