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哪些成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釋放哪些重要信號?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李成茂。
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記者:如何看待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成果?
常紀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統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我國注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點面結合、標本兼治,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改革中,一些生態文明制度得到完善或者升級,一些制度得到協同增效或者集成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向系統集成、全面深化轉變,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李成茂:生態文明體制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健全完善政策法規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顯成效,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從實踐看,一是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更加牢固;二是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備;三是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更加完善。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李成茂: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生態文明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時強調,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決定》明確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方面,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為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常紀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既要全面系統,也要科學精準、重點突出?!稕Q定》堅持走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改革道路,在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及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等三方面的重點改革任務??偟膩砜矗@些穩中求進的任務部署強調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工作措施的體系性、促進機制的協同性,既體現了改革部署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性,又體現了改革措施的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性。
加快構建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決定》提出,構建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什么是碳足跡?加快構建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具有怎樣的意義?
李成茂:碳足跡,指特定對象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特定對象可以是個體、組織、國家、產品等。碳足跡可以用來反映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為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提供參考。產品碳足跡是評估產品環境影響的重要指標,對于企業、政府和個人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一方面有利于摸清生產端“碳家底”,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碳減排。另一方面,碳足跡以標識形式向消費端展示,在增強產品品牌價值的同時,也能培育低碳消費習慣。此外,建立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動國內國際規則相互銜接,有利于協同促進國內碳足跡管理水平提升,積極應對國際涉碳貿易政策新形勢。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加快構建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工作?!?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近日,我國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旨在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增進碳足跡工作國際交流互信,助力“雙碳”目標實現。這些舉措不僅展示了國家層面對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與統一部署,也為實現“雙碳”目標、驅動新質生產力躍升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石,標志著我國在構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的主動作為與責任擔當。
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落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各項任務,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決定》為我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指明了新的目標和方向。如何更好地落實相關要求?
常紀文:在思想認識上,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和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活力。在目標指向上,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基于前期已取得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建設成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發力方向上,明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在改革舉措上,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同樣要堅持系統觀念,把握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統一,以結果導向牽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李成茂:必須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落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各項任務,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進一步健全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在空間規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產業結構、能源體系、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資源節約、消費模式等方面作出基礎性制度安排,制定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如推進生態環境法典和能源法、節約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制定修訂工作,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專項法律。
二是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體系。制定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綠色轉型財稅政策,豐富綠色轉型金融工具,優化綠色轉型投資機制,完善綠色轉型價格政策,健全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構建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將制定完善全面綠色轉型的政策體系列入規劃計劃和實施方案。
三是優化生態文明建設運行機制。發揮科技創新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中的支撐作用,加強綠色低碳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等。
四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具體落實。將制度轉變為工作方案,融入工作計劃,比如將體制改革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五”規劃,以及其它各專項規劃,以美麗中國建設成就檢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