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取向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作出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求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時代背景和實踐經驗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水平”體現在哪?
遲福林: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握國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逐步建立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實力空前提升,國家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我國從一窮二白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高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從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工業國。這是中國的偉大實踐,是中國改革實踐作出的重大理論貢獻。
邁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取向。從內涵上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基本目標,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為重大任務,以促進形成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市場體系為基本要求,以制度型開放與制度性變革融合為突出特點,實現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的突破與創新。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關鍵所在
記者: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體現了怎樣的改革思路?
遲福林:從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關鍵所在。
今天,經濟發展的時空環境發生顯著變化,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仍然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任務,是實現“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核心問題。要“放得開”“放得活”,關鍵是有效市場;要“管得住”“管得好”,關鍵是有為政府。
第一,有效發揮政府作用成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任務?,F在,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因素不斷凸顯,如何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有效發揮政府作用,成為一個重大的時代性課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政府作用體現在科技創新、居民消費等幾大重要領域。比如,適應全球科技競爭與科技變革日趨激烈的新形勢,政府需要在創新環境、創新平臺、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破題發力,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者和創新體制機制的建設者和維護者。再比如,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政府要加大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財政投入占比,成為公共消費的主要提供者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促進者。
第二,要以嚴格規范政府監管行為為重點,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必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需要嚴格規范政府監管行為,強化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市場環境。需要全面清理地方政府以強化監管為名設置的各種制度障礙和市場壁壘等行為,從法律層面明確規范政府監管行為。需要全面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實現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競爭。需要強化對民營企業家的財產權、創新收益權和經營自主權等公平執法。
第三,要以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為重點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與要素市場化進程直接相關聯。以縮小我國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的視角來看,在嚴格土地用途規制和規劃限制的前提下,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要按照“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要求,以加快全面實行城鄉統一的居住證制度為重點深化勞動力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鼓勵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改革
記者:《決定》強調“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這句話是在《決定》全文第二部分部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提出的。“全社會”不只包括市場,也不只是哪個領域,為什么要在部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強調“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遲福林: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得到釋放,市場活力得到激發。2023年,我國GDP超過126萬億元,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位置;人均GDP約8.94萬元。目前,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超1.8億戶經營主體,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超過1.7億,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第一。
客觀看,進入發展新階段,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面臨著經濟與社會、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發展與安全等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需要解決好這些矛盾,以結構性改革化解供給與需求、工業與服務業、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等矛盾。
回應發展新階段的“時代之問”,釋放經濟活力、激發經濟增長動力,要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以更大魄力、更務實的行動推動實現經濟體制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突破創新;要在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中擴大市場配置要素范圍,充分激發市場活力;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盡快推出一批適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改革舉措,增強群眾對改革的獲得感;要把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基層創新相融合,鼓勵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改革;要以擴大制度型開放為重點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要按照“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要求,加快完善相關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