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到中部地區崛起,再到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近年來區域發展戰略快速推進。展望下半年,區域協調發展將為經濟增長帶來哪些新的增量?有哪些關鍵領域需要深入改革,有哪些新的政策舉措可以期待?又將如何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國際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第一財經專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開局良好、回升向好是我國上半年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和趨勢,但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展望下半年,如何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提升社會預期和信心?
從結構轉型中釋放增長潛力
第一財經:展望下半年的宏觀經濟,社會預期和信心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您如何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和走勢?在增強預期和提升信心方面,您認為有哪些改革是重中之重?
遲福林:總體看,現在整個經濟形勢還處于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有周期性的矛盾,更有結構性的矛盾,經濟運行中結構性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比如產業結構方面,我們現在的科技創新是主要的,人工智能時代要開始,但是我們一般制造業占的比重還比較大,科技創新能力雖然有明顯增強,但和國際競爭,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此外,還存在城鄉結構、能源結構、科技結構、貿易結構等方面的矛盾和挑戰,要通過結構改革來推動結構轉型,通過結構轉型,為經濟實現高質量增長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我對此還是很有信心。比如在消費結構中,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的服務型消費,如醫療、健康、旅游、教育、信息等等,這些服務型消費占比仍然較低。我們原來估計到2025年能達到50%左右,現在看達不到,2023年城鄉居民服務性消費占消費支出比例才45%左右,如果能夠達到50%左右,那對我們釋放內需潛力,是一個極大的事,由此推動中國整個結構性的轉型,結構性的改革,結構性的需求等,特別重要。
我認為未來十年左右,中國的結構轉型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問題是我們在結構轉型和結構改革方面需要發力,大家期盼有進一步舉措,來提振信心,尤其提振消費信心,提振社會各類主體信心,比如民營經濟。這樣,我們就能夠克服短期困難,走上一個比較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貫通東中西,協調南北方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正加速推進

第一財經:著眼于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將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增長帶來哪些新的增量?
遲福林:因為中國經濟走到這一步了。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眾多、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這是基本國情,因此區域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發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今天我們說區域協調發展,就是到了一個從80、90年代的不協調發展,走到今天的協調發展。有沒有條件呢?完全有條件。比如說基礎設施,長三角一體化為什么能走在全國的前面?為什么能夠用4%的國土面積創造近1/4的GDP總量?就在于它互聯互通程度特別高。長三角的高鐵占全國高鐵1/6,所以今天中國有條件來開展經濟一體化。
另外,從長三角經驗看,產業布局一體化是區域一體化的核心。比如過去東北三省都在造汽車、搞機床,都在競爭,結果誰都沒有做好。當產業布局一體化以后,會推動東北三省的產業在各自優勢基礎上合理布局,比如黑龍江突出糧食、能源產業,比如說像長春和吉林突出汽車產業,比如遼寧突出高端制造業、科技創新,這些產業布局十分重要。
如何下好區域協調發展這盤大棋?
第一財經:今年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被多次提及。展望2024下半年和更遠的未來,長三角一體化還有哪些進一步突破和增長的空間?
遲福林:長三角一體化面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能夠對標國際水平,在服務貿易方面,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能夠有所打破,來提升它的水平。它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現在已經明顯比全國高一籌了,關鍵是如何對標世界最高水平,和歐美競爭,長三角也有優勢。我想在這方面,長三角需要更加合理布局,更加推動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的科技創新,然后使得各類人員能夠更自由便利去工作,尤其是外資。從這個意義上說,長三角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當中,以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區域為目標,來形成一個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這個極為重要。
第一財經:長三角城市群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試驗田”,在多大程度上其他地區或城市群,可以復制長三角的這些成功經驗?
遲福林:長三角的經驗都可以復制,只是條件而已,因為除了海南自由貿易港,獨特的開放政策不可復制,長三角的政策都可以復制,問題在于條件。
長三角有幾個特點可以在全國各地做到一些借鑒:第一,它有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各類人才,比如現在很多人創業,除了深圳,上海等地是大家都想去的。第二,長三角著力推動數字經濟為重點的新經濟形態,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這方面,全國有些地方有條件,比如深圳。第三,更重要的是要推動結構調整,因為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區域,在整個經濟結構上走在全國前列。最后一點是學會長三角的管理和服務,管理和服務也就是一種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因為只有好的管理,好的服務,才能產生好的經濟形態和經濟效益。
第一財經:東北振興戰略到現在實施已經有20多年了,我們也看到了它在體制機制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調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和先進的發達的地區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它最掣肘的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破局?
遲福林:東北最大的問題是近些年人才大量凈流出。它整個綜合性的營商環境,跟長三角、珠三角相比有明顯差距。我在東北生活了十幾年,我深感東北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現在機會來了。首先是產業發展機會,比如說“爾濱”現象帶動了東北?,F在冰雪運動風靡,但是很多好的滑雪板、冰鞋等是進口的,這個產業鏈很大,如何以國外進口為主體到國內為主體,將帶動東北一個新的產業形成。第二個機會,能源。中國是一個大國,對能源的需求很大,東北在能源供應上面迎來一個新的機會——向北開放的重要機會來了。同時要是跟東北亞能夠結合起來,那么將促進東北形成新的發展的內在動力。
第三個重要機會是現在國內大循環也起來了。南方“小土豆”紛紛去東北旅游,我沒有想到在中央大街吃馬迭爾冰棍,那是人山人海的。大家有一種很大的興奮感,是過去沒有嘗試過的獨特體驗。如果能抓住機會,將這種體驗變成一個很好的產品和服務,形成一個很好的產業鏈、供應鏈,那么我覺得大有希望。2024年一季度吉林和遼寧省的GDP增速都比全國略高一點,就是因為它迎來新的機遇。未來東北抓住統一布局很重要,我希望把東北經濟一體化作為一個重要的題目,來統籌東北的產業布局,統籌東北安全與發展的布局,這樣東北就形成一個合力,把東北整個的內在潛力就發揮出來。
第一財經:近年來,中部在國家經濟地理版圖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為什么是中部地區?當下中部地區面臨的發展困境和難點在哪里?
遲福林:中部是我們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比如河南的糧食加工業,湖南湖北的制造業,都面臨很大問題。其次,前幾年在改革開放戰略中,中部地區相對滯后,它的開放度不夠,我們認為中部的崛起依賴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尤其是開放。中部地區的位置很好,今后長三角一體化和東北振興戰略的推進,能夠把中部地區帶起來。中部現在的發展勢頭比較好,我判斷未來5-10年中部地區一體化進程會明顯加快,現在中部地區應該說總體上狀態很好,但產業布局的一體化很難,還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另外,還需要統籌中部地區的崛起,這一點需要協調,我認為中部地區的協調和長三角有明顯差距。
區域協調發展為全國統一大市場打下基礎
第一財經:目前中國內部已經呈現出一個東部騰飛、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這樣一個格局,未來會有哪些變化和趨勢?
遲福林:統一大市場建設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所以區域協調發展將帶動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進而為區域的高質量發展、國內大循環的形成提供最重要的條件。
因為這些年“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目標下,國際方面我國遇到了歐美市場的挑戰,國內大循環和我們預計的還有差距。如果國內統一市場了,國內大循環才能真正暢通地做起來。因為中國國內大市場真的太大了,我們有14億人口,如果14億人的服務型消費能從現在占45%,提高到60%以上,接近歐美的水平,對全球服務型帶動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各類消費品和服務業的形態等等,都將是一個極大的提升。
第一財經: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形成一個暢通的大市場,在區域之間,仍有一些阻礙要素充分自由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的卡點、堵點和難點。您認為在2024年,有哪些至關重要的改革和措施需要推行?
遲福林:我們在區域協調中有很多的改革需要做,比如營商環境極為重要,更重要的是土地、科技、人才等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在全國能夠統一起來。現在全國統一的社保,開始有所突破,但是還沒有真正做起來。比如說我們現在城鄉居民統一的戶籍制度、居住證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人才走到哪里,大體生活上能夠保持基本一致,享受的社會保障一致,這點特別重要。如果能夠把區域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好了,人才的自由流動,隨著產業的需求,隨著個人才能在不同地方的運用程度,他來自由選擇,這樣把人搞活了,我們的區域就更活了。
第一財經:海南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當中,提出要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您怎么看待海南在其中的角色和定位?
遲福林:我從北京到海南,今年37年了,我深知海南只有改革開放,只有緊緊依靠大灣區,海南才有發展的未來。海南現在是中國唯一的,也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港,2025年即將封關運作——“一線完全放開、二線管住管好”,這樣海南就成為我國最高水平開放的一個區域。
但是海南面臨著三個問題:第一,工業化程度比較低。拿農副產品加工程度來說,我們現在水平只等于廣東的1/4左右,如果農產品加工能等于廣東的50%,或者等于廣東現在的比重,至少由此產生4500億以上的GDP的產值。這是很大的事情,更何況熱帶農產品高度依賴于包裝、儲藏、保鮮、加工、運輸這種加工環節。第二,海南的問題在于企業主體少,廣東有大量的無論科技創新企業,一般產業企業,所以要依靠廣東的力量,來形成海南的發展動力。第三,更重要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面積)最大的,連接世界市場一個重要的樞紐,重要的橋梁。
所以海南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第一,依靠粵港澳大灣區的力量來加快海南的發展;第二,大灣區依靠海南的政策,比如說走到東盟去,在海南打造總部基地。我認為,海南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除了地理上要打通它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形成經濟一體化,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優勢互補。
加大宣傳,提高認知,用好RCEP

第一財經: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不止包含國內的區域協調,它還包含了國際之間的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當前,在外部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之下,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中國如何用好RCEP的紅利?展望未來,RCEP如何給中國經濟增加新的動能?
遲福林:我認為,在目前全球進入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引起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復雜變化下,RCEP是我們一個重大的抓手。有專家不贊成,說RCEP是一個低水平的自貿協議,我說不是,它是中國改革發展的一個戰略布局,以東盟為主體的、中日韓推動的,尤其中國主動推動的RCEP,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比如說前兩天智利申請加入,智利屬于南美,智利的申請或者其他南亞、南美、非洲的國家加入,它成為跨區域的組織,雖然它現在水平比較低,但是隨著更多國家加入,它的覆蓋面很廣、很公平。另外,區域內成員各自獲益,比如柬埔寨的變化就很大。有朋友告訴我,如果再給柬埔寨十年八年,柬埔寨將擺脫欠發達國家這樣一個帽子。
我們充分估計RCEP在區域發展中的大作用,所以近四年多我們做了幾件很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是推出“RCEP原產地規則利用率”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日本、韓國對原產地規則的利用率能達到50%,中國只有4.56%,馬來西亞、東盟國家不到1%,如果我們能達到日韓這樣的一個水平,將形成多少萬億的企業享惠空間!原產地規則有一個很好的特點,就是RCEP國家利用任一國的原材料都可以,在本區域增值40%,視為本區域的產品,零關稅進入RCEP國家,這個政策特別重要,我去過很多企業調查,企業都不了解還有這樣一個好政策,所以我們要大力宣傳。
同時,在RCEP的基礎上和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結合,則能為亞太區域自由貿易的形成打下一個重要基礎,我對此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