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遲福林

遲福林: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共產黨員

時間:2024-07-10 13:57 來源:中國改革論壇

  今天是7月1日,是我們黨成立103年華誕。作為一名有54年黨齡的我,十分高興。今天對我來說也很有意義。首先,今天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頭版刊登了我的署名文章“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消費結構升級的結構性矛盾”。其次,40年前(1984年),我進入中共中央黨校讀書,并成為理論部學術研討小組(后來改為改革研討小組)組長。第三,33年前,1991年7月1日,在省委機關食堂,我在中改院建院籌備組及海南省體改辦的同志們慶祝建黨70周年的大會上作了題為“改革開放與中國共產黨”的黨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今天,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共產黨員”為主題慶祝黨的103歲生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是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獻禮的一個實際行動。了解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了解中改院的宗旨,了解中改院33年為改革開放所作出的貢獻,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就三個“堅守”與大家交流三點體會。

  01

  堅守改革自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鄧小平同志也指出,“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

  1.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所有問題的基礎、重要條件和前提。

  這是一個大的判斷。6月21日,我在浙江參加浙江省委和人民日報聯合主辦的“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論壇”,層次很高。我在專題討論中提出,浙江的共同富裕是怎么來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國防大學工作時,看到修鞋的、彈棉花的大部分來自溫州。浙江的民營經濟就是靠這種不怕“千辛萬苦”的精神發展起來的。今天,浙江城鄉差距相對小,共同富裕的程度、經濟社會水平比全國高一些。例如,2023年浙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1.86:1,低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平均水平(2.39:1);與2004年2.43:1的差距相比,下降了24%。為什么?我認為這就是浙江堅持改革開放的結果,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成果。我認為,如果沒有“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創新,就沒有浙江今天的發展局面。只要將“兩個毫不動搖”貫徹到底,浙江就會走出一條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共同富裕的路子,就會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將會給全國做出一個重要的示范和樣板。

  堅守改革自信,堅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絕對不是一句空話。

  2.全面深化改革要回答青年之問。

  1995年出生的一名博士生問我,“我雖然在農村長大,但我生下來條件就很好,還要改什么?”2022年9月18日,我在一場大學的改革開放史講座中,有個學生提問,“民營企業家統統都是資本家,為什么我們畢業后要給資本家打工?”全場給他熱烈掌聲,這讓我很震驚:怎么能把民營企業家都統統當成資本家呢?我們不否認某些民營企業存在不軌行為,不否認某些企業家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歷史表明了: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就沒有大家的普遍就業,就沒有國家財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民營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是歷史的選擇、歷史的必然。

  3.要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來解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問題。

  改革正處在重要的歷史關口,是用改革的辦法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還是用其他的辦法?大家對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寄予很大期望。我堅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必將對這些問題作出很好的回答。比如共同富裕、貧富差距,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調整收入分配來解決,這樣才更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毫無疑問,大家希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來解決利益關系問題、收入分配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城鄉差距問題等。

  我2008年提出“讓農民工成為歷史”,這件事情直到今天仍未全面解決。再比如,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國有資本如何發揮作用,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如何公平競爭?6月23日,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式現代化論壇”上,我以“做優國有資本是篇大文章”為主題做了主旨發言。怎么做優,怎么使國有資本在引領民營經濟發展當中發揮它的作用,這確實是一個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

  中改院是一家有33年歷史的重要改革智庫,影響力很大。“中國改革開放史料叢書”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舉行了新書發布會,引起了各方面廣泛關注?;仡櫢母镩_放40多年的歷史,更要強調堅定的改革意志、改革精神,堅守改革自信,堅信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這正是中改院人的精神來源和精神力量。

  02

  堅守改革價值: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堅信我在54年前入黨時的宣誓,為老百姓、為人民謀福利,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自覺價值追求。

  1.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各項改革措施之中。作為海南改革發展的研究者和踐行者,我們深知要緊緊依靠人民,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把群眾的新需求、新期盼放在心上,使人民群眾在改革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改院建院第一天,就召開了建立海南特別關稅區的研討會。我當年就有個信念,若把海南特別關稅區促成了,海南就大有希望,海南老百姓就會“買這筆賬”,我去賣“大碗茶”也會有人要。我堅信,老百姓普遍都希望海南發展的更快一點、更好一點。6月28日,總書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在歷史的關鍵當口”。我認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也正處在“歷史的關鍵當口”。明年封關運作,年底前更是一個“當口”中的“當口。我們有責任堅持老百姓希望的“盡快發展起來、富起來”。海南自由貿易港正處在歷史的當口,中改院責無旁貸。

  1991年,中改院與國家體改委合作舉辦“全國體改系統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培訓班”。中改院和省體改辦合作,提出了海南新型社會保障制度。我們當時明確地感到,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老百姓要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后來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城鄉差距最大的問題在基本公共服務差距。2003年7月1日,我到儋州一個黎族農戶家里調研,一家人殘的殘、傻的傻、病的病。一問同行的地區領導干部“這樣的家庭有沒有救濟?”對方告知,申報最低社會救濟三個月,才申請到5塊錢。2006年,我們在甘肅一個貧困地區調研發現,一個村子上百戶人家簽了一個“村民條約”:為了使大家不被拖入貧困,只要是看病高于2萬塊錢,就出院在家里等死。為什么?因為在這個貧困地區,“2萬元”會把幾家農戶帶入貧困。

  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托,中改院完成了《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7/08》,結尾我用了一段話,至今記憶猶深。我為了這段話從晚上8點寫到下半夜2點:“在發展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和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中國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就其所涉及的人口規模而言,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就其制度建設對于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意義而言,可以同近30年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相提并論。中國正在為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做出巨大努力。這將對中國人類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以人民為中心。

  我小時候不理解:父親是一個合作企業的職工,生病只能報銷30%-50%,沒錢就不一分錢都報不了;姐姐是在集體企業工作,大概能報60%左右;哥哥是人民醫院的職工,100%報銷。為什么三個人的報銷標準不一樣?后來從事了改革研究才知道,這原來就是城鄉差距、不同所有制之間形成的一個社會問題。

  所以,問題研究一定要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要建立在對老百姓負責的基礎上。“以人民為中心”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我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討勞動力產權,隨后研究員工持股、人民市場經濟、民富優先,2014-2015年提出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實農民土地財產權,到今天還在呼吁縮小城鄉差距、帶動共同富裕。歸根結底,這都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為了實現老百姓的幸福。我認為,堅守改革價值,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才能解決現實中的這些問題。

  3.改革為了人民。

  我們中改院人辛辛苦苦為了什么?我們共產黨人的價值又在哪里?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核心宗旨。1998年,我院提出“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隨后提出農民土地要用物權法保護起來。當時有人說這是搞私有化。如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都沒有,農民能富裕起來嗎?到今天為止,農民土地財產權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農村集體用地、宅基地仍不能與城市國有土地一樣在市場上實現應有的價值。我認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范圍應當包括農村土地,但是有兩個條件至關重要:嚴格的土地規劃管理、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在這“兩個嚴格”的前提下,農村土地資源可以由市場配置,以使廣大農民享受土地的財產權。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討論的重大問題。

  堅守改革的價值取向,堅持改革一切為了老百姓、一切服務老百姓,這絕對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實際行動。改革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利益。我的改革理想、改革激情、改革堅守和力量,都來源于對國家的責任、對老百姓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改革事業的責任。如果成天只想著自己的小事,就做不了改革。中改院是改革研究智庫,每一個人都應該想大局,這樣才能夠真正被稱為改革研究智庫。

  03

  堅守改革目標:建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些話非常重要。

  1.質疑改革的聲音。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議論,說當初農村多好,吃飯不要錢,看病不要錢,上學不要錢,今天什么都要錢。

  所以質疑改革搞錯了。我1970年在農村支過農,從早上三四點鐘去干活,中午吃點飯接著干到黑夜,工作一天只有幾毛錢的工分。“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十分普遍。我經常講花生米的故事。當時為什么吃不到花生米?高度指令性計劃經濟條件下,副食產品種植面積嚴格受到控制。那個時候是普遍貧窮下的不要錢、絕對貧困下的不要錢。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與建立。

  我們黨從改革開始探討的就是如何搞活中國經濟。過去叫計劃經濟,20世紀80年代初叫“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叫“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有市場,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的手段”;到了黨的十四大才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問題。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高水平開放的重點是制度型開放,即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更多的集中在服務貿易領域,更多集中在服務業。核心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什么叫市場化?公平競爭叫市場化,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叫市場化。什么叫法治化?嚴格的法治。什么叫國際化?按照國際標準來做事,符合國際慣例。

  推動高質量發展,建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堅守改革目標,建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永遠在路上。

  3.中改院人堅守改革目標。

  我特別感觸的是,6月23日在北京召開的中改院第四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專家們普遍提出一個問題說“中改院就30來個人,怎么干這么多事?”幾乎每位專家都講“不可理解,實在佩服”。今天,我們更要以堅守改革的信念、責任以及行動來感動大家。

  我作為一個老黨員、老同志、院里的主要領導,我也特別感謝在座的很多骨干常年加班加點。若沒有這些人的努力付出,中改院就很難取得今天的成績。我認為,改革還在路上,改革還有很多事沒有完成,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青年人的責任更大、更重。如何帶出一支以共產黨員為主體的改革研究隊伍,如何使大家更自覺地投入到改革研究當中,如何把改革智庫堅定地辦下去,安全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

  作為共產黨員,尤其是改革研究智庫的共產黨員,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勇于創新,敢于擔當;按照改革開放的要求,必須始終堅守改革自信、堅守改革價值、堅守改革目標,為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事業作出新的貢獻、新的作為;以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研討研究再上一個新臺階,中改院就會成為一個自覺的、繼續有作為和安全可持續發展的改革智庫,中改院的明天就會越來越好。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