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數字經濟

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推動網絡強國建設

時間:2024-06-04 14:05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如何處理好數字經濟與推動網絡強國建設之間的關系,支撐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們面對的重要課題。為此,光明網邀請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胡擁軍接受采訪。

  光明網:如何通過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網絡強國建設?

  胡擁軍: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突破數字經濟核心技術,推動網絡強國強筋健骨。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但部分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必須進一步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突破“卡脖子”問題,把數字經濟發展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系統布局數字基礎設施,推動網絡強國固本強基。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是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基石。要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

  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網絡強國繁榮生態。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突破、多點開花,加速賦能千行百業轉型升級。要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推動經濟產業全方位、全鏈條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打造助力經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強勁動能。

  持續構建數字化公共服務,推動網絡強國普惠全民。數字經濟具有明顯的包容性增長特征,有利于打破時空局限,促進優質資源的充分流動。要加快教育、醫療、交通、就業、養老、撫幼、助殘等重點領域的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讓人民群眾在更大范圍、更大程度上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

  光明網:在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方面,我國作出了哪些貢獻,取得了哪些成果?

  胡擁軍: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如何解決發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加強文明互鑒,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國攜手應對沖擊和挑戰指明了前進方向、貢獻了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

  我國主動參與多邊機制和國際組織的數字經濟議題談判,積極推進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在世界貿易組織、《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框架下推動數字經濟治理規則構建,深入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合作,搭建高質量數字經濟交流平臺,不斷拓展數字產業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通過發展共謀、經濟共商,構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我國持續高質量開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智慧城市、遠程醫療、數字教育等領域的國際合作,致力于打破數字鴻溝、持續推動數字經濟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推進構建普惠繁榮、平等包容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光明網:我國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胡擁軍:隨著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數字經濟成為穩增長最強勁的發動機。數據顯示,預計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56.1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1.75%,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40%。各地各部門發展數字經濟既有基于發展共識的必選動作,也有因地制宜的自選動作,央地協同、東西合作的數字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加快構建,中國數字經濟正釋放澎湃動能。

  數據要素成為新業態新模式的催化劑。得益于國家政策引領、地方試點推進以及企業加速創新,我國“線下超大規模市場”與“線上超大規模數據”優勢疊加,數據要素市場化加快推進,技術型數商、應用型數商、服務型數商加快發展。

  數字企業成長引領創新發展的生力軍。越來越多的數字經濟企業從不起眼的“小不點”長成擔大任的“大塊頭”,涌現一批“小巨人”“隱形冠軍”甚至世界一流企業。華為、立訊精密、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數字經濟領域企業入選世界500強企業,海康威視、歌爾、抖音、微信、拼多多等數字經濟領域品牌入選世界500強品牌。

  光明網:如何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胡擁軍:一是堅持“吃改革飯”。在數字化轉型中“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加快構建完善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尤其是要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全面提高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

  二是堅持“走開放路”。充分發揮國內數字經濟大市場的磁場效應,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進一步發揮《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等合作機制作用,進一步發揮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5G大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開放平臺作用,積極開展雙邊、多邊數字治理合作。

  三是堅持“打創新牌”。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進前沿技術研發,前瞻性布局未來網絡、量子信息等領域,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光明網:近年來,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以ChatGPT,Sora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而來,這些新興技術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胡擁軍:縱觀歷代工業革命,都以通用技術為引領,成為打破原有增長瓶頸、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如蒸汽機驅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和內燃機驅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互聯網技術驅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引領新一代科技革命,成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

  人工智能技術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正成為推動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的變革力量。制造業領域,正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手工業工場向工廠制生產方式的轉變,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科技革命將引領生產制造模式重塑,打造智能驅動、數實融合的新范式。服務業領域,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科技革命將變革傳統服務業“以供給為中心”的標準化、通用型等特征,讓服務更加高效、更加精準,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智能化體驗重塑。農業領域,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科技革命將推動農業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的提升和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賦能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新事物的發展呈現螺旋式發展的規律,人工智能的發展必然伴隨著許多待解的問題。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技術轉化尚不充分,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發展中帶來了隱私保護、算法歧視、自主決策責任等新的問題,對原有的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搶占人工智能發展制高點,要建立符合新技術發展特性、推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的“善治”體系。

  (作者:胡擁軍 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本文由光明網記者李彬采訪整理)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