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銀發經濟的內涵和外延
目前,對銀發經濟的定義是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和產品的全部經濟活動的總和,也包括為備老階段所做準備的活動,貫穿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從統計意義來講,國家統計局對養老產業的定義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參與社會發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等為目的,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養老及相關產品(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集合。有12方面的分類, 例如有養老照護服務等,而照護服務本身又分多個細目。
在國際上,養老產業或者銀發經濟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即使是狹義的養老服務概念,不同國家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大家對養老服務比較熟悉,其實相關產品用品也有很多。例如,有關部門發布的《2022年老年用品推廣目錄》,其中列舉了299項老年用品。
對銀發經濟的業態可以有不同的劃分,從學術分析和政策操作出發因需要而定。從老年人需求出發,可以簡單分為衣、食、住、行、用、康、養、文、旅、服十個領域。前九個方面相對直觀易懂;而“服”的概念主要涉及金融服務(如保險和理財)、咨詢服務、專業培訓和行政管理、交流平臺服務等。之所以采用這種簡化的分類方式,正是基于“大道至簡”的原則,簡單易懂的分類更易于理解和實施。古語說,易則易懂,簡則易從。
銀發經濟不僅構成了一個完整產業鏈,還形成了一個生態圈,以及若干產品集和標準系。
從產業鏈來說,可以從各個業態出發進行梳理。例如,以照護服務為核心、以用品為核心或者以設施建設為核心分別梳理,并根據需要厘清產業圖譜,明晰上下游關系。比如,設施建設相關產業,涉及咨詢服務、設計服務,建筑施工包括建筑的隊伍招投標,還有建筑材料、設備購置,以及工程監理和后期運營等等。
就生態圈而言,銀發經濟的生態圈以老年人為中心,涵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科研院所及國際合作,等等。各種論壇和交流平臺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
就產品集而言,包括老年生活用品、保健養生產品、輔助助力產品、智慧產品等。例如,可穿戴移動輔助器具、非穿戴一次性輔助器具、各類助行器以及私人住宅監控系統等,都是銀發經濟中的產品類別。
而標準系包括產品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標準和設施標準等。分別有國標、行標、企業或機構服務標準。
討論銀發經濟不能繞開銀發經濟的規模,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口徑來分析。廣義口徑通過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來計算,有一定難度。從需求端測算,暫可簡化為消費需求規模。有研究機構測算,目前我國老年人消費支出規模約為6至7萬億人民幣。而狹義口徑則更側重于對特定需求的滿足,如老年人對食品的特殊需求——低糖、低鹽、低油的食品。同時,銀發經濟的結構包括銀發經濟各領域的類別、質量和效益等,也需要進行系統梳理和提煉。
二、發展銀發經濟的重要意義
1、中央有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養老事業和產業;中央財經委在去年5月5日第一次會議要求,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前不久中央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養老金融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并駕齊驅;此外,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以一號文件專門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促進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部委層面相繼出臺了多個政策性文件,全方位助力銀發經濟的發展。
2、市場有潛力
1)人口結構變化
當前社會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預計在未來十年內,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本世紀中葉超過5億。當社會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為老年人時,社會需求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全社會都要深刻認識,提前預期,做好準備。
2)產業培育方向
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雙循環的新經濟格局中,發展銀發經濟是其中應有之義。銀發經濟不僅涵蓋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還涉及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及醫療產品、康復輔助器具等。這些內容進一步融合物聯網和數字經濟,展現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應用前景。
3)民生短板
銀發經濟主要問題在于供給不足。一方面,是消費升級的牽引。隨著消費開始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消費觀念更新、能力更強,60后步入老年后,其消費傾向和能力與過去相比顯著不同。另一方面,隨著長壽時代的到來,老年消費周期相應延長,而且具有穩定性。
4)要素市場作用
要素市場作用涉及到人力資源的開發、數據的應用。例如,在老年服務需求的數據、健康數據的精準對接方面還有待開發。此外,由于勞動年齡人口在十年前就已開始減少,技術替代勞動成為必要,同時資本選擇和物業設施的更新也具有重要作用。
3、群眾有期盼
當前中國的老年人口約為3億,這一龐大群體狀況特別是收入水平,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其需求無疑是多層次且多樣化的??傮w而言,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還無法充分滿足這些需求,如退休老人特別是獨居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護理康復醫療需求、活力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在與日俱增,對產品和服務的數量種類質量安全也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發展銀發經濟的基本路徑(怎么做?)
1、從認識上做到“六個要”
第一,更新觀念。全社會要樹立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將其融入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要深刻認識到老齡化是大勢所趨,將深刻影響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拓寬視野。解決老齡問題不僅要重視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的確很重要,但不是銀發經濟的全部。應該全面認識銀發經濟的豐富內涵,融會貫通,避免僵化。
第三,創新思維,重視新知識、新技術的應用。老齡社會是人類社會首次面對的問題,沒有前路可循,沒有既定模式。
第四,搶抓機遇。發展銀發經濟不需要跑馬圈地,而是精耕細作。要在市場競爭中,使供給應精確匹配老年人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第五,以人為本。發展銀發經濟需要產業思維,更需要事業情懷,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更注重服務社會、讓百姓受益。
第六,審慎決策、獨立思考。選擇任何領域,都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還要注意規避風險。
2、規劃上關注“三件事”
第一,實施好“一老一小”整體實施方案。由于“一老一小”問題具有類似性,它已被推廣至全國380多個地市級以上行政單位。每個地區都已形成了相應的整體解決方案,目前的關鍵是確保這些方案的落地。
第二,建立考核的評估體系。應對老齡化能力評估已經納入了高質量發展的考核體系里。
第三,“十四五”規劃中期評估。評估工作已經完成,下一步的任務是進行回顧和分析,及時補齊短板。
3、政策上抓好“四個方面”
主要是落實好國辦一號文件的四方面,共26條。重點抓好七類服務,就是發展民生事業、解決急難愁盼;開展六大行動,要擴大產品的供給,提升質量水平;發展七大潛力產業,聚焦多樣化需求,培育潛力產業;做好六大要素保障,優化發展環境。
4、改革上統籌“三條線”
要以促進高水平的供求匹配為導向,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統籌推進事業、產業的發展。
第一,保基本?!蛾P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已由兩辦出臺,強調在發展銀發經濟和養老產業的前提是保障基本,讓每位老人老有所養,在此前提基礎上才談發展銀發經濟。
第二,促普惠。其核心是各級政府都要出臺一些優惠性政策措施,面對更廣大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產品和服務。這些政策應確保提供的產品,價格合理、質量有保障,安全適用。
第三,活市場。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對產品市場分門別類,加強疏導和監管。
5、創新圍繞“四個新”
包括投融資的創新、發展載體的創新、融合業態的創新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第一,投融資創新。為支持養老服務業和養老體系的發展,中央政府通過預算內投資安排資金確?;攫B老服務,關鍵在于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資金以達到最大化的效果,例如通過投資促進機制改革,利用政策優惠換取價格的普惠。此外,通過地方債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及開發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如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同時,應研究利用股市、債市、REITs以及產業基金和股權融資等多元化資金渠道。
第二,發展載體創新。應培育推出一批示范性城市和高水平的產業園區,特別是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成渝經濟區切實推進這項工作。在這些示范性項目中,需要有頭部企業、上市公司、基金公司及國有企業逐步介入,有更多連鎖性企業進入,進一步地平臺公司、知名品牌舉辦有影響力的活動,以及聯盟、行業協會都應得到更好發展。
第三,業態融合創新。比如養老服務+N,N可以是人工智能、互聯網、物聯網等。
第四,產品和服務創新。主要是豐富種類,提升質量,最終讓老年人滿意,讓消費者滿意。金融領域更需要研究如何按照中央部署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